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依旧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难题,近期发表在柳叶刀的重磅综述聚焦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疗进展与未来方向,全面勾勒现代胃癌管理蓝图。
尽管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在部分地区已有所下降,但其依然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异质性显著、诊断多在晚期,使得胃癌的诊治面临持续挑战。近年来,随着分子分型、微环境研究、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的飞速发展,胃癌的治疗模式逐步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演进,尤其在外科手术、系统治疗和免疫策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期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重磅综述围绕胃癌的流行病学、分子亚型、治疗策略和未来趋势等进行系统回顾[1]。本文特此整理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异质性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重要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接近100万,死亡超过65万例[2]。其发病率呈明显地域分布特征,亚洲、南美和东欧地区最为高发,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尽管标准化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全球病例总数仍在上升。胃癌的发病还与肿瘤的解剖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相关饮食风险的下降,远端胃癌的发病率逐渐降低;但与肥胖、胃食管反流和社会人口学因素相关的近端胃癌(如胃食管交界部肿瘤)却呈上升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早发胃癌(<50岁)病例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尤其是在1980–1994年出生人群中,其发病率是1950年代出生者的两倍。这部分患者多为散发病例,女性比例相对更高,且往往具有更具侵袭性的病理特征,如弥漫型组织学、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生物学行为激进、预后较差,增加了诊疗管理的复杂性。
总体来看,胃癌的生存结局不仅取决于肿瘤分期与治疗方式,还与肿瘤的分子特征、营养状态及性别等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患者往往具有较好的预后。随着筛查普及和治疗手段进步,全球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在部分地区,其疾病负担依然严峻,需持续关注。
症状与诊断
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常见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若病变位于胃近端或胃食管交界部,患者则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反流等症状。诊断依赖胃镜下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随后进行临床分期以指导治疗决策。CT是评估远处转移的标准影像手段,PET-CT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尚有争议,但在部分局部晚期患者中有助于发现隐匿转移。内镜超声有助于识别局限性早期病灶,筛选适合内镜切除的患者。对于无影像学转移证据的患者,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在完善围手术期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手术治疗持续优化
手术仍是局部可切除胃癌的核心治疗手段,其基本原则包括:彻底切除肿瘤(R0切除)并进行足量的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手术根治率;同时尽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保障后续全身治疗的顺利开展;在重建方式上兼顾生理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恢复。
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黏膜或黏膜下切除(EMR/ESD)实现微创治疗,部分病例还在探索联合前哨淋巴结手术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局部进展期患者,标准D2淋巴清扫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优于D1,是当前全球公认的手术规范,尤其在亚洲执行较为成熟。在术式选择上,Roux-en-Y重建是远端胃癌及近端或全胃切除后的推荐方案,在改善胆汁反流和术后不适方面具有优势。随着微创技术发展,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逐渐普及,在早期和部分进展期患者中显示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的效果。
![]()
图1 胃癌常见术式及淋巴结清扫图示
晚期胃癌的系统治疗
对于晚期胃癌,系统治疗仍是核心治疗方式,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达13–20个月。一线治疗以标准的含铂双药化疗方案为基础。对于HER2阴性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线方案,PD-L1 CPS ≥5或MSI-H/dMMR人群获益更为显著。HER2阳性患者推荐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若伴PD-L1表达,可进一步联合免疫治疗提升疗效。新近获批的CLDN18.2靶向抗体zolbetuximab,则为HER2阴性且CLDN18.2高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图2 晚期胃癌的系统治疗路径
新靶点与联合策略探索
多项临床试验正推进晚期胃癌的新型靶向与免疫治疗策略。FGFR2b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新靶点,抗FGFR2b抗体bemarituzumab在FIGHT研究中初显疗效,后续III期试验正在评估其联合免疫治疗和/或化疗的疗效。除了FGFR2b、TROP2、CAPRIN1、DKK1等新靶点的临床探索外,针对既有靶点如HER2和CLDN18.2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例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疗法以及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等创新形式也在临床推进中。
多种靶向+免疫联合方案正积极探索中,包括多激酶抑制剂联合PD-1抑制剂的III期研究,以及TIGIT联合PD-1抑制剂的STAR221 III期试验等。
![]()
图3 胃癌现有及潜在靶点与治疗策略
总结与展望
胃癌作为全球高发且异质性显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分子分型、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微创手术及支持治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逐步推动治疗从传统模式迈向精准化、多学科协同的新阶段。未来,亟需在早筛策略优化、高危人群识别、免疫与靶向联合路径探索、动态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临床研究转化,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
参考文献:
[1]Sundar R, et al. Gastric cancer. Lancet. 2025 Jun 7;405(10494):2087-2102.
[2]Bray 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 May-Jun;74(3):229-263.
审批编号: CN-166755 有效期至: 2026-10-31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本材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不建议您将产品用于未经许可的适应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