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民间故事:老街奇人

0
分享至



楔子

汴梁城西南角,有条绵延三里的老街,名叫“清河街”。街面由青石板铺就,两侧是鳞次栉比的老铺子,绸缎庄、胭脂铺、杂货铺一应俱全,间或夹杂着几座青砖灰瓦的老宅,透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

老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要在门口摆上一碗清水、一碟米糕,说是供奉“街神”。老辈人常讲,清河街底下埋着一块宋代的镇街石,石上刻着祈福符文,护佑着老街人平安顺遂,但也有个禁忌——凡想靠“出风头”改变命运的人,多半会遭街神“点化”,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守义就住在清河街中段的一座老宅里,今年六十有二,退休前是街办工厂的普通技工,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子过得像老街的青石板路,平平淡淡,毫无波澜。街坊们提起他,印象都是“老实”“寡言”“没脾气”,属于扔在人堆里都挑不出来的那种。

可谁也没想到,退休后的张守义,心里竟燃起了一团“成名”的火。这火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被一张报纸点燃的——老街口的报摊每天都会摆上《汴梁晚报》,第四版的“社会奇闻”栏里,总登着些普通人的故事:有人徒手接住坠楼孩童,有人捡到百万巨款归还失主,甚至有人养的猫会开冰箱,都配上了大大的照片,成了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

“人家能上报纸,我为啥不能?”张守义捧着报纸,越看越激动。他一辈子默默无闻,总觉得活得太憋屈,要是能让自己的照片印在报纸上,让全汴梁城的人都知道清河街有个张守义,那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这个念头像疯长的野草,在他心里扎了根。他琢磨了整整一个星期,把《汴梁晚报》第四版的文章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终于得出结论:想上报纸,就得做“与众不同”的事,最好是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这类能打动记者的“好事”。

“就这么干!”张守义拍了拍大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印在报纸上的模样,连街坊们围过来称赞的场景都想好了。他不知道的是,老街的镇街石下,那场关于“成名”与“平凡”的考验,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第一章 闹市捉“贼”:乌龙背后的古镜秘闻

张守义的第一个目标,是“抓小偷”。

他琢磨着,小偷作案多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既能为民除害,又容易被路人看到,一旦抓住,记者说不定闻风就来。于是,每天天一亮,张守义就换上一身利落的旧衣裳,揣着一瓶水、两个馒头,直奔汴梁城最热闹的地方——鼓楼广场。

鼓楼广场是汴梁城的中心,说书的、卖艺的、摆摊的、逛街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张守义瞪大了眼睛,像个侦探似的在人群中穿梭,专盯那些鬼鬼祟祟、眼神飘忽的人。可连续三天,他除了看了几场说书、听了几段戏,连个小偷的影子都没见着。

“别急,好事多磨。”张守义给自己打气。第四天下午,他没去鼓楼广场,而是上了一辆开往城南的公交车。公交车上挤满了人,闷热不堪,张守义扶着扶手,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车厢。

突然,他眼睛一亮!只见一个穿灰布褂子的中年男人,正慢慢挪动到一个白发老人身后,右手悄悄伸进了老人的布口袋。张守义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激动得浑身发抖——机会来了!

没等那男人的手掏出东西,张守义猛地扑了上去,一把抓住男人的手腕,大声喊道:“抓小偷!抓小偷啊!”

车厢里的乘客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跳,纷纷侧目。可让张守义没想到的是,那中年男人不但不慌张,反而皱着眉头,一脸怒气地挣脱了他的手:“你这人是不是有毛病?我什么时候成小偷了?”

“你还敢狡辩!”张守义指着男人的手,“我亲眼看见你往这位大爷口袋里伸!”

中年男人冷笑一声,摊开双手:“你自己看,我手里有东西吗?”

张守义低头一看,男人的双手空空如也,别说赃物了,连个纸片都没有。他愣了一下,又转头看向白发老人:“大爷,您看看口袋里的东西少了没有?”

白发老人摸了摸口袋,摇摇头:“没少啊,我口袋里就揣了块手帕,还在呢。”

“你看看,”中年男人越发理直气壮,“我是这位大爷的侄子,刚才他说手帕滑到口袋深处了,让我帮他掏出来,你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我是小偷,这不是冤枉人吗?”

