![]()
![]()
![]()
作者简介:
韦宏孔,男,壮族, 1962 年 5 月生,广西环江县明伦镇人,中共党员,在职本科,曾在环江、宜州两地工作,先后出版著作 7 部,其中专著 3 部,共发表人物传记、报告文学、调研报告、论文、散文、杂文、通讯、消息等各类文章约 150 万多字等。
星辰大海,心至花开
环江文艺,让我们“艺”起向未来!
群山深处藏传奇:清代才院屯 “三杰”的风云往事
韦宏孔
从环江县明伦镇街上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 6 公里,到龙日屯时,往右边山脚匝道再爬上一个两边树林茂密而陡峭的山坳之后,眼前瞬间豁然开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坳底一个开阔平坦的大弄场。从坳上俯瞰,整个弄场呈“月牙”形状,四周被低矮而温柔的群山环抱。据同行的朋友介绍,这里能与外界相连的,东 ( 北 ) 西 ( 南 ) 进退各仅一路,奇峰、关山、险隘、要塞众多,中间有平地舒展数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犹如一座天自然的“屯兵古堡”。当车子行至坳底时,放眼望去,远处阡陌纵横,除红绿点点的楼房外,还有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桑叶、果树等,在雨后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生机盎然。
看到此情此景,真是让自己大有仿佛置身于“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之感觉呢!
然而,有谁又能想到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好地方,原来竟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震惊当时中国朝野的大名鼎鼎的清末农民起义领袖、顺德王莫梦弼的故乡——龙水村才院屯呢!
相传,该屯一世祖是从山东几经辗转来到这里开山定居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沧海桑田,如今才院屯已繁衍成为一个 1000 余人的大村落。虽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有限,但历朝历代却丝毫阻挡不住这里崇文尚武的风气,而祖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刻骨般的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如早在清代时,才院屯就办有多家私塾和团练,培养岀了不少的童生、武童、秀才、贡生等,从而成就了该屯自古就有“文风颇盛”的美名,成为了当地方圆百里、远近闻名、人杰地灵的“人才窝”。因此,该屯也曾一度被外界誉称为“才院府”。到了中华民国时期,自从新式教育开啟以后,从该屯走岀来的各类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据统计,仅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至今,该屯就有 243 人成为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在编干部职工,他们当中不乏硕士、县团级、地厅级人物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屯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了人才迸发的高光时刻——那就是清朝时期最为闪光耀眼的“三杰” : 一位是镇守一方的正四品绿营都司,一位是手握兵权的正五品边防武官,一位是揭竿而起、震动一方的反清农民起义领袖。他们虽然同从一个弄场走出来,但各自追求的理想却不同,跨越文武。他们或执戈守土,或叱咤风云举旗反清,用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在才院屯漫长的历史上,刻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传奇。
