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岳普湖县铁热木镇协开尔村的玉米试验田传来喜讯,测产结果显示,百亩攻关田亩产超过一千公斤,千亩示范田亩产780余公斤,且千亩地前茬冬小麦亩产660余公斤,一个生产季综合亩产飙至1400余公斤。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新疆夏播玉米单作物高产纪录,更创下“冬小麦+夏玉米”两早配套模式的南疆新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岳普湖县复播玉米喜获丰收。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再给三五年时间,南疆复播玉米产量还能往上冲!”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杨杰蹲在田埂上,轻轻扒开玉米果穗,仔细数着籽粒,眼中满是对农民增收的期待。
这份“吨粮田”的成绩单背后,藏着喀什地区精耕细作的“良计良法”。喀什光热资源充足,但复播玉米“生长期短”的问题曾一度制约着产量提升。喀什人从“时间账”入手,冬小麦作为关键前哨,以往在9月底播种,容易出现冬前徒长的情况,如今调整到10月1日至15日播种,无效分蘖减少,为玉米生长赢得了更多时间。
 ![]()
岳普湖县复播玉米喜获丰收。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地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以往种玉米要等“一水两用”,土壤合墒后犁地、整地,比麦收后灌水仅早5天。2024年起,喀什推行免耕种植,搭配干播湿出技术,小麦收完3天内就能播种玉米,播种期从7月10日提前到6月30日,牢牢抓住了玉米生长的“时间红利”。
时间够了,品种也得“对味”。喀什根据光热资源“量体裁衣”,在岳普湖县、麦盖提县等光热较足的地方,选用105天生育期的玉米,部分地块甚至能种植春播品种;疏附县、疏勒县以往种植85天生育期的品种,如今换成95天的,单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
麦盖提县复播玉米田。(资料图)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杨杰团队还研发出“冬播孜然+晚熟夏玉米”和“冬麦晚播+中熟夏玉米”新模式,为玉米额外争取了10到15天的生长期,破解了“早熟不高产”的难题,将传统的“两早配套”模式升级为“一年两熟高产循环链”。
这一切成果的根基,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扎实实践。高标准农田以整乡镇(村)建制推进,“碎片化”耕地变成“大条田”,“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低产田”成功蜕变成“高产田”;滴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愈发规范高效。
通过提升单产,群众玉米生产经营收入可提高一定幅度,粮袋子鼓起来了,钱袋子也沉了。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石观 蒋崇海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