车厢里的乘客们顿时议论纷纷,看向张守义的眼神都带着几分异样。有人小声说:“怕不是看错了吧?”还有人嘀咕:“这人怕不是有点糊涂?”

张守义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着急了,连人家是不是真的偷东西都没确认,就贸然动手,闹了个天大的乌龙。

那中年男人还在不依不饶地指责他:“你这老同志,做事怎么这么莽撞?要是我真有急事,被你这么一耽误,出了岔子怎么办?”

张守义低着头,嘴里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看错了,是我莽撞了。”

公交车一到站,中年男人白了他一眼,扶着白发老人下了车。张守义站在车厢里,感觉所有乘客的目光都像针一样扎在他身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能盼着车赶紧到站。

好不容易下了车,张守义蔫头耷脑地往家走。路过老街口的杂货铺时,铺主王老汉叫住了他:“守义,咋这么没精打采的?”

张守义叹了口气,把公交车上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老汉。王老汉听了,忍不住笑了:“你啊,就是太心急了。抓小偷也得讲证据,哪能凭着一眼就下定论?”

他顿了顿,又说:“说起小偷,我倒想起个老街的传说。以前啊,咱们清河街出过一个‘神偷’,专偷贪官污吏的钱财,然后分给穷苦人。他有一面古镜,据说对着人一照,就能看出这人是不是有贪念。后来这神偷不知所踪,古镜也丢了。老辈人说,那镜子现在还藏在老街的某个地方,要是能找到,就能辨明人心善恶。”

张守义听得入了神,心里琢磨着:要是真有这么一面镜子,自己抓小偷就不会闹乌龙了。可转念一想,这不过是传说,哪能当真?他摇了摇头,没再多想,只觉得抓小偷这个计划,怕是行不通了。

回到家,张守义躺坐在椅子上,心里五味杂陈。成名的念头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可他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再试试别的,一定能行。”他咬了咬牙,决定换个方向——见义勇为。

第二章 荒山救“伤”:戏中惊魂与山精传说

张守义琢磨着,见义勇为不一定非得抓小偷,救死扶伤也是个好办法。他选了个新地方——城郊的青龙山。

青龙山是汴梁城有名的风景区,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可山路崎岖,偶尔会发生游客失足摔伤、或是遇到野兽的事情,要是自己能在那里救个人,说不定就能上报纸。

为了这个计划,张守义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买了个急救包,里面装着绷带、消毒水、创可贴;又向老街的老中医请教了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甚至还特意买了一双防滑的登山鞋。

一切准备就绪,张守义每天都去青龙山“蹲点”。他沿着山路来回走动,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见义勇为”的机会。可接连几天,他看到的都是欢声笑语的游客,别说受伤的人了,连个崴了脚的都没有。

“再等等,总会有机会的。”张守义给自己打气。这天上午,他正沿着一条僻静的山路往上走,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还有人喊着“快救人”。

张守义心里一喜,立刻加快脚步跑了过去。只见前方的路口围了一群人,人群中央,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孩躺在地上,浑身是血,身体还在微微抽搐,看起来伤势不轻。旁边停着一辆翻倒的自行车,看样子是骑车不小心摔了。

“快,谁来帮帮忙,把她送下山去医院!”人群中有人喊道。

张守义见状,来不及多想,拨开人群冲了进去,蹲下身子就要去抱那个女孩。“让我来,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有力气!”他一边说,一边背起女孩,转身就往山下跑。

女孩的身体很轻,可张守义心里却沉甸甸的,他只想着快点把人送到医院,丝毫没注意到身后人群的反应。刚跑出没几步,他就觉得背上的女孩突然挣扎了起来,嘴里还含糊地喊着什么。

紧接着,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放下!快放下!没看到摄像机吗?我们在拍电影呢!”