![]()
才院屯全貌
绿营正四品都司——莫声赫
莫声赫,清朝乾隆末年岀生,具体年月不详,原名莫扬彪,字梁山,壮族,武童,明伦镇龙水村才院屯人。其父亲莫尚德系商贩出身,母亲卢氏做针线活,有兄弟 2 人,他排行老大,弟名莫扬华。
清朝道光年间,莫声赫先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绿营服役。由于他会武术,又机智勇敢,加上在多次军事行动中屡立战功,使他在从军之路上顺风顺水,并连续多次以军功获得保举加级晋升。就这样,仅 20 余年间,他就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步做到正九品外委(正营级)。此后,他更是一路高升,又接连做到从六品把总 ( 如今正团级,军队高配,下同 ) 、正六品千总 ( 准旅级 ) 、正五品守备 ( 副师级 ) ,最后官至贵州省黎平府绿营正四品(正师级)都司武官退休。
莫声赫退役回乡后,为家里和乡亲们亲手办了六件大事:首先,广置田产。即在本镇附近村屯、驯乐、龙岩及贵州茘波、从江等地,以收租形式,购买了大量田产,使其家产由原来的数百亩水田,一度曾增加到 二三 千亩。其次,大兴土木搞家庭建设。即在屯西头后山脚下,新建了占地 20 多亩的莫家大院,院内除建有 8 排坐南朝北的青砖灰瓦大房外,还建有仓库、农具房、牛马栏、厕所及训练场等。同时,院外四周还建有围墙,围墙四角均设有岗楼,院北面建有大门楼,院东、西、南三面又均开有大辕门等。那时候,每当人们登上高处鸟瞰莫家整个大院时,大有“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雄伟壮观”之感!但世事沧桑,近两百年过去了,现仅残存一两栋旧房不倒,部分残存围墙基脚仍依稀可辨。第三,积极办学,扩大本家私塾规模。即高薪聘请名秀才到本屯教书,着力培养当地人才,推动当地发展。第四,招兵买马,与官府联合办团练。即在搞好自家看家护院外,还积极协助官府维护本辖区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第五,加强本屯对外防御措施。即在本屯通往外面方圆数里范围内的 5 处山岭关隘中,捐款和组织群众依山砌墙筑堡(现大多遗址仍存),提高本屯防兵防匪能力。第六,全额捐款大办公益事业:一是在本村龙水溪上兴建了一座长约 20 米、高约 10 米、宽约 1.8 米的龙日圩石孔桥,如今该桥虽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但仍在造福着两岸的数千群众;二是先后修铺了本屯到龙日( 3 公里)、建角到三乐( 3 公里)、建角到明伦( 6 公里)、本屯到自言( 5 公里)、本屯到邦城及牙洞( 5 公里)、本屯到下塘及雅京( 6 公里) 6 条石板路共 28 公里等,切实解决了当地老百姓行路难问题,深受广大群众称赞!
![]()
莫声赫品德高尚,一生只娶吉祥村蒙氏(皇封八品夫人)一人为妻,共育 3 男 4 女,其中如宽、如忠、如谦 3 子分别为监生、岁贡生、廪生,现其后裔已繁衍到 76 户约 300 人,占全屯总人口近三分之一。莫声赫逝世后,与其弟莫扬华一同葬于下塘“肯洞卡”(壮语音)的半山腰上。其墓碑高大,墓前两边有两根高约 1.6 米、直径约 30 公分的大圆柱石,以及石顶帽等。
正五品边防军务督办——莫如勤
莫如勤,清朝道光初中期年间岀生,具体年月不详,字醉经,壮族,监生(捐纳),明伦镇龙水村才院屯人,后迁往本村龙日屯定居,其父亲莫扬华,系莫声赫之弟,也是莫声赫之亲侄子。
