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农民找到广州市委书记:妈,我是您失散23年的儿子

分享至

1952年的一天,广州市委书记曾志正忙碌于工作,突然有人通报说外面有个叫石来发的农民要见她。曾志虽然不认识这个人,但还是让他进来了。谁知,这个面容黝黑、看起来有三四十岁的农民一进门就哽咽着喊她"妈妈"。曾志顿时惊愕不已,心想自己的儿子应该才23岁,怎么可能是这个中年农民?然而,当她仔细端详石来发的脸时,却又隐约看出了些许熟悉的模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自称是她失散23年儿子的农民,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离散与重逢?



一、曾志的革命生涯

曾志,原名曾昭学,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理想,15岁那年,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启了她的革命生涯。

在填写讲习所报名表时,曾昭学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以此表明自己为革命献身的坚定决心。她常说:"我就是要争一口志气!"这一改名不仅象征着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更预示着她未来的人生轨迹。



进入讲习所后,曾志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当时,女学生普遍留着长辫子,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造成不便。曾志二话不说,便将自己的长辫剪去,只留下一寸长的短发。这一举动不仅让她的行动更加利索,也彰显了她勇于打破传统、追求进步的精神。

在讲习所里,曾志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立志此生此世忠于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了成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曾志甚至给母亲写信,要求父母解除为她包办的婚姻,这充分体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决心。

1928年,湘南起义爆发。曾志背着一把红缨枪,冲锋在前,英勇无畏。她的勇敢和坚毅很快在革命队伍中传开,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红姑娘"。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年1月,蒋介石为了打通湘粤大道,镇压革命,出动了七个师的武装力量对湘南起义军展开"会剿"行动。



在这场残酷的镇压中,曾志失去了丈夫夏明震。尽管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被击垮。相反,她继承了夏明震的遗志,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正是在这段时期,曾志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组织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将她安排在后方工作。

然而,即使在后方,曾志也没有丝毫懈怠。在黄洋界保卫战期间,她积极组织群众为前线战士送饭送菜、补衣纳鞋,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在这段时期,她结识了后来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蔡协民。

1933年夏,组织派遣曾志前往福建省闽东地区,参与领导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当时的曾志才22岁,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条件艰苦的闽东山区默默奉献。她深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力量。



在闽东,曾志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面对当地混乱的局势和横行霸道的海盗势力,她积极发动群众,组建了"红带会"武装力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红带会"就在二百多个村庄内迅速发展壮大。

1933年10月22日深夜,曾志与总指挥任铁峰等人率领一百七十多名"红带会"成员,分成几路向敌军发起进攻。这次行动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曾志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气概和指挥才能,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

然而,革命生涯并非只有辉煌的战绩。在闽东的日子里,曾志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她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常常与当地农民一起吃番薯丝配咸水泡的烂鱼,有时甚至连这些也吃不上,只能忍饥挨饿。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曾志依然坚持斗争,从未动摇过自己的革命信念。



二、曾志的家庭生活

在曾志风云激荡的革命生涯中,她的家庭生活同样充满了波折和艰辛。1927年,曾志与夏明震相识。夏明震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但他并未因优越的家庭环境而变得骄奢淫逸。相反,在兄长夏明翰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积极参与爱国运动,12岁时就参加了抵制日货的行动。

夏明震与曾志在思想上有着深刻的共鸣。两人常常一起讨论国家的前途命运,探讨如何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在朝夕相处中,他们渐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这段婚姻虽然短暂,却给曾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28年1月,在蒋介石对湘南起义军的"会剿"行动中,夏明震不幸牺牲。当时的曾志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怀有身孕。直到出现妊娠反应后,组织才将她安排到后方工作。尽管失去爱人的痛苦难以言表,但曾志仍然坚强地继续着革命工作。

1929年8月15日,曾志在江西兴国生下了儿子石来发。然而,由于革命形势紧张,曾志无法亲自抚养孩子。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也为了能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曾志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交给当地一对农民夫妇抚养。

这对农民夫妇名叫石礼保和李桂英,他们是当地的贫农,生活十分困难。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慷慨地接纳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曾志将儿子取名为"来发",寄托着她对孩子和国家未来的美好希望。



分别的时刻,曾志强忍泪水,将儿子交到石礼保夫妇手中。她叮嘱道:"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一定会回来接他。"说完这句话,曾志转身离去,没有回头。她知道,如果此刻回头,她可能就再也无法下定决心离开儿子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曾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她参与了闽东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组建了"红带会"武装力量,为当地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儿子。每当有机会,她都会托人打听儿子的消息。