张守义愣了一下,脚步停了下来。他转头一看,只见人群中走出几个拿着摄像机、扛着灯光的人,脸上都带着哭笑不得的表情。再看自己背上的女孩,已经从他背上滑了下来,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血迹”——那根本不是真血,而是红色的颜料。

“你这人怎么回事?没看到我们在拍戏吗?”一个戴着帽子、像是导演的人走上前,有些不满地说道,“我们拍的是一部古装戏,这是女主角,刚才拍的是她被山匪追杀、失足摔伤的戏,你这么一搅和,我们这一条又得重拍!”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纷纷议论着:“原来是拍电影啊,我还以为真有人受伤了呢。”“这老同志也太热心了,可惜搞错了。”

张守义的脸一下子红透了,比女孩身上的颜料还红。他看着眼前的摄像机、灯光,还有那个“伤势痊愈”的女孩,心里又尴尬又失落。他刚才太激动了,竟然没注意到周围的拍摄设备,闹了个更大的乌龙。

“对不起,对不起,我没看清,以为真有人受伤了。”张守义连忙道歉。

导演摆了摆手:“算了算了,看你也是一片好心。下次注意点,别再这么莽撞了。”

张守义点点头,灰溜溜地挤出人群,沿着山路往下走。山上的风景依旧秀丽,可他却没心思欣赏了。两次计划都以失败告终,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成名的命。

走到山脚下,张守义看到一个卖茶的老妇人,便坐下来买了一碗茶。老妇人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问道:“老同志,怎么这么不高兴?是不是爬山累着了?”

张守义叹了口气,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老妇人。老妇人听了,笑了笑:“你啊,就是太执着于成名了。其实,做好事不一定非要上报纸,心里踏实比什么都强。”

她顿了顿,又说:“说起青龙山,我倒想起个传说。老辈人说,这山里住着一个山精,专门捉弄那些心怀杂念的人。要是有人带着不好的心思进山,山精就会制造各种幻象,让他出洋相。不过,要是心术端正的人遇到困难,山精也会暗中帮忙。”

张守义愣了愣:“您是说,我刚才遇到的事,是山精在捉弄我?”

老妇人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只说:“心正则路顺,心偏则路难。老同志,做人啊,还是踏实点好。”

张守义若有所思地喝着茶,心里琢磨着老妇人的话。他知道,老妇人说的山精传说,可能只是个故事,但“心正则路顺”这几个字,却像警钟一样,在他心里响了起来。

回到家,张守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抓小偷是为了成名,救“伤员”也是为了成名,出发点就不纯粹,难怪会接连闹乌龙。可他又不甘心,一辈子都这么平凡,难道就不能有一次出彩的机会吗?

“再试最后一次。”张守义下定决心,要是这次还失败,他就彻底放弃成名的念头,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

第三章 火场救“童”:阴差阳错与镇街石灵

张守义的最后一个计划,是“救火救人”。

他觉得,火灾是最危险的事情,要是自己能在火灾中救出人,那绝对是天大的见义勇为,记者肯定会争相报道。于是,他每天除了在老街附近溜达,还特意留意着周围的房屋,生怕错过任何一点火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街依旧平静,别说火灾了,连个小火苗都没出现。张守义心里越来越着急,可他又不敢主动去制造火灾,只能耐心等待。

这天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清河街的青石板路上,给老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张守义正在街上溜达,突然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紧接着,就听到有人大喊:“着火了!着火了!”

张守义心里一紧,顺着声音望去,只见街尾的一栋二层小楼的窗口,冒出了滚滚浓烟,浓烟中还夹杂着孩子的哭声。“不好,有孩子被困在里面了!”

他来不及多想,拔腿就往那栋小楼跑去。小楼的大门紧锁,浓烟从窗户里往外冒,火势已经有蔓延的趋势。周围已经围了一些街坊,都在焦急地呼喊着,可没人敢贸然进去。

“让开,让我来!”张守义大喊一声,冲到门前,抬起脚猛地踹了下去。“哐当”一声,木门被踹开了,一股热浪夹杂着浓烟扑面而来,呛得他直咳嗽。

张守义屏住呼吸,弯腰冲进屋里。屋里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清,只能听到孩子的哭声从里屋传来。他摸索着往前走,终于在里屋的床边,摸到了两个瑟瑟发抖的小身影。

“别怕,叔叔救你们出去!”张守义一边说,一边抱起一个孩子,又拉着另一个孩子的手,转身就往外跑。

好不容易冲出火海,张守义把两个孩子放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周围的街坊们纷纷围了过来,称赞道:“守义,你真勇敢!”“多亏了你,不然这两个孩子就危险了!”