清朝咸丰初期,莫如勤附生毕业后,就接任其父莫扬华原担任的本屯团练团总。期间,他曾多次率队参加或指挥本县的多场剿匪战斗,并屡立战功。鉴于多年来才院屯团练,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地方平安作岀的贡献,特别是团总莫如勤的功绩,咸丰五年( 1855 ) 7 月,按照当时国家抚宪的规定,经思恩县衙署、庆远府等有关部门核验,最后由广西布政使上书朝廷吏部,给莫如勤以军功保举县官职位的请求报告,幸得朝廷采纳。咸丰六年 12 月初一,咸丰皇帝下诏令将莫如勤调往湖南省湘潭县任正八品县丞。咸丰十年( 1860 ) 3 月,莫如勤又升任湖南省湘阴县正七品知县。同治二年( 1863 )正月,因在湘阴剿匪有功,莫如勤又转调贵州省安化(今思南)县任知县并加六品衔赏戴蓝翎。
在安化任职期间,莫如勤又曾多次率队参加剿匪行动,并立了大功。如同治四年( 1865 )秋,正请假在老家探亲的莫如勤,某一天突然接到了北宋屯团练的禀报:有一股匪徒流寇,企图到合狂、北宋等村打家劫舍。于是,他不顾年老体弱,立即亲自率领才院屯团练 10 多名精锐,迅速赶到 20 多公里外的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本镇八面圩(今八面村鹿洞屯)寨外坡 ( 后称“人头坳” ) 上,与北宋村北宋屯团练团总卢含清、明伦村才西屯团练团总卢丹成等共近百人会合阻击匪徒。当天下午 4 点多,莫如勤亲自指挥了那场与 50 多名匪徒的激烈战斗。后经战场清点,共击毙匪徒 7 人,伤数人,缴获部分枪械、弹药及干粮等,而三支团练队伍仅阵亡 1 人、伤 1 人。同治七年( 1868 ) 8 月 23 日,他督队攻克了安化县境内老团大堡匪窝,并生擒了恶贯满盈的大匪首胡黑二兄弟及其叔侄、匪众等数十人。因这一仗战功显赫,同年 12 月,莫如勤被朝廷重用,直接升任湖南直隶州(今永州)督办粤(广西)黔(贵州)边防军务正五品绿营武官,并享湖南直隶州知州補用及加赏顶花翎。
自任团总以来,莫如勤十分注重关心下属。如他调到湖南任职后,曾有几位原来属下的人,去找他解决工作问题,他不但没有拒绝,反而都想办法量才使用。如本镇明伦村上末屯莫椿荣,因为他会武术,作战勇敢,莫如勤就通过朋友关系,安排他到湘潭当地绿营从军,后因他多次立功,被升任长沙县八品佐官,不久他还在长沙娶妻生子,其长子莫海鹏,后在湖南官至正九品登仕郎。
莫如勤退休回乡后,秉承他伯父莫扬彪的高尚品质,继续为家乡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一是继续捐款完善他伯父原来未做完的 5 处山岭隘口城堡和各条石板路的延伸。二是为了纪念他父亲莫扬华早年在明伦村达近河落水遇难的伤痛,在其父遇难处的河面上,全额捐款兴建了一座长约 40 米、高约 30 米、宽约 2 米的达近河石孔桥(如下图)。如今该桥虽然已有 150 多年了,仍屹立不倒,继续造福两岸百姓。莫如勤为人低调,架桥铺路不立碑不留名,深受群众称赞!
![]()
反清农民起义领袖、顺德王——莫梦弼
莫梦弼, 1852 年生,壮族,廪生,明伦镇龙水村才院屯人,父亲莫恃荣,母亲卢氏,父母亲初识文化,姐嫁北宋村监生、后任云南省布库大使卢式慎为妻。弟莫梦葵,童生,武举不第。
莫梦弼祖辈以务农为生,也是当地一个比较传统的农耕世家,其曾祖父曽拥有田产上百亩,直到他父亲莫恃荣这一代,其家里的田产仍有 30 多亩,生活可谓富足安逸。
反抗斗争的起因与不幸。 1870 年,廪生毕业并很有才学的莫梦弼本来可以谋得一官半职,但后因父亲长期患病,导致家道中落,而他又不愿沉沦于清政府那腐败的官场之中,于是他先赴思恩肯龙屯葛之泰与宜北才西屯卢丹成(邻村才西团总)合办的铁锅厂当文书糊口谋生,等待时机。但到职不久,姓葛的却要梦弼交 50 到 100 块银元做股东,才能长期任职,逼得莫梦弼只好向乡人卢丹成求借。按当时的借贷规矩,莫必须先托中间人向债主送礼、办酒席,才能立契成交。加上乡俗,礼物都要以送二三十斤重的香猪为主。因为家穷,莫梦弼东挪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到钱,买了一个仅有十多斤重的香猪托中间人送去给卢丹成。卢嫌猪小礼薄,对他不尊敬,便连猪带笼甩到大门外面的鱼塘里。莫借贷不成,无钱入股,最后被解除了文书职务。丢了饭碗,又欠了一身债,走投无路,这一切都迫使他加深了对那些为富不仁的恶棍的愤恨。
此间,莫梦弼发现厂主勾结官吏“偷税漏税,克扣工银”,遂联合工友抗争,弄得卢、葛胆战心惊,惶惶不安。于是,在他离厂不久之后,便串联了一帮穷兄弟,包围了卢丹成家,鸣枪以示警告,接着又下思恩袭击铁锅厂,引发械斗。
