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
“我很喜欢《白轮船》里深层的优雅,那对大自然、对善和美的尊敬;还喜欢书里体现的自由意志、爱,以及承受苦难也不愿放弃自己梦想和信仰的执着。”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
■ 陈若葵
小读者,你想从文字中感受吉尔吉斯斯坦山区裹挟着松针的清香、漫过碧蓝的湖泊的风吗?你想听听一个7岁男孩对民间传说“长角鹿妈妈”以及遥远的白轮船的幻想吗?如果你感兴趣,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吉尔吉斯斯坦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吧。
阅读加油站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熟悉当地的游牧文化、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同时关注亲情、信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他曾三次获得前苏联国家文学奖,一次获得列宁文学奖,被誉为“吉尔吉斯人民作家”。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是一代中国作家的精神源泉,他善于吸取民间文学的传统,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白轮船》是他的巅峰之作,发表于1970年,艾特玛托夫通过故事,隐晦反思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等现实问题。
除了《白轮船》,他还创作了《查密莉雅》《一日长于百年》等小说,其作品被译成百余种文字出版,拥有广泛的读者。
这本书的译者力冈是我国当代顶尖的俄语翻译家,著名的《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风雨人生》等近700万字的俄语文学作品都是他翻译的。
它告诉我们
一个刚满7岁的无名男孩是《白轮船》的主角。妈妈离开他到城里去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爸爸,与疼爱他的外公莫蒙、姨妈同住,疼爱他的外公是位护林员,经常给他讲民间传说“长角鹿妈妈”的故事——她是一位化身鹿、守护族人的女神。
男孩的童年是不是很孤独忧郁啊?不过,他能自得其乐!在很多个寂静的午后,他喜欢钻到草丛里,高大的色拉尔珍草是他忠实的朋友;他尽情地仰望头顶的蓝天,看云彩游来游去,任由想象描绘出各种神奇的图景;他为石头取名“睡骆驼”“狼”“马鞍”“坦克”;他通过望远镜眺望伊塞克湖,幻想白轮船载着未曾谋面的水手父亲归来;他也对外公讲述的“长角鹿妈妈”拯救族人的神话无限神往,祈求她:“行行好吧,让我家外公别哭;让奥罗兹库尔姨父别打姨妈,让他们有一个孩子吧!”
然而,姨父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他掌控林区人的“饭碗”,常在酒后毒打不能生育的姨妈,骂粗俗下流的话,他为“用脚把她踢出门”而扬扬自得。心地善良的外公哀求奥罗兹库尔不要打他的女儿,却总是遭到辱骂。一次,懦弱的莫蒙顶撞了女婿,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莫蒙被逼开枪杀死他心中最圣洁的、象征“长角鹿妈妈”的鹿群,给奥罗兹库尔一群人开鹿肉宴。男孩躲在角落,看着鹿群倒下和一片鲜血,那一刻,他的信仰、期待,他眼中所有的美好,都跟着鹿群一同死去了。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歹毒,有的人善良?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为什么有的人大家都怕,有的人大家都敢欺侮?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没有孩子?”他相信,白轮船上有答案。
男孩走向伊塞克湖,看到远方湛蓝湛蓝的湖的边缘出现了白轮船,他相信自己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男孩幻想自己变成小鱼,游向他心中的白轮船……
小说以男孩的视角构建“双重世界”——有美好: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角鹿妈妈”传说、对白轮船的幻想,也有丑恶:成人世界的贪婪、残酷。这种交织让故事既有童真的柔软,又有现实的沉重。书中还大量融入吉尔吉斯斯坦的游牧生活细节、民间传说,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边读边想
《白轮船》中孩童的纯真坚守、他对“长角鹿妈妈”的信仰、对父亲白轮船的期待,最终因现实的残酷走向绝望,这种绝望源于成人世界的贪婪(猎杀鹿群)、权力妥协(外公被迫让步),我们不难因此联想到现实中功利对美好的侵蚀、传统信仰的流失、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而男孩变成鱼游向白轮船的幻想结尾,提醒我们珍视心中的善与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