张守义心里一阵激动,心想:这次总该能上报纸了吧?

可就在这时,那两个孩子突然哭了起来,指着燃烧的小楼,喊道:“小狗!我们的小狗还在里面!叔叔,你快把小狗救出来!”

张守义愣了一下,顺着孩子指的方向看去,浓烟中隐约传来小狗的叫声。他犹豫了一下,火场里太危险了,要是再进去,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可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又不忍心拒绝。

“你们等着,叔叔去救小狗!”张守义咬了咬牙,转身就要往火场里冲。

就在这时,一阵刺耳的警笛声传来,消防车赶到了。消防员们迅速下车,连接水管,对着火场喷水。几个消防员冲进屋里,很快就把火扑灭了,还抱着一只浑身湿透的小狗走了出来。

孩子们看到小狗,立刻破涕为笑,跑过去抱住了小狗。

紧接着,几辆采访车也赶到了,下来了几个拿着相机、话筒的记者。张守义心里一喜,连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等着记者来采访他。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记者们根本没注意到他,而是纷纷围向了那个抱着小狗、满脸漆黑的消防员,不停地拍照、提问:“消防员同志,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救了孩子和小狗,太伟大了!”

那个消防员抱着小狗,牵着两个孩子,面对记者的镜头,从容地讲述着自己的“英勇事迹”。而张守义,就站在人群外围,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这一切。

记者们拍完照、采访完,收拾东西就走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过来问他一句话。周围的街坊们也渐渐散去,只剩下张守义一个人站在原地,心里凉透了。

他看着消防员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沾满灰尘的衣服和熏黑的双手,突然觉得无比讽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救出了孩子,可最后出风头的,却是后来赶到的消防员。成名的梦想,就像这被扑灭的火焰一样,彻底熄灭了。

张守义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说话。他想通了,自己就是个平凡人,注定一辈子默默无闻,那些成名的想法,不过是异想天开。

从那以后,张守义彻底放弃了成名的念头,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每天早上,他会去老街的广场上,和一帮老头老太太一起打太极、练气功;上午,他会去街心公园下棋、聊天;下午,他会在家看看书、浇浇花,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

街坊们都说,张守义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平和、更爱笑了。他不再四处“找机会”,反而把精力放在了帮助街坊邻里上:王老汉的杂货铺进货,他主动帮忙搬箱子;邻居家的孩子没人接,他会帮忙去学校接送;老街的青石板路有了裂缝,他会找来水泥修补。日子久了,街坊们提起张守义,不再是“老实寡言”,而是“热心肠”“好人”。

张守义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平凡,却比之前一心想着成名要踏实得多。他渐渐淡忘了《汴梁晚报》第四版,淡忘了上报纸的梦想,每天过得充实而满足。

可他不知道的是,老街的镇街石,早已记下了他的善举。

这天晚上,张守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来到了老街的地下,那里有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文,散发着淡淡的金光。一个白胡子老头从石板后走了出来,笑着对他说:“张守义,你本性纯良,虽有成名之念,却无害人之心,火场救童、邻里互助,功德不小。老街护你平安,也会给你一份‘意想不到’的缘法。”

张守义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只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没放在心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深秋。这天早上,张守义像往常一样去广场打太极,刚走到街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报摊前,议论纷纷。王老汉看到他,连忙喊道:“守义,快过来看看!你上报纸了!”

张守义愣了一下,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是王老汉开玩笑:“别拿我打趣了,我怎么会上报纸?”