1878 (光绪四年)年,莫梦弼揭发卢、葛偷税瞒税的勾当,并互讼至省。因官府受贿,莫梦弼反被诬 " 勾匪作乱 " 。由于莫梦弼财权都亚于对手,最后在卢、葛的重贿之下, 1881 年冬官府将莫逮捕入狱。
![]()
1882 年春,莫梦弼的挚友、吉祥村的蒙有对仗义疏财,为了救出朋友,东筹西借,遂设法买通了狱吏,几经周折才将莫梦弼保释出狱。这场历时四年的诉讼耗尽莫的家财,更使其洞悉官商勾结的黑暗本质,为其后期反清思想形成埋下伏笔。
起义前的组织与准备。莫梦弼虽然经过挚友保释出狱,但保释期一过,仍然遭全省通缉,于是他不得不流亡到贵州从江及广西罗城等地,过着东藏西躲的生活。在异地他乡,莫梦弼感到冤屈难消,决心一定要报此仇。可是报仇又无钱,唯一的办法就是组织队伍,揭竿而起,铲除贪官污吏及恶霸豪绅。在桂黔交界地带,他结识了客家志士罗寿山等江湖豪杰,形成以“三同”(同受官府压迫、同历流亡苦难、同怀反清志向)为核心的政治团体。他们深入瑶寨苗乡,以“穷是我兄弟,富是我冤仇”为动员口号,将汉壮苗瑶各族底层民众团结为反抗联盟。
大约在 1883 年初春,莫梦弼与罗寿山、蒙有对、莫梦葵(莫梦弼之弟)等人,潜回才院屯老家发布文告,打出了“反清复明”和“穷是我兄弟,富是我冤仇”的口号,招兵买马,筹集粮饷,筑城砌堡,造枪铸炮,练兵备战。并先后到宜北、罗城、宜山、天河、思恩、南丹及贵州的荔波、从江、榕江等州县串联,结识了一大批反清的仁人志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联合了黔桂九县的四五千名壮、汉、苗、侗、瑶、毛南、仫佬族青年自愿带枪带粮带钱,来到宜北县才院村投奔自己,其声势之浩大,威震黔南桂北。
1883 年春夏间,莫梦弼在才院屯建立了反清农民起义革命根据地,并实施了三大举措:一是军事建设:筑城墙 12 丈、设碉堡 5 座,组建数千人规模武装,分设弓弩队、土炮营、山地突击营;二是经济改革:颁布《均田令》,没收地主豪强土地 2,300 余亩分给佃农;开设铁器坊铸造“顺德将军炮” 47 门;三是宣传体系:创作《文告》《讨清檄文》等 20 余篇,采用壮语山歌形式传播等。
1883 年冬,莫梦弼以才院村为大本营,一面对义军进行操练,一面派队周游各县张贴告示,勒令地方富豪充实粮饷,深得穷苦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起义爆发与“顺德王”政权的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莫梦弼看到各项工作已安排就绪,认为时机已成熟,即自封为“顺德王”,其他仁人志士,均按功劳和能力封官拜将。
1884 年元月春节前夕,才院村四周幡旗飘扬,幡旗上“顺德王” 三个大字格外醒目。于是,莫梦弼身着黄袍皇冠、威风凛凛地在才院村正式打起了“顺德王”的旗号,并在指挥台辕门两边贴上“炮响动地惊天,胡子闻声丧胆;旗开遮云蔽日,黎民引领归心”的大联。三声炮响,宣布起义,并发布了讨清檄文。
![]()
檄文发岀后,九县广大劳苦百姓奔走相告,击掌相庆,特别是他们看到文中“引经据典,气贯长虹;陈情说事,有理有节;鼓动告诫,情真意切”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反清的坚强决心和战斗意志。
莫梦弼在才院村祭天称王,建号“顺德”,也是开创了清代广西最后一个小农政权。其政权的架构、军事部署等都具有时代鲜明的特色:
—官职体系:设“天地人”三公九卿,吸纳苗瑶头人任“峒主”。
—律法制度:颁布《顺德新律》 38 条,规定“欺压良善者割耳,强占民女者劓刑 ” 。
—军事部署:以“三线防御”对抗清军。
—北线:罗寿山率 800 精锐驻守九万大山。
—中线:莫梦弼亲统 1900 主力分两纵队控扼龙江渡口。
—南线:其弟莫梦葵领 900 游击队在思恩—五峒间机动。
—才院屯根据地大本营本部:守备及后勤保障人员约 1200 人。
