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5年前,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叫“通古斋”的藏友,我喊他陈先生,后来熟了就直接叫老陈。
他之前在一线铲地皮,可能是运气好,加上眼力也不错,收了不少硬货。从明清瓷、玉再到银元,也许是赶上了最后一波风口,赚到不少。
他开始雄心壮志,开了一家古玩店,把生意扩大。
![]()
头两年还有熟客来捧场,尤其是口罩期间,他每天的快递都不断,但后来却戛然而止。连门口遛鸟的大爷,都只站在门外夸他窗台上的文竹长得好。
真正的原因,老陈说:“如今大家口袋都不宽裕,玩真货的都在等漏,而玩假货的快把正当古玩商人卷死了!”
之前去看过几次,搞笑的是他收的民窑瓷还在货架上落灰,隔壁用化学做旧的“明早期青花”已经三天出了两单。
说句不虚伪的话,老陈的藏品里面也有一些是赝品,但这是古玩行里正常的“损耗”。也都是他自己收的,但他并不想变成职业假货贩子!
![]()
更别说还有几件在拍卖会咬牙抢到的官窑、佛像,再次送拍估价跌40%,放店里只能是无人问津。
连之前最好卖的民窑、铜钱,走量的,这两年都惨淡无比。
去年冬天,有位客人跑过来,盯着老陈那件真正的玉璜看了半晌,最后举起手机说:“老板,你这纹路怎么和直播间的有点不一样?只要几百块钱人家还送锦盒。”
老陈直接破防了,大喊着“滚犊子”!多年走街串巷练出来的涵养,都顾不得了。
![]()
老陈也想通过网络多增加一点渠道,但“捡漏者”何其多,进价过万的古玉网友出2000都说给高了。
一套“乾隆年制”双行楷书款的整副清代餐具,虽不算顶级官窑,但也是正儿八经拍卖会买到的,开口就是地板价,爱卖不卖。
20多枚入了盒子的龙洋,好歹是卖掉了,但对比当初的进价亏了一半。
连100块钱的青花双喜罐,都有人说“15块钱交个朋友。”
老陈干脆把网店一关,在实体店里琢磨着新出路。于是他最后悔的事情发生了:经同行介绍,他去干了“中古”店。
![]()
所谓“中古”,这个词其实来源日本,本质上就二手货,这几年很火。
老陈先是做名牌包,跟着一些特别漂亮的销售学技巧,进了一批二手奢侈品。
结果您猜怎么着?花三个月收的7只包里,有三只后来鉴定是超高仿。
有个香奈儿包他花两万二收的,找专业鉴定师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最后指着内衬针脚说:“这线头走得比正品还整齐。”
听到他说这段的时候,我实在没忍住笑了出来。
![]()
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结果被“A货”给背刺了!说白了就是一些专业卖假货的人,盯着他的渠道在“狙击”。
这里面的勾心斗角,还真的一点儿不比古玩行业少。
后来用老陈自己的话来说:“咱是猪油蒙了心,怎么就开始变成收破烂的呢?”
自己家的古董瓷器还没销路呢,就进了一大批日本瓷、银壶、首饰甚至包括化妆品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结果可想而知,越做越乱。卖出去1万块钱的“盲盒”,结果回头一盘账,倒亏进去三千。
![]()
老陈最终又落魄的回归到古玩行,但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不再纠结利益得失。“熬”嘛,他在等着春天的到来!
至于亏损,他大致算了一下,五年亏了足有150万!不仅把前些年跑一线挣得钱都亏出去了,还倒贴不少。
他也经常自问“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但后来想想,真品斗不过故事会,专业的干不过直播间,但总能等来理性回归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