“是真的!你自己看!”王老汉把一份《汴梁晚报》递到他手里。

张守义接过报纸,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第四版。只见上面刊登着一篇题为《老街好人火场救童,无名英雄不求功名》的文章,旁边配着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他抱着一个孩子,拉着另一个孩子,正从火场里冲出来,脸上沾满了烟灰,眼神却无比坚定。

文章里详细讲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救出两个孩子的事迹,还引用了街坊们的话,称赞他平时热心助人、品德高尚。记者在文末写道:“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需要聚光灯的照耀;真正的善举,往往藏在平凡的日常里。张守义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见义勇为不是为了成名,而是源于内心的善良。”

张守义看着报纸上的照片和文字,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他没想到,自己放弃成名的念头后,反而上了报纸。更让他感动的是,记者没有忽略他的功劳,反而把他的善举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周围的街坊们也围了过来,纷纷向他道贺:“守义,恭喜啊!终于上报纸了!”“这都是你应得的,你可是我们老街的英雄!”

张守义笑着摆了摆手:“我可不是什么英雄,就是做了该做的事。”

这时,老街的老族长拄着拐杖走了过来,笑着对他说:“守义啊,你这是应了老街的传说。老辈人说,镇街石护佑善人,凡是真心行善、不图回报的人,都会得到福报。你之前一心想成名,心有杂念,所以屡屡碰壁;后来你踏实行善,不求名利,反而得到了认可。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张守义恍然大悟,想起了那个奇怪的梦,也想起了王老汉和青龙山茶妇说的传说。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成名,不是靠刻意追求,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善举;真正的价值,不是被报纸报道,而是被街坊邻里记在心里。

第四章 古镜现世:善举引来的传奇缘

自从上了报纸,张守义成了汴梁城的“名人”。不少记者慕名而来,想要采访他,还有一些企业想请他做代言人,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依旧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帮街坊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只是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这天下午,张守义正在家看书,突然听到敲门声。他打开门,只见一个身穿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古朴的木盒。

“您是张守义老先生吗?”中年男人问道。

张守义点了点头:“我是,请问您是?”

“我叫李建国,是市博物馆的研究员。”中年男人笑着说,“我看了《汴梁晚报》的报道,得知您是清河街的好人,今天来,是想请您帮个忙。”

张守义愣了一下:“我一个普通老头,能帮您什么忙?”

李建国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面圆形的古镜,镜面光滑,边缘刻着精美的花纹,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老先生,您看这面镜子,是不是有点眼熟?”

张守义凑近一看,突然想起了王老汉说的老街神偷的传说。这面镜子的样子,和王老汉描述的古镜一模一样!“这……这难道是传说中能辨明人心善恶的古镜?”

李建国点了点头:“没错!这面镜子是我们博物馆最近从一个民间收藏家那里征集来的,据考证,确实是宋代的文物,也就是老街传说中的‘善恶镜’。传说这面镜子能照出人的本心,善者照之,镜面会散发金光;恶者照之,镜面会变得暗淡无光。”

他顿了顿,又说:“我们博物馆想举办一个‘老街文物展’,把这面古镜作为镇展之宝。可根据老街的传说,这面古镜认善不认恶,只有真心行善、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威力。我看了您的事迹,觉得您就是传说中能与古镜感应的人,想请您在开展当天,亲手点亮古镜,为展览揭幕。”

张守义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和传说中的古镜扯上关系。他犹豫了一下:“我只是个普通老头,恐怕担当不起这个重任。”

“老先生,您太谦虚了。”李建国说,“您火场救童、热心助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善举。您的品德,配得上这面古镜。而且,这也是宣传咱们清河街文化的好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老街的历史和传说。”

张守义想了想,点了点头:“好,我答应您。”

开展那天,市博物馆人山人海。张守义穿着一身干净的中山装,在李建国的陪同下,来到了古镜展台前。展台周围围满了观众和记者,大家都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善恶镜,看看这位老街好人如何点亮古镜。

张守义深吸一口气,伸出手,轻轻放在了古镜上。一开始,古镜并没有什么变化,观众们都有些失望。可没过多久,古镜突然散发出淡淡的金光,金光越来越亮,照亮了整个展台。更神奇的是,镜面上竟然浮现出了老街的轮廓,还有那些他帮助街坊邻里的画面:帮王老汉搬箱子、接送邻居家的孩子、修补青石板路……

观众们都惊呆了,纷纷鼓掌叫好:“太神奇了!”“果然是善者才能点亮古镜!”