起义军与清军开展激烈战斗。檄文发出以后不出几天,莫梦弼的义军主力分成了两个纵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出才院村,一路经吉祥、八面、柳平、马口洞、大安,由陆路挺进思恩县城;一路经龙岩、东兴、长美、安马,由水路挺进桂西北重镇怀远,直接威逼庆远府(今宜州市);左右两翼分别还有罗寿山、莫梦葵两支机动部作佯攻护驾主力疾进。四路起义大军犹如猛虎下山,沿途打富济贫,弄得地方豪绅 48 人(原联名诬告莫的人)纷纷告急,府衙也惊恐万状,不敢轻举妄动。经过多次军事会议,才派兵出城应付。但清兵哪能抵挡得住,一面退兵回城固守,一面向省院告急,省院又向清廷皇帝奏请。清廷命两广总督张树声严查,广西巡抚潘鼎新立即派遣臬司李秉衡和浔州协副将董履高带领省防军到思恩、怀远查办,但进展不大。四月初,清廷又调湘军苏元春部增援。
不久,清廷震怒之下又调集黔、桂两省兵力万余人围剿。但莫部采用“依山设伏、断敌粮道”战术, 3 月间先后在牛峒坳、龙水河畔歼敌 800 余人,缴获洋枪 127 支。
1884 年 4 月下旬,义军一纵队又在思恩县城附近与清兵打了几仗,双方都有伤亡,特别是清军伤亡较大。义军虽然武器低劣,但唯赖万众一心,与敌拼搏,初获大胜。然而,最终土枪抵不过洋枪,加之清军人多又训练有素,后面的几仗,莫梦弼只好下令两线义军全线撤退至马口洞一带据险固守。相持数日,清军表面虽毫无进展,但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绕道中瓦村登可墨屯进行背击。莫梦弼见势不利,于是又下令义军退至中河桥(现英豪村)西岸布防。清军得知义军撤退,便分两路尾追,苏元春部向马口洞挺进,李秉衡部由洛阳永安、永权包抄过来。当时正遇大雨,河水暴涨,清军一到只能望河兴叹。农历四月初八中午,苏元春下令攻击,双方隔河对垒交战,枪声大作,杀声震天。义军凭借地形熟悉,扼守要害,居高临下,经过一场激烈战斗,湘军仍过不了河。此时,莫梦弼本想转守为攻,待河水退下后,强渡中河,一鼓作气,消灭敌军。但正在这个时候,莫梦弼得到了清兵从永安方向包抄援兵将到的消息。加上连日暴雨导致土炮受潮,清军趁机发动总攻,战局急转直下。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好又下令向后撤退到才帛村牙洞屯伏兵险关防御。但刚布防不久,清军又已逼近,莫自忖部队连日作战,士兵已劳累过度,不宜再正面作战,于是又将部队转移到翠山村的下邦、独山一带,后又转回大本营才院布防。
起义失败与历史影响。 1884 年 6 月 23 日(农历五月初一),清军桂、湘两支部队进逼才院外围,作围攻的部署,同时一面派兵以莫之名,在乡村四处掳
掠;一面重赏通缉莫梦弼,企图瓦解义军内部和挑拨义军与百姓的关系。由于莫梦弼反清态度坚决,官兵关系好,所以军心自然稳定。他本来可凭借才院“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整顿固守,但考虑到才院致命的弱点是活动范围太小,武器、粮草、兵源都有困难,不利久战。于是决定放弃才院,利用小路夜间悄悄带兵转入驯乐,向贵州荔波、从江、榕江一带进发,并准备与当地的反清首领杨嘉贞、潘开文、金大武等联络,力图在那里站稳脚跟,伺机东山再起。
然而,哪知清廷早已命令贵州巡抚李用清剿办。李用清即命都匀知府樊葆书、黎平知府周开铭,荔波知县刘树培及荔波营游击王恩贵、下江通判姚善澎防堵。同时又调分统清江协副刘青煦前赴荔属与广西毗连的地方,会同平远营练军管带王佳成,上江营练军管带邱俊书分扼要隘防剿。同时,贵州当局还悬赏白银 3000 两捉拿莫梦弼。此时,莫梦弼与义军已在清军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如此困境,他只好命令义军化整为零,开展分散的游击作战。
1884 年 7 月 9 日,军师罗寿山见钱眼开,愉愉在莫梦弼饭食中下了迷昏药,然后又去报告清军。就这样,由于遭到桂、湘、黔三省数万清军的轮番围、追、堵、截,再加上军师罗寿山叛变投降,自称“顺德王”的义军领袖 莫梦弼 ,最后在贵州从江县长寨村被众多的清兵擒获。这位“顺德王”就义前曾痛斥清妖:“吾身虽死,壮苗之魂不灭!”,终年 32 岁。
其弟莫梦葵及韦家祥等其他义军将领,虽然奋不顾身率得少量义军乘夜冲出重围,转战贵州古州等地,但由于群龙无首,他们也只是坚持到年底。因寡不敌众,莫梦葵便被沈桂林部围攻捕俘,最后被押送回广西思恩县处决,首级传示九峒十八寨。
