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瞿乃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与饮食结构的调整,消化道肿瘤成为亟需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11月5日,以“筑牢消化道健康 早筛早治有良方”为主题的上海健康大讲堂举行,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韦烨和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季大年分享了早诊早治消化道肿瘤的健康知识。
![]()
讲座现场。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供图
季大年表示,胃肠镜是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检查的重要手段。从数据来看,在各类肿瘤中,胃癌、肠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40岁后的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五六十岁是发病高峰。当患者出现呕血、便血、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时,若确诊为消化道肿瘤,大多已处于晚期。晚期肿瘤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靶向治疗等,仍可能面临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放化疗引起的脏腑损伤,以及生活质量降低、家庭经济支出增加等问题。
早期肿瘤的情况不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尚可。若患者处于早期(1期),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均能超过85%,生存期接近正常人,且治疗费用更低。而且,多数早期肿瘤可采用内镜下治疗,无需外科手术,并发症少、恢复快、预后好。更重要的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大多无需放疗或化疗。
然而,早期消化道肿瘤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患者难以通过身体不适察觉,因此要通过胃肠镜检查来精准发现。季大年说,在消化道肿瘤的筛查中,CT、B超、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手段均存在局限性,而胃肠镜检查的优势显著,不仅能直观看到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初步判断肿瘤的发展阶段,明确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还可直接取组织进行活检,由病理科给出金标准诊断。对于早期肿瘤,还能开展内镜下微创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
“一些人认为家中没人患癌就不用检查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韦烨解释,消化道肿瘤中,遗传性病例仅占约15%,即使没有家族史,普通人群也推荐接受筛查。而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肠癌的人群,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更应通过筛查排除风险。
季大年强调,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建议,40-45岁起,要规律接受胃肠镜检查。检查频率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无不良生活习惯、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肿瘤家族史等健康人群,筛查间隔可适当放宽;若有吸烟、饮酒习惯,感染过幽门螺杆菌,有肿瘤家族史,或曾患甲状腺癌等,属于高危人群,需缩短检查间隔,建议1-2年复查一次。具体的复查频率,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和个人病史确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