记者们也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神奇的一幕。《汴梁晚报》再次报道了张守义的事迹,标题是《老街好人感应宋代古镜,善举点亮千年传奇》。这一次,张守义不仅成了汴梁城的名人,还成了民间传说中的“奇人”。

很多人都慕名来到清河街,想亲眼见见张守义,看看那面神奇的古镜。老街的人气越来越旺,王老汉的杂货铺生意好了不少,其他商铺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街坊们都说,是张守义给老街带来了福气。

张守义依旧保持着平淡的心态,每天帮着街坊们做事,偶尔会有人来请教他“行善的秘诀”,他总是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罢了。”

第五章 山精报恩:意外之喜与平凡真谛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青龙山的桃花开得正艳。张守义受李建国之邀,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去青龙山考察一处宋代的古迹。

一行人沿着山路往上走,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张守义想起了上次在这里闹的乌龙,忍不住笑了起来。李建国见状,问道:“老先生,您笑什么?”

张守义把上次误把拍戏当真事、救了“受伤”女主角的事说了一遍,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其实,青龙山的山精传说,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李建国说,“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的时候,青龙山确实有很多关于山精的传说,说山精会捉弄坏人,帮助好人。说不定,您上次遇到的事,就是山精在考验您呢。”

张守义笑了笑:“不管是不是山精考验,我现在觉得,做好事不求回报,心里踏实。”

就在这时,前面的工作人员突然喊道:“不好了,有人掉下山崖了!”

大家连忙跑过去,只见前面的一处悬崖边,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不小心失足,掉在了悬崖中间的一棵松树上,处境十分危险。悬崖很高,下面是茂密的树林,根本无法下去救人。

“怎么办?”大家都急得团团转。

张守义仔细看了看悬崖的情况,发现悬崖边有一根粗壮的藤蔓,一直延伸到松树旁边。“我来试试。”他说。

“老先生,太危险了!您年纪这么大,不能冒险!”李建国连忙阻止。

“没关系,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兵,爬过山,有经验。”张守义说着,系上安全绳,抓住藤蔓,慢慢往下爬。

悬崖壁很陡峭,布满了碎石,张守义的手被划破了,衣服也被挂破了,但他丝毫没有退缩。他一点点靠近那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安慰道:“别怕,我来救你了。”

年轻的工作人员已经吓得浑身发抖,看到张守义,眼泪都流了下来:“张老先生,谢谢您!”

张守义把安全绳系在年轻工作人员的身上,让上面的人往上拉,自己则在下面保护着他。就在年轻工作人员快要被拉上去的时候,藤蔓突然松动了,张守义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掉下山崖。

大家都惊呼起来:“老先生!”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守义突然感觉到有一股力量托了他一下,让他稳住了身形。他抬头一看,只见悬崖边的树林里,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身影一闪而过,像是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又像是传说中的山精。

张守义来不及多想,抓住藤蔓,慢慢往上爬。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安全地爬了上来。

“老先生,您没事吧?”大家都围了过来,关切地问道。

张守义摇了摇头,笑着说:“没事,多亏了那股神秘的力量。”他把刚才看到的模糊身影告诉了大家。

李建国惊讶地说:“难道真的是山精报恩?您上次在这里行善,虽然闹了乌龙,但心是好的,山精记着您的好,所以在危急时刻救了您。”

不管是不是山精报恩,张守义都觉得,这是善举带来的福报。

回到汴梁城后,张守义救人的事迹再次被报道,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可他依旧保持着平凡的生活,每天帮街坊们做事,闲暇时看看书、下下棋。他常常对人说:“成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踏实、活得有意义。”

这年冬天,张守义得了一场重病,住进了医院。街坊们都很担心,纷纷去医院看望他,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因为看到了报纸上的报道,也专程去医院为他祈福。

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个被他从悬崖上救下来的年轻工作人员,每天都来医院照顾他,端水喂饭、擦洗身体,比亲人还要周到。还有那个博物馆的李建国,也经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了很多古籍善本,让他解闷。

在大家的照顾下,张守义的病情渐渐好转。出院那天,老街的街坊们自发地来到医院门口,迎接他回家。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大家手里拿着鲜花和锦旗,嘴里喊着:“欢迎张老先生回家!”