至此,这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前后历时近 3 年的的才院屯 “顺德王”反清农民武装起义,最终在叛徒的出卖下宣告失败。这位清末最后的“山大王 ” ,用短暂的生命在岭南大地书写了壮丽的抗争史诗。
2015 年,龙水村才院屯“顺德王起义遗址”列入广西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作者根据 20 世纪八十年代卢峰、莫尊荣走访当地莫梦弼后人莫峥爵、卢奶韬、卢文雅和贵州蒙仲儒等老人写成的回忆文章及《环江文史》《清实录》、广西贵州湖南等省文史资料记载,以及作者 2025 年 7 月中下旬分别采访莫声赫后人莫继勇、莫李仁、莫宏优、莫李桃、莫李耐、莫李慢、莫祖星、莫祖勇、莫亮拉、莫李全、莫会册、莫俊贤等人整理而成)
顾问:谭自安 韦昌沙 韦超然 谭志斌 韦静宁
主编:老温 副主编:政严
编委:老温 政严 英素 弄草 懿国
投稿须知
1.文体不限,讲述环江人环江故事,展现环江风光及民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含散文、诗歌、小说、书法、摄影、音乐、山歌、在校生习作等)优先发表。字数最好控制在5000以内,摄影组图一般不少于10张。
2.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和个人照片一到两张,如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插图可一并打包发送。发送时,请将图文分开,无需将图片插入文档中。
3.作品为原创并首发的,本公众号将开通打赏功能,前七天赞赏的70%作为稿酬发给作者,30%作为平台运营经费,10元起发放。同时,对原创首发作品,本平台将择优向各级报刊媒体推荐;如被采用,由刊用的报刊媒体按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4.特别提示:作品已在其他平台声明原创的,本平台一律不再推送;作品为AI产品的,本平台一律不作推送。
投稿邮箱:
504668698@qq.com
联系方式:
微信号504668698
本期编辑:政严
环江文艺,感谢您的关注
往期佳作回顾:
韦仲:时光褶皱里的暖流与遗憾【散文】
谭东茂:重阳夜话【散文】
《环江文艺》编辑部:致广大作者的一封信
韦珍:留荒【散文】
谭丽锦:老屋,母亲的守望【散文】
韦启波:追忆逝水童年【散文】
覃飞茹:游览世界第一高桥【散文】
卢世奎:初心【散文】
韦启波:低头的温柔【散文】
骡子:小记“6927”工程【2025•重阳节特辑】
韦静宁:回家吃顿饭【2025•重阳节特辑】
谭钦:往返家乡的班车【散文】
韦树重:国庆节,我在苗乡好幸福【散文】
水木目:环江“两江”【散文】
谭丽锦:雨润中秋话家常【散文】
刘琼仙:永恒的异乡人【散文】
覃义坚:从绿茵场到小方桌,我找到了“乒乓”快乐【散文】
覃利俏:五一回乡记【散文】
黄英素:才平之夜【散文】
谭钦:白切鸡【散文】
韦启波:病旅如酒【散文】
韦海岩:港澳行【散文】
欧继旋:环江的山水应该如鱼得水【散文诗】
韦宏孔 | 丹心昭日月:一位宜北籍国民党少将的悲喜人生与迟到的平反【地方文史】
谭东茂:老榆树上的光影旧梦【散文】
蓝阳关:忆念吴世倩老师【散文】
卢林群:两锅饺子里的旧时光【散文】
谭丽锦:七天迷彩路,少年初长成【散文】
刘琼仙:老孔,五十六班的第二只眼【散文】
韦庆儿:大爱如山 恩德无量——写给我永生难忘的恩师韦大新老师【散文】
韦静宁:看牙医【散文】
谭东茂:仁克家的中秋烟火【散文】
覃志三:半百札记【现代诗歌】
覃文平:秋风又起时,我在时光里数那些见过的面【散文】
蓝娇亮:爸,我想你了【散文】
莫江脉:露营•才平草甸印象【散文】
韦联格:初恋【散文】
韦静宁:水洞春秋【散文】
覃飞茹:“双优先生”东海【散文】
韦庆儿:英雄不死 永志人心——漫谈卢焘的统战工作【地方文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