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景德镇昌南新区名坊园内,毛仔柴窑的烟囱正飘着袅袅青烟,松木燃烧的独特香气萦绕其间。中世会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世泓、原景德镇市政府副秘书长及瓷博会创始人占宇、原景德镇市社联主席暨80年代红星瓷厂党委书记崔小平、吉林省石油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姜千亮等一行(排名不分先后),专程走进这座承载千年制瓷记忆的柴窑,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文化发展的深度交流之旅。
![]()
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毛仔的热情引导下,调研团循着古法制瓷的脉络,依次探访了瓷土处理车间、拉坯利坯工坊、釉料调制室与柴窑烧制区。刚踏入瓷土车间,“做瓷先寻土,土好瓷才好”的标语便映入眼帘。李毛仔指着眼前不同色泽的瓷土介绍:“这些原矿料都是我们翻遍景德镇周边深山找到的,有的来自废弃老矿,有的是按老一辈瓷工指引新发现的,每一批都要记录色泽、质地,反复试验配比。”车间角落堆放的一排排标注编号的瓷片样本,正是他多年来试烧留下的“照子”,从原料配比如釉料浓度,从烧制时长到窑位分布,每一个数据都凝结着探索的汗水。
![]()
![]()
来到拉坯利坯车间,陶轮转动的嗡嗡声与工具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旋律。几位师傅端坐转轮前,双手灵动流转,原本朴实的瓷土渐渐塑形。“利坯要做到‘薄如纸、明如镜’,全靠手上功夫。”李毛仔拿起一件刚利完的瓷坯,对着光线照看,坯体通透如蝉翼,纹饰轮廓清晰可见。曾执掌红星瓷厂的崔小平上前触摸坯体,感慨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追求工艺创新,如今看到这样扎实的传统技艺传承,同样令人振奋,这双手艺是景德镇的根。”
![]()
釉料调制室里,一排排陶罐整齐排列,盛放着不同配方的釉料。谈及代表性的釉里红工艺,李毛仔眼神坚定:“釉里红是‘火的艺术’,温度高一度就‘烧飞’,低一度就‘吸红’,自古有‘千窑一宝’之说。”他指着货架上的成品介绍,团队历经上百次试验,摸索出“先低温素烧,再施釉复烧,中间焖火三小时”的古法技艺,才让这抹失传的艳红重获新生。调研团成员凑近观赏,只见釉里红发色明艳沉稳,纹饰立体生动,无不叹服于这份匠心执着。
![]()
最让人期待的柴窑烧制区,参照明清官窑比例建造的柴窑尽显古法智慧。窑火正旺,透过投柴口可见橘黄色火焰跳跃,两名工人按节奏添柴。“柴窑烧制要40小时不间断值守,6人轮班,全靠看火色判断温度。”李毛仔指着火焰介绍,“火焰发蓝则温高,泛红则温低,橘黄透亮才恰到好处,这是老祖宗的‘看火经’。”
![]()
参观中,孙世泓深有感触地指出:“此次走进毛仔柴窑,深切感受到李毛仔大师对传统制瓷技艺的坚守与匠心。从瓷土筛选到柴窑烧制,每道工序都承载着景德镇千年制瓷智慧,尤其是釉里红等古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他强调:“毛仔柴窑用窑火延续文明,用匠心守护传统,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未来,中世会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委员会愿深化合作,通过更多平台展示古法制瓷魅力,助力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让景德镇千年瓷韵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
占宇结合瓷博会创办经验点评:“当年创办瓷博会,就是为搭建陶瓷文化展示交流平台。毛仔柴窑‘匠心+创新’的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完美结合,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路径。”姜千亮从跨界视角评价:“无论是石油工业还是制瓷技艺,核心都在坚守品质与追求创新。毛仔柴窑以30%左右成品率执着古法,同时用直播打破地域限制,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借鉴。”
![]()
青花釉里红万花葫芦瓶
![]()
青花釉里红百子茶叶罐
![]()
釉里红伍供
![]()
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
![]()
青花釉里红喜上眉梢天球
![]()
粉彩九桃天球
![]()
釉里红云龙观音瓶
![]()
青花仿王步画鸟瓷板
![]()
青花山水瓷板
夕阳西下,窑火光芒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此次参观交流,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更是非遗传承与跨界合作的思想碰撞。相信在匠心守护与多方助力下,景德镇千年瓷韵必将在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来源:中华网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