张守义看着眼前的景象,眼泪再次湿润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虽然平凡,但却收获了最珍贵的东西——街坊们的信任和爱戴,陌生人的感激和祝福。

第六章 镇街赐福:老街传奇代代传

张守义康复后,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坚持帮街坊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常常坐在老街的路口,给孩子们讲老街的传说,讲古镜的故事,讲青龙山的奇遇,告诉他们:“做人要善良,要踏实,不要总想着成名发财,做好事不求回报,自然会有福报。”

孩子们都很喜欢听他讲故事,常常围在他身边,听得入了迷。老街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张守义的影响,都养成了热心助人的好习惯。

这年的初一十五,老街的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了两碗清水、两碟米糕,说是要供奉“街神”和“张老先生”。老族长笑着对张守义说:“守义啊,你现在已经和街神一样,成了老街的守护神了。”

张守义笑着摆了摆手:“我可不敢当,我只是个普通的老头。”

可街坊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张守义用自己的善举,守护了老街的安宁,带来了老街的繁荣,他就是老街的“活神仙”。

没过多久,张守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面新的“善恶镜”。这面镜子是老街的工匠们仿照博物馆的古镜,用最好的材料打造的,上面刻着张守义帮助街坊们的事迹,还有“善有善报”四个大字。

工匠们对他说:“张老先生,这面镜子送给您,希望您的事迹能像古镜一样,代代相传,也希望老街的人们能永远记住您的教诲,做个善良的人。”

张守义接过镜子,心里十分感动。他把这面镜子挂在了自己的家里,每天都要看一看,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守义越来越老了,但他的精神却很好。他依旧每天坐在老街的路口,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老街的人们,也依旧传承着初一十五供奉街神的习俗,同时也供奉着张守义的画像。

很多年以后,张守义安详地去世了。老街的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几乎所有的街坊都来送他最后一程。大家把他安葬在了青龙山的脚下,那里风景秀丽,能看到老街的全貌。

博物馆的李建国,为张守义写了一篇传记,详细记录了他的一生。《汴梁晚报》也刊登了长篇报道,缅怀这位老街奇人。

张守义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却一直在老街流传着。老街的孩子们,长大了会给他们的孩子讲张守义的故事,讲古镜的传说,讲山精报恩的奇遇。人们都说,张守义没有离开,他化作了老街的一部分,守护着老街的安宁,护佑着善良的人们。

后来,清河街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们来到老街,都会听当地的居民讲述张守义的故事,参观他的故居,看看那面神奇的“善恶镜”。很多人都被张守义的事迹感动,纷纷效仿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老街的青石板路依旧平整,镇街石依旧埋在地下,古镜依旧在博物馆里闪耀着金光。而张守义的故事,就像老街的青石板路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清晰;像镇街石一样,默默守护,福泽后人;像古镜一样,映照人心,传递善良。

这个关于平凡与伟大、善良与福报的故事,就这样在汴梁城的清河街代代相传,成为了一段不朽的民间传奇。而张守义用一生告诉人们的道理——平凡的生活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善良的举动终将得到最好的回报——也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惊呆!社交巨头被曝去年靠诈骗及违禁广告收入上千亿元,成全球“欺诈经济”重要支柱!美国证监会正在调查,公司回应:没那么多

惊呆!社交巨头被曝去年靠诈骗及违禁广告收入上千亿元,成全球“欺诈经济”重要支柱!美国证监会正在调查,公司回应:没那么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00:42:04
房产中介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迎来史上最大竞争对手,庄家出手了

房产中介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迎来史上最大竞争对手,庄家出手了

火山诗话
2025-11-09 10:21:02
两名女童杀害邻家幼婴未被立案 律师:刑事追责年龄线已无下调空间

两名女童杀害邻家幼婴未被立案 律师:刑事追责年龄线已无下调空间

封面新闻
2025-11-08 22:49:02
武汉铁路局武汉客运段通报“高铁票买到19排但车厢只有17排”

武汉铁路局武汉客运段通报“高铁票买到19排但车厢只有17排”

环球网资讯
2025-11-09 13:42:07
湖三崩再现!湖人20分差距不敌老鹰,东契奇22+11前状元19分

湖三崩再现!湖人20分差距不敌老鹰,东契奇22+11前状元19分

湖人崛起
2025-11-09 11:12:04
中国最牛的金融大佬突然人间蒸发了,你敢信?

