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人眼里,面包只分两种,嘉顿和其他。
![]()
![]()
作者 | 刘萍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若问全国消费者“最熟悉的面包品牌”,桃李、盼盼、达利园大概率是高频答案。这些品牌凭借广泛的渠道覆盖,占据了各地商超的货架。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广东人,答案往往高度统一且带着强烈的情感倾向:面包只分两种,嘉顿和其他。
嘉顿刻进了广东80、90后的成长记忆,生命面包的扎实、 忌廉面包的香甜、雪芳蛋糕的松软、威化饼干的酥脆、利是糖的喜庆……这些经典产品不仅是味觉印记,甚至成了省外广东人的身份接头暗号。
商业世界中,能跨越百年周期的品牌寥寥无几,但嘉顿从一间小面包作坊起步,熬过了战争动荡、行业变革、网红潮流等多重考验,即将稳健步入自己的第一个百年。
虽然嘉顿在全国范围内的存在感实在不强,但在行业内堪称“隐形强者”。它是比桃李面包更资深的短保面包代表,并长期为肯德基、麦当劳供应面包,还爬上了山姆会员店的货架,更是妥妥的广东“粤饼”。
![]()
广东人的面包,是香港承包的
很多广东小孩的成长过程中,肯定少不了嘉顿。
上学前的早餐,是雪芳蛋糕牛奶,简单饱腹又能撑起一上午的活力。下午放学回家,翻出花生威化或香葱薄饼,“咔嚓咔嚓”的脆响里藏着童年的满足。学校组织郊游,小巧香甜的瑞士卷、夹心饱满的忌廉面包,是同学们几乎人手一份的标配干粮。
![]()
图片来源:嘉顿官网
遇上台风天,爸妈从超市抢购的储备粮中,总有一大袋沉甸甸的生命面包,成了风雨里的“安全感担当”。
到了春节,更是嘉顿的高光时刻。几乎每家每户的待客果盘里,都放着红彤彤的利是糖。走亲访友的礼品清单中,印着吉祥图案的大红铁罐家庭什锦饼干,是体面又讨喜的选择。
粤语里“利是”即“红包”,暗含“好运”的寓意,让嘉顿的糖果饼干天然多了一层节日仪式感,也顺势融入了广东人的民俗生活。
凭借对日常场景的全方位渗透,嘉顿在广东常年稳居销量前列。2002-2003年的一项消费调查显示,在广州女性最常购买的饼干品牌中,嘉顿包揽了几乎所有年龄段的榜首位置。
尽管嘉顿被吃成广东省跨越代际的“粤饼”,它其实是正宗的中国港货。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香港,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初期。西式饮食风尚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普罗大众渗透,打破了传统中式糕点的垄断格局,面包、饼干等西式糕点成为市场新宠。
恰好在1926年,嘉顿面包创始人张子芳从新加坡回香港探亲,借住在表哥黄华岳的家具店中。张子芳捕捉到一个市场空白,当时香港的西式糕点供给有限,且多依赖进口,本土化生产的性价比优势明显,为此他劝说表哥将家具店改造为面包厂。
新店铺选址在九龙荔枝角,品牌名“Garden”的灵感源自商议创业的地点“香港动植物园”,并音译为“嘉顿”,贴合西式糕点的品类属性。品牌Logo为简约的“面包师笑脸”,代表用美食传递欢乐的主张。
起初,嘉顿所有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店铺搬迁升级后,引入本地制造的生产机械,开始24小时不间断运转生产,白天做饼干,晚上烤面包,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3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厂房与设备,所有努力几乎化为乌有。直到三年后,品牌才重整旗鼓,在青山公路购置475平方米的土地重建厂房,重新投入生产。
真正让嘉顿奠定行业地位的,是其在特殊时期的责任担当。1937年抗战爆发后,嘉顿昼夜不停生产了九万公斤抗日劳军饼干,从香港运抵上海支援前线。这笔订单不仅让嘉顿在香港声名远播,更让品牌与家国情怀绑定,成为民众心中的“国货之光”。
该经历也锤炼了企业的供应链韧性与生产适应性,在原材料短缺、运输受阻的动荡环境中,嘉顿学会了在有限条件下保障产能与品质,这种务实基因贯穿了品牌后续的发展。
比如在1960年,香港市民普遍面临贫困与营养不足的问题,普通面包仅能满足温饱。嘉顿针对性推出了生命面包,主打额外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的卖点,是本地首款营养强化面包。
