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副院长、心力衰竭专科学科带头人陈样新教授再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开展新一轮的“广东名医进疆工程”医疗帮扶工作,助力当地心律失常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悉,陈样新教授自2021年起,就以“广东名医进疆工程”专家的身份,先后多次奔赴南疆,为喀地一院心律失常科带来最前沿的心脏介入技术和系统化的团队建设理念。
![]()
2025年10月30日,陈样新携团队再次赴喀,图为喀地一院党委书记张新苗、院长肖非、副院长裴晓黎导管手术室交流
以技术传帮带,多项“首例”落地南疆
时间回溯到2021年,通过多方协调邀请,陈样新教授首次奔赴喀什,成功开展新疆地州市级医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填补了该技术在南疆地区应用的空白。
![]()
2021年,陈样新首次赴喀开展帮扶
2024年4月,陈样新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喀什首例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这项手术以往需开胸、体外循环,而现在只需经股静脉进入心脏即可修复瓣膜,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只用了40分钟,病人术后6小时下床。”喀地一院阿力木江医生回忆,他不让我们只在旁边看,还要求我们上台手术,不会的地方他手把手带。除上台手术外,每一次,他还带着团队反复练习模型操作、影像识别和导管角度控制。
![]()
手术团队手术中
随着帮扶深入,陈样新指导团队完成了新疆地州市级医院首例经静脉外ICD(EV-ICD)手术。与传统ICD相比,EV-ICD的电极系统置于心脏外壁而非静脉内,可有效避免导线断裂、心肌穿孔、血管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安全性和舒适度显著提升。这一技术,让更多年轻的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得到了生的希望。”
从“首例”到“常态”,构建完整诊疗闭环
为了让援疆不再停留在短期支援,而是形成长效机制。陈样新不仅带来了自己,还带来了一个跨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的电生理、超声专家和麻醉科的专家。
在他的主导下,团队帮扶喀地一院心律失常科建立了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标准化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完善了术前筛查、术中影像、术后随访的全链条管理,并引入我院在心律失常介入领域的管理模式。他还亲自带队培训心脏超声专科医师,示范经食道超声在术前筛查中的关键作用;指导麻醉团队优化心脏介入麻醉方案;推动医务、设备、护理等环节协同配合,逐步形成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完整闭环。
![]()
陈样新向喀地一院心律失常科赠送书籍
以团队促成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不仅主刀,更重要的是搭建团队机制”,这是陈样新教授始终坚持的帮扶理念。为此,他为喀地一院制定“两步走”能力提升方案:一是强化与心脏超声专科医师培训,提升术前评估能力;二是持续带教术中操作,推动独立开展疑难复杂手术。在这一方案推动下,喀地一院心律失常科的手术从一个医生“单打独斗”,变成多个学科“合力攻坚”。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喀地一院心律失常科从2024年1例二尖瓣钳夹术,提升到2025年8例;左心耳封堵术从0到11例;血管内超声检查已完成50余例;拥有29张病床,复杂疑难手术量翻倍,且常态化开展,各项考核指标连续位列全院前列。
“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想让我们变得更好。”阿力木江说,“他不图什么荣誉,也不计回报。每次来都很累,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想着病人,想着怎么让我们多学一点、快一点成长。他教我们的是技术,更是一种做医生的态度——认真、敬畏、永远为病人着想,我常常在想,他为什么这么坚持?后来我明白了,他是真的把喀什当成了自己的医院,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同事。”
![]()
陈样新指导阿力木江开展手术
从首例技术突破到系统能力构建,从“输入式帮扶”到“本土化成长”。我院通过“广东名医进疆工程”,让先进心律失常与心脏瓣膜病诊疗技术在喀什扎根结果。这不仅是一次次技术的跨越,更是粤喀两地医疗协作的深情见证。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国家队医院的引领作用,深化与喀什地区的医疗协作,为边疆群众的心血管健康持续贡献“逸仙力量”。

来源:本文内容根据《健康报》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