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楠楠
13年前,他签下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签署此协议的在校大学生;12年前,他成立中国第一个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组织“承光心汇”,齐鲁晚报报道了他的事迹;7年前,他召集校友,为超过20万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他是刘杨,身患脊髓脊膜膨出,却以坚韧意志学医自救,并积极投身公益助残。从2011年至今,刘杨一路成长。14年间,他从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到参与者,再到组织者。回顾过往,刘杨充满感恩,“一路成长,感谢有你”。
众人的帮助
让他穿越苦难
11岁之前的刘杨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11岁那年冬天,父亲带着刘杨去洗澡,发现他的脊柱弯曲异常,从此开始了艰难漫长的求医路。但受当时医疗条件限制,无法确诊究竟是什么疾病,到高三时,他的左腿开始麻木,无法上楼。病痛让刘杨立志成为一名医学生,他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更多人解除病痛。
2011年刘杨考上了滨州医学院。那年秋天他病情加重。冬天,医生给刘杨下了病情危急通知书,两年之内他会大小便失禁,最终瘫痪在床,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
对此,刘杨选择忍受疼痛,擦去眼泪继续前行。他向同学借了1500元钱,独自踏上了北京求医的路。
2012年暑假,北京一家医院经反复研究,给他制定了一个不处理神经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但风险很大,脊柱外科还没有过类似的手术。
在上手术台前,刘杨签了“器官捐献”意愿书。“在求医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曾想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他们,但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无限,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刘杨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幸运的是这一次手术取得初步的成功。
2013年暑期,满怀信心的刘杨迎来第二次手术,但术后出现并发症,命保住了,他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一时无法接受坐在轮椅上的命运,在深深的绝望中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休学在家近一年没出过家门。
幸运的是,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并没有忘记这个与命运抗争的大男孩,不懈的关爱让刘杨懂得“腿只是移动的工具,轮椅上的人生一样可以很精彩”。为了鼓励刘杨返校复课,2014年4月,学校老师开车专程把他接回烟台,并在全校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让他作了同病魔不屈抗争的演讲。
此时,一颗为残疾群体服务的种子已然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创建大学生
器官捐献志愿团队
第一次手术出院后,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刘杨,总是忘不了那些依然在同病魔斗争的病友,也更能理解他们对于重新生活的渴望,这促使他投身于器官捐献公益事业。
![]()
2013年,齐鲁晚报报道刘杨的版面
回到学校后,刘杨拖着虚弱的身体,戴着护具拄着双拐,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奔走呼吁,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队伍。2013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会日,刘杨发起的驻烟高校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捐献志愿服务组织“承光心汇”成立,团队成员从一人发展到六百余人,招募了近千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三百多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有一人成功移植,促成器官捐献志愿协议签署一千余名。
“‘承光心汇’成立时,齐鲁晚报给予了采访报道。”刘杨说,“非常感谢。”
点滴爱心汇聚成大爱暖流。2019年12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上,“承光心汇”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刘杨投身公益志愿事业的同时,不忘研究脊柱健康知识。2018年,他考上了滨医康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牵头成立一支专业的志愿医疗服务团队。2019年11月,刘杨的专家化的“战队”正式出征,发起了中小学脊柱健康公益筛查活动,并在烟台龙口市启动。
2020年起,龙口市连续三年将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工作列为为民服务实事清单。“目前在龙口我们已筛查30万名中小学生。对于筛查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免费康复训练。经过六年努力,龙口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病率持续下降。”刘杨说,“我们总结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案。”
此后,刘杨聚焦脊柱侧弯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面向烟台市中小学,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的公益志愿者走进校园活动,开展公益筛查服务;依托高层次医学专家和医学院校志愿者团队,构建烟台市中小学脊柱健康促进中心,建立互联网“脊柱健康云呼叫系统”,随时回应每一个“脊柱侧弯”的咨询;邀请脊柱健康专家,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开展中小学脊柱健康教育培训;为烟台市培养首批从事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的专业化评估、诊疗、康复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防治能力。
“公益助残
是我一生的事业”
现在的刘杨,充满自信。“我感谢烟台这座城市,在这里我求学、成家、立业。”刘杨说,“现在我感到很幸福。一路成长,感谢有你。这里的‘你’包括所有帮助过的人,是你们给予我爱与力量,我也一定会把这份爱心不断传递下去。”
![]()
谈到未来,刘杨说:“公益助残是我一生的事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和他的团队将会一直把公益助残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以来,刘杨和他的团队深入扶残助残一线,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康复需求,以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为纽带,以家庭为站点,通过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工作培训、辅具适配、婚恋、特殊教育和家庭无障碍指导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以便更好地补偿、代偿、提高或者恢复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的愿景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征特点,而非缺陷。我们的目标,是让失能半失能群体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加快实现残疾朋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满足残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杨坚定地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