![]()
图片来源:嘉顿官网
同时,嘉顿创新性地采用防潮蜡纸包装,解决了南方潮湿气候下面包易变质的痛点,既适合日常食用,也成为台风水灾时期的理想赈灾物资。
加之分量足、性价比高,当年一条生命面包定价仅0.7元,能满足多人食用需求,产品一经推出便称霸市场,成为几代人的经典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受限于早期消费水平有限,生命面包以长保产品为主,后期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才逐步转为短保制作。
此后,嘉顿趁热打铁兴建饼干及糖果厂,陆续推出香葱薄饼、利是糖等新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线,巩固了市场地位。
等到嘉顿征服广东胃,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故事了。
![]()
走得到广东,却走不出广东
嘉顿在省内的受欢迎程度,往往让广东人有种错觉,嘉顿是全国普及的国民品牌。但他们出省了惊讶地发现,原来嘉顿近乎是广东专属,这背后是时代机遇与地域基因叠加的结果。
1985年,嘉顿响应内地招商引资政策,在广东东莞成立华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面包企业,并于1987年正式投运。
彼时的东莞,尚未成为“世界工厂”,但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成为外资企业的重要落脚点。次年,雀巢便前来考察,几年后雀巢、徐福记等食品巨头相继在此建厂,形成食品产业集群效应,嘉顿无疑是这场产业浪潮的“先行者”。
嘉顿在广东市场的扩张几乎没有阻力。那时,香港是潮流、精致与高品质的代名词,带着“香港热门面包”标签的嘉顿,吸引力不言而喻。
且香港与广东同属粤语文化圈,两地消费者口味相近,港式风味无需过多调整即可被接受。
嘉顿要向外规模化扩张,生产不是问题,核心出在销售端。
1952年,嘉顿从英国引入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实现日均产量5000公斤以上的规模化生产,也是香港首个实现饼干自动化生产的企业。随后又逐渐完成面包、糖果的自动化生产转型。东莞工厂投产后,嘉顿的供应能力更是大幅提升。
但嘉顿进入内地时,产品已从长保形态转为短保产品,保质期通常只有1-7天,直接限制了销售半径。
为应对这个问题,嘉顿在香港市场就探索出了“中央工厂+批发销售”的模式,即品牌不直接花力气自建线下门店,而是由工厂集中生产面包,再批发给学校、医院、商超、加油站便利店、街角小卖部、餐饮店、航空公司,甚至肯德基、麦当劳等各种经销商和终端渠道。
也就是说,嘉顿实际做的是B端生意。进入内地后,嘉顿延续了这一模式,迅速打开了市场。所以,孩子们整天吵着要吃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其实是在吃嘉顿面包。
1997年成立的桃李面包,便是通过复制这种模式,成为短保“面包之王”的。但它2015年挥师南下后,因嘉顿的存在,始终难以在华南地区赚到钱。
桃李面包财报显示,2024年其华南市场营收同比下降25.79%,为降幅最大的区域;2025年前三季度颓势未改,营收排名仅高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而华南地区的消费力远高于后者。
2025年三季度,桃李面包经销商数量只有30家,为各区域中最少,比排名倒数第二的华中地区少了22家,且2025年以来净减少7家,显示渠道拓展乏力。
桃李面包在经销商打不过嘉顿,与一项政策有重要关系。
纵然强如嘉顿,也会存在面包无法如期卖出去的情况。据悉,嘉顿对小型批发商承诺,一定时间内卖不出去的面包,嘉顿会进行回收,卖给养鱼户当饲料进行二次使用等。
此举措既减轻了经销商的库存风险,让他们敢于安心进货,又通过回收机制保障了终端产品的品控,维护了品牌形象。
不过,中央工厂模式也存在问题,销售渠道跟着工厂走,公司增长依赖工厂的建设。
在这方面,嘉顿相对保守。直到1995年,也就是在东莞开始建厂的20年后,才在江苏省扬州设立港扬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华东市场,厂房2001年投产,先开瑞士卷产品线,2年后开设威化饼干线。