1934年,曾志与同志蔡协民结为夫妻。蔡协民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理解并支持曾志的事业。两人携手并肩,一同为革命奋斗。尽管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曾志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那就是无法亲自抚养自己的亲生儿子。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曾志的工作地点不断变动。从闽东到延安,再到东北,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她都会想起远在江西的儿子,不知他是否安好,是否还记得自己这个母亲。

1949年,新中国成立。曾志终于有了机会去寻找自己的儿子。然而,当她回到江西兴国时,却发现当年收养儿子的石礼保夫妇已经搬离,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曾志四处打听,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失望之余,曾志只能暂时放下寻子的念头,继续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工作中。她被任命为广州市委书记,肩负起领导广州市发展的重任。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从未放弃寻找儿子的希望。她常常在深夜独自一人,翻看着为数不多的与儿子有关的线索,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与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



就这样,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2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曾志和她的儿子石来发,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都不知道,命运正悄悄地为他们安排着一场惊人的重逢。

三、石来发的成长经历

石来发的人生,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众不同。1929年8月15日,他在江西兴国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呱呱坠地。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一位为革命奋斗的共产党员,而他的出生地也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石礼保夫妇收养石来发时,他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石礼保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常年劳作却仍然无法摆脱贫困。他的妻子李桂英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心地善良,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母爱。

小石来发刚来到石家时,常常哭闹不止。李桂英就抱着他,一边哄一边给他喂米汤。那时候家里连奶粉都买不起,只能用稀米汤代替。尽管如此,石礼保夫妇还是尽其所能地照顾着这个孩子,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养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来发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村里的其他孩子都叫石礼保和李桂英"爹""娘",而他却被教导要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这让年幼的石来发感到困惑和孤独。



石来发六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当地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村民不幸染病。石礼保夫妇也未能幸免,相继病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石礼保将石来发叫到床前,告诉了他的身世。

"来发啊,你要记住,你还有一个亲生娘亲。她是个了不起的人,为了革命不得不把你交给我们抚养。你长大后一定要去找她。"石礼保艰难地说完这些话,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失去了养父母的石来发被迫离开了熟悉的村庄。他被送到了县城的一家孤儿院,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孤儿院里,石来发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由于孤儿院资源有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天的饭菜都是稀粥咸菜,冬天的被褥薄如纸片,夏天蚊虫肆虐。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石来发逐渐培养出了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他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学习,也更加努力地帮助孤儿院做事。院长看到他的表现,特别照顾他,让他有机会上学读书。

在学校里,石来发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总是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们都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有出息。然而,每当别人问起他的家庭背景时,石来发总是沉默不语。养父临终前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这个消息给了石来发极大的鼓舞。他相信,在新的社会制度下,自己一定能找到亲生母亲。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都很落后,石来发只知道母亲是个共产党员,却不知道她的名字,更不知道她在哪里。



为了增加找到母亲的机会,石来发决定参军。他认为,只有加入军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地的革命干部,也许能从中找到关于母亲的线索。1950年,21岁的石来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部队里,石来发表现出色,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他利用每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都会打听有关共产党女干部的消息。然而,多年过去,他始终没有找到关于母亲的任何线索。

1952年初,石来发退伍了。他决定继续寻找母亲的踪迹。在打听过程中,他听说广州市新上任了一位女市委书记,名叫曾志。这个消息让石来发产生了一丝希望。他决定冒险一试,前往广州寻找这位可能是自己母亲的女市委书记。



就这样,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石来发踏上了前往广州的journey。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但他坚信,只要不放弃,终有一天会与失散多年的母亲重逢。

四、母子重逢的曲折过程

1952年深秋,石来发踏上了前往广州的列车。他的行囊里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本破旧的笔记本,还有一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他唯一的线索 —— 一张据说是曾志的剪报照片,虽然年代久远,但他仍能从中隐约看出一位坚毅女性的轮廓。



抵达广州后,石来发发现这座繁华的南方城市远比他想象的复杂。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对于一个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overwhelming。他先是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简陋的旅馆安顿下来,然后开始了他的寻母之旅。

石来发首先尝试直接去市政府打听曾志的下落,但很快就遇到了阻碍。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无法轻易接触到如此高级别的干部。门卫以安全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石来发并未气馁,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