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义木偶戏表演
![]()
皮影雕刻艺人正在制作皮影
走进孝义市崇文街道“青衿坊”共富工坊,工作人员武小云正专注地揉捏面团。指尖翻飞间,一朵朵造型颇似荷花的面点便绚丽绽放,这样的面点她已记不清做了多少个,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底气。
武小云的日常,正是孝义市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持续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孝义市锚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目标,通过打造文艺精品、构建非遗体验场景、建设文旅共富工坊三大核心举措,不仅让皮影、碗碗腔、传统豆腐技艺等千年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进生活圈,更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 的特色发展路径,让文化的“软实力”真正变成了推动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孝义市始终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将鲜活的地域故事、时代主题融入文艺创作,催生出一大批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精品力作。“创作《酸枣沟》时,编剧跑遍了孝义12个乡镇的山村,就是要把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真实故事写进戏里,让碗碗腔这门老艺术能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团长周小成介绍,这部聚焦乡村振兴的原创剧目,用通俗易懂的本土语言和碗碗腔独特的韵律,讲述了酸枣沟人民投身乡村振兴、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生动历程,成功参评山西省“杏花奖”,成为展现孝义文化风貌的重要名片。
此外,儿童皮影动画环保电影《阿嚏历险记》借传统皮影传播环保理念,在中小学反响热烈;音乐快板《乡游》展现孝义九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风采,景区演出场场爆满;木偶戏《红军娃》斩获全国“优秀剧目奖”。据统计,近年来孝义市非遗传承作品、合唱团及个人累计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5项,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从来不止于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更在于走进日常,让人人触手可及。“妈妈你看,小老虎的耳朵捏好了!”在贾家庄非遗体验中心,7岁的男孩轩轩举着刚做好的面塑,兴奋地朝妈妈刘女士喊。刘女士赶紧拿起手机,拍下儿子沾着面粉的小手和笑脸。“本来是带孩子来乡村游,没想到能亲手做面塑,老师还讲了‘面塑寓意吉祥’的民俗故事,孩子听得很入迷,回家还说要教同学做。”刘女士说。
这样的体验场景,在孝义随处可见。依托中阳楼、三皇庙等文物IP,孝义整合非遗资源,打造了一批“可看、可玩、可带走”的体验空间。在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向游客介绍雕刻皮影的工艺流程:“一套完整的皮影要经过选皮、刮皮、晒皮、雕刻、上色等20多道工序,大家可以刻简单的生肖图案,或者买一套文创皮影当纪念。”在南曹村豆腐文化产业园,豆腐技艺传承人郭守云正带着游客围在石磨旁,向大家展示豆腐制作工艺:“咱这豆腐用的是老方子,石磨磨出来的浆更细,点卤也得看火候,你们尝尝刚做好的豆腐脑,是不是有小时候的味道?”游客们端着瓷碗,小心品尝着。
让文化活起来是基础,让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才是目标。孝义市通过建设文旅共富工坊,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让文化惠民的实效看得见、摸得着。
“在工坊上班快一年了,每月能挣1500 元左右,还学会了皮影雕刻,日子越来越有奔头!”48岁的残疾员工张阿姨一边专注打磨皮影坯子,一边笑着说。她口中的“文旅共富工坊”,是孝义市推动皮影艺术博物馆与兑九峪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成立的就业帮扶平台,目前已吸纳50余名残疾员工,为特殊群体搭建起稳定的增收平台。工坊内,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发伟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新开发的文创产品:“我们把孝义的景点、生肖等元素融入皮影设计,比如这套‘中阳楼全景皮影’,用了多种技法,光打样就花了3个月。”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开发出60类300余种现代文创产品,销售额超100万元。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衔接市场,工坊还联动临水村、曹溪河等景区设立分站点,游客在景区体验非遗研学后,可直接扫码购买工坊的文创产品,形成“非遗研学—工坊体验—文创消费”的完整闭环,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从指尖上的传统技艺,到舞台上的精品力作,再到家门口的体验场景与增收工坊,孝义市的一系列文旅融合举措,不仅让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文化惠民、富民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孝义市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实践,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记者 刘子璇
来源:吕梁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