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清涧:非遗焕新彩 文脉续新篇

0
分享至

当前,古韵与新声在清涧的黄土沟壑间交织回响。近年来,该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引领,深入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系统推进“传承体系化、保护数字化、发展产业化、传播品牌化”四大举措,让道情的余音、煎饼的香气、石板的光泽等共同谱写出一曲“非遗焕新”的时代乐章。

如今的清涧,非遗保护从“单点留存”走向“系统传承”,从“静态守护”迈向“活态繁荣”,从“文化记忆”跃向“产业动能”,一幅“文脉相承、活态传承、产业共荣”的非遗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伞头秧歌表演。资料照片

文化自信根植地气 古韵新声焕发生机

“远眺哎,瞭的那南山一朵云……”在清涧县道情传习所,8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用铿锵有力的唱腔,将《毛红跳墙》的选段唱得荡气回肠。道情,起源于道家音乐,是黄土文化与民间艺术交织的结晶,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道情传唱进校园。资料照片

白明理从8岁起学艺,数十载教徒累计已超过300人。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唱起清涧道情,让它不仅为本地人所知,更能走出陕北、走向世界。”这份对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正是清涧非遗精神的核心。

为夯实传承根基,清涧县建立了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与传承人体系: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2项、市级12项、县级3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3名、市级26名、县级120名。名录与传承人体系的逐级建立,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制度化保障,也形成了人才支撑与传承梯队。

与此同时,清涧县文化馆加速阵地建设,先后建成非遗展馆1个、传习所14个,并在幸福佳苑社区、牛家湾、贺家沟、乐堂堡等地挂设文化馆分馆牌,打造了覆盖城乡的传播网络。非遗示范点涉及煎饼、烙饼、硬八碗等多个项目,做到“村村有项目、镇镇有传人、县县有品牌”,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而是活跃在百姓生活中的技艺景观。


体验剪纸技艺。资料照片

为了让非遗项目获得更多受众,清涧县在重要节庆和非遗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样化展演与互动体验活动。近年来,文化馆举办公益培训30余场、线上线下展览展示40余场、组织大型交流演出10余场,覆盖民歌、道情、剪纸、木刻等多个门类。通过这些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了舞台与收入来源,进一步巩固了传承基础。

非遗点亮振兴路 科技创新谱新篇

走进清涧非遗展馆,观众首先被沉浸式的展陈所吸引。馆内运用VR虚拟现实、全屏投影和交互式多媒体,将《闹书馆》《十万金》《接婆姨》等道情剧目场景逼真还原,观众可通过互动屏幕了解唱腔结构与表演动作,甚至能体验“学唱一段道情”的微课程。

清涧县以数字化保护为抓手,为市级及以上传承人拍摄系列纪录片,录制经典曲目与教学视频,形成了从影像记录到教学传播的一体化资料库。清涧县文化馆还编纂出版了《清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与主编了《清涧道情艺术集成》《清涧伞头秧歌》等学术性著作,为非遗研究提供文字与音像并重的学术支撑。


刺绣手工作品受青睐。资料照片

同时,清涧县文化馆建设了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账号,推出“云上展览”“云上微课堂”“学才艺”等栏目,累计发布信息百余条、视频90余个,线上用户访问累计达20万人次,为非遗的传播与普及开辟了新的通道。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年轻人在屏幕前认识清涧、了解非遗,从而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数字化保护既是手段也是桥梁,它把口耳相传的技艺转化为可保存、可复制的资源,既利于学术研究,也利于文化产业开发,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制作煎饼。 记者 延杨红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清涧煎饼,我们开了研学课、做了煎饼宴,还推出了非遗体验套餐,孩子们在动手中学会了传统技艺。”清涧人生影视城负责人刘璐说。煎饼技艺的活态传播,使这一地方美食成为连接文化与生活的纽带。

推动“非遗+产业”是清涧的一条重要路径。该县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工坊3个、市级工坊3个,形成了省市级工坊梯队,填补了县域工坊的空白。以石板雕刻为例,清涧县火星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在提升工艺的同时,延伸文创产品线,年产值已突破600万元,带动了500余人学习参与石板雕刻,成为当地稳定增收的重要载体。


传承柳编技艺。资料照片

近年来,清涧非遗工坊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和整体收入,还规范了技艺的传承路径。通过建立技艺考核、师徒制教学、证书认证等机制,非遗技艺传承从口传心授走向技艺规范化,既保证了技艺质量,也提升了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

多方共治护非遗 机制建构见实效

清涧县非遗保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学校社区参与、企业与市场协同的多元治理体系。清涧县文化馆联合教育、乡镇、企业等单位,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常态化活动,累计培育青少年及社会爱好者800余人次,形成了从“认知—认同—传承”的良好生态。

该县还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名录+档案+数据库”的三位一体保护机制,推动项目申报、传承人认定、工坊管理等形成常态化工作流程。下一步,清涧将继续完善县级传承人登记、项目申报和成果出版工作,推动更多项目争取省级以上认定,扩大非遗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效应。


乐器伴奏。 记者 王重阳 摄

非遗保护,既要守住根,也要开出花。清涧县文化馆馆长黄小梅表示:“我们要让非遗保护既有温度又有高度,把非遗做成惠民利民的现实工程,让技艺有传承、项目能创收、文化能传播。”

未来,清涧将继续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挖掘整理县域特色资源,升级数据库,实现非遗“高精度”保护。同时,提升强化品牌推广交流力度,扩大非遗知晓率,探索“非遗+”多元传承体系,推动《清涧道情艺术集成》等学术成果的问世;同步推进煎饼、插梆子、粉条、果馅等省级项目申报,完善县级传承人档案,配齐道情全套乐器,形成非遗保护的“全景图”;继续强化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力求实现“传承有人才、发展有产业、传播有渠道”的活态生态链,助力清涧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展示枣木雕刻作品。资料照片

今日的清涧,非遗不再只是“古老的记忆”,而是焕发新彩的文化名片,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这片黄土深处,非遗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清涧故事,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文化长路。

记者 王重阳 李小强

编辑 秦学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榆林传媒中心 incentive-icons
榆林传媒中心
榆林传媒中心
13914文章数 40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