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吉林市江城广场,其发展脉络原本十分清晰,即1958年之前,这里只是江湾路、重庆路(1965年改称重庆街)、南京路(1964年改称南京街)、江沿街(1964年改称松江路)、江南大街(吉林大桥)等五条街道交汇于吉林大桥北侧的路口。民间简称为桥头。1958年后,桥头路口被改造成面积达五千余平方米的桥头广场。从路口到广场,先后有带有假山的喷水池、摇橹人塑像等地标景观。
然而有时候,人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平静”几乎等同于“脆弱”,一个小小的波动,就足以兴风作浪。在吉林市青年收藏家孙奥先生手中,珍藏着一张特殊的照片。照片为一家七口人在照相馆拍摄的合影照。这张照片带有面积较大的“相角”。所谓“相角”就是冲印相片时,附着在相片边框或四角的装饰图案。孙奥先生手中的这张照片尺寸不大,但照相角满铺了照片的下框。
江城广场看似清晰的发展脉络,就因这一张照片的出现而让原本的平静出现波澜。大家惊讶地在相角中发现,吉林大桥北侧还曾有过两个特殊的地标——一座浅色的建筑物和一座牌坊。这两座建筑物曾是桥头特殊地标,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被偶然拍摄下来。只可惜时光销磨,岁月蚀刻,这个特殊地标经被许多人忘记了。
浅色建筑物体量不大,有些像一座纪念碑,经询问一些老者,他们都不记得有过纪念碑,只记吉林大桥北侧曾有一座交通岗亭。在1966年的航拍照片上,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当时的桥头广场南侧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环岛,环岛中央是一个交通指挥岗亭。查阅《吉林市公安志》中的记载可知:1949年5月,吉林市公安局交通队在市内站前、三商店、岔路乡、吉林大桥等11处设岗亭和岗台。岗亭是红砖水泥结构,圆形,直径一米,钢筋水泥柱、木制伞、上钉铁皮刷油。
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吉林市,桥头广场进行了翻建,岗亭被拆除,广场中心修建了带假山的喷水池,形成广场环岛。1985年,喷水池被整体拆除,续建的吉林大街一路摧旧拉古,冲到广场上来,继而修建了高10.5米,名为激流勇进的摇橹人塑像。再之后,广场不断扩大,名称也改为现在使用的“江城广场”。
在照相角中,岗亭与大桥之间还有一处特殊的建筑物——牌坊门。由于询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见过这个牌坊,我甚至怀疑这张未见文字标注的照片是否真的是吉林市。好在前不久,孙奥先生在给我发送这张图片时,谈到他向吉林市著名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求教,询问后得到的结果,证明吉林大桥北侧确实曾存在过一座牌坊。
史料记载:1946年5月28日,为阻止国民党反动派的追赶,人民政权在撤出吉林市时,曾将吉林大桥南段两孔桥面炸断。吉林市解放后,吉林大桥并未马上维修,而是在1952年5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才组织人力对断桥进行了修复。皮福生先生讲述:1954年,为了纪念维修吉林大桥,在环岛南侧修建了一处“纪功牌坊”,或因此牌坊阻碍了交通,1955年时,牌坊就被拆除。算下来,这个牌坊只存在了一年左右,难怪许多吉林市的老人,也不记得它。
不过,在相角中能够看到比较完整的东关宾馆(原称吉林市宾馆)三层楼房,而根据目前多本地方史料的记载,东关宾馆前楼始建于1955年,竣工于1956年,因此牌坊拆除的实际时间可能要晚于1955年。
仔细观看这张照片的相角记录的吉林大桥北侧江堤上下风光,相角左侧向右可以看到教堂的僧侣房、白色岗亭、东关宾馆等建筑物。另外,在岗亭后侧不远,还能看到许多老式房屋。尽管拍摄角度几乎没有俯瞰角度可言,但是能感觉到当时的路口应当很小。再结合1966年航拍照片,猜测那些老式房屋很可能是1958年修建广场北侧绿地时拆去的建筑物。
结合历史记载和口述信息,不管照片拍摄于何时,这个照相角很可能拍摄于1958年之前(照相馆通用的相片装饰物)。很庆幸,岗台和牌坊无意中以相角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相角没有消失于历史!
喜得持有照片的孙奥先生无私地支持,将照片翻拍给我,并嘱托我将这一特殊场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江城广场的历史更加丰满无憾。
![]()
![]()
![]()
![]()
![]()
![]()
特别鸣谢孙奥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