据嘉顿官网数据显示,其有内地仅有3处厂房,分别是东莞华嘉厂、东莞茶山厂、扬州港扬厂。
嘉顿倒是舍得在扩充产能方面下功夫,以东莞茶山工厂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该工厂十年来生产规模扩大了近2倍,拥有4条自动化生产线,面包年产量达到1.7万吨,蛋糕年产量2000吨。
但这远不足以支撑嘉顿走向全国。相较之下,截至2025年6月底,桃李面包在全国共有24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最大的沈阳桃李工厂年产能6万吨,另外还有2个在建项目。
哪怕在今天发达的电商环境下,许多省份都仍买不到嘉顿。虽然杭州与扬州同属江浙沪地区,距离近到早早便是包邮区,可在电商平台仍显示不支持购买。
![]()
图截自平台
![]()
抵过网红潮流
靠朴素的生存法则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中式糕点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达6110.7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2029年将突破8595.6亿元。
市场在扩容,洗牌的故事也变得残酷,尤其是网红烘焙品牌的轮番倒下。
2024年1月,虎头局申请破产,拉开了烘焙行业寒冬的序幕。紧接着3月,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就被曝资金链断裂,全国门店基本全关。当年12月,“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正式退市。这股寒风吹到了今年,不断传出知名烘焙品牌关店、退出部分区域市场的消息。
对潮流的盲目追逐,或是烘焙行业的“死亡陷阱”。近年来,从脏脏包、爆浆蛋糕到软欧包、麻薯面包,爆款概念轮番迭代,催生了一批靠着高颜值、强营销崛起的网红品牌。
它们深谙社交媒体传播逻辑,用ins风门店、联名限定款制造话题,在资本加持下迅速开店扩张,短期内就能实现流量与营收的爆发。当潮水退去后,大多数品牌难逃关店命运。
反观嘉顿,其不追逐一时的流行,而是坚守基本款市场,将生命面包、雪芳蛋糕、瑞士卷、忌廉面包、香葱薄饼、威化饼干等经典产品做了数十年,只在配方、工艺上做细微调整。
这种战略看似“保守”,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识别度。当市场上的竞品都在“追新”时,嘉顿的“不变”是最牢固的记忆点,在消费者心中等同于“稳定的品质”。
有意思的是,被广东人封神的嘉顿,产品在口感上并不算讨喜。“噎”与“干”是不少人对其第一印象,有人调侃“像有嚼劲的发糕”。
为适配这种口感,广东人甚至发明了专属吃法:将生命面包切成薄片,夹上煎蛋、火腿当汉堡胚,或搭配牛奶泡软食用。
这种“不完美”却能被消费者主动适配的特质,恰恰印证了嘉顿的品牌渗透力,它超越“好吃”的物理属性,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尽管嘉顿在内地市场没有做过大规模的营销,在社交媒体时代,嘉顿也几乎不做网红营销,很少推出限量款、联名款。但其实,嘉顿早就娴熟地运用现在市场常提及的场景营销、多产品战略等手段。
嘉顿会把消费者一天的零食时段进行分类归纳,聚焦不同场景开发面包、饼干、蛋糕、糖果等多款产品。
例如上文提到的,利是糖主打过年过节以及婚庆等吉日必备,忌廉面包用于补充能量,并推出汉堡面包和切片方包等,方便消费者根据喜好自制“套餐”。
当然,嘉顿也并非一直“原地不动”。随着健康潮流的兴趣,近年来嘉顿推出亚麻籽全麦吐司、健康多多系列等产品,减少糖分与油脂添加,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又延续了品牌的营养导向基因。
嘉顿的东莞工厂向来有着“广东人的山姆”之称,许多人没等开门就到现场等着扫货。实际嘉顿已走进真正的山姆会员店,其亚麻籽全麦吐司、厚切黄油吐司,是山姆会员常晒的囤货。
![]()
图源网友分享
网红品牌层出不穷,桃李、达利等传统品牌持续扩张,胖东来、山姆、盒马等强势渠道也推出自营烘焙产品,不断搅动着烘焙市场。
“名气小”的老品牌就一定得夹缝生存么?近百岁的嘉顿始终享受着时间带来的复利,祖孙三代都选择同一品牌,这种信任传承是大多品牌可望不可及的。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