中国最牛的金融大佬突然人间蒸发了,你敢信?

流苏晚晴
2025-11-08 16:57:38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俄副总理自曝参战:用狙击步枪还击乌军!俄对乌发动大规模空袭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俄副总理自曝参战:用狙击步枪还击乌军!俄对乌发动大规模空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2:55:11
家门口发现人参,浙江男子直接生吃半根!结果悲剧了…

家门口发现人参,浙江男子直接生吃半根!结果悲剧了…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9 06:06:23
胡歌推婴儿车在上海乐高 带2岁女儿小茉莉走人均3000元的vip通道

胡歌推婴儿车在上海乐高 带2岁女儿小茉莉走人均3000元的vip通道

柠檬有娱乐
2025-11-09 11:25:27
日本连开三枪,中方取消行程安排,高市撕毁约定,给“台独”授勋

日本连开三枪,中方取消行程安排,高市撕毁约定,给“台独”授勋

普览
2025-11-09 01:51:50
祖副院妻子太漂亮了吧!一头秀丽的短发,温润尔雅,网友闹翻了…

祖副院妻子太漂亮了吧!一头秀丽的短发,温润尔雅,网友闹翻了…

火山诗话
2025-11-08 17:02:53
突然火了!年轻人捡漏倒闭车企“烂尾车”,有人半价买哪吒,有人12万元抄底高合,“开10万公里就回本了”

突然火了!年轻人捡漏倒闭车企“烂尾车”,有人半价买哪吒,有人12万元抄底高合,“开10万公里就回本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3:16:08
广东号召30万青年上山下乡,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广东号召30万青年上山下乡,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娱乐看阿敞
2025-11-08 18:12:39
东莞电子厂搬越南,工人要失业!网友:下月就失业,求助网友咋办

东莞电子厂搬越南,工人要失业!网友:下月就失业,求助网友咋办

眼光很亮
2025-11-08 11:35:56
亏损1.3亿、降薪50%!一代鞋王跌落神坛?网友:中产不穿穷鬼不爱

亏损1.3亿、降薪50%!一代鞋王跌落神坛?网友:中产不穿穷鬼不爱

财经八卦
2025-11-08 17:57:32
“中方已同意恢复安世芯片供货”,前提是…

“中方已同意恢复安世芯片供货”,前提是…

观察者网
2025-11-09 08:31:27
陕西咸阳一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被公诉

陕西咸阳一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被公诉

上游新闻
2025-11-09 15:23:04
多年的付出毁于一“蛋”,满屏都曾医生,网友透露更多细节

多年的付出毁于一“蛋”,满屏都曾医生,网友透露更多细节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07 10:22:54
全球首创!以色列发明突破性小分子药,终结癌细胞不死金身!

全球首创!以色列发明突破性小分子药,终结癌细胞不死金身!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11-08 19:19:02
台风“凤凰”将于10日移入南海,12日可能登陆台湾岛

台风“凤凰”将于10日移入南海,12日可能登陆台湾岛

界面新闻
2025-11-09 15:27:08
2025-11-09 15:40:49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513文章数 450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广东马路中央“最牛钉子户”,给300万不搬,结局太意外了!

头条要闻

央视新闻频道迎来“90后”新主播王晨

头条要闻

央视新闻频道迎来“90后”新主播王晨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艺术
房产
游戏
数码
教育

艺术要闻

广东马路中央“最牛钉子户”,给300万不搬,结局太意外了!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Steam喜加一!古怪AVG解谜冒险《灯泡小子》免费领

数码要闻

天马携多款Micro-LED透明技术亮相进博会

教育要闻

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会毁了三代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