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到农村,再也不是记忆里的模样了。
尽管水泥路已经铺到家门口,小楼盖得比城里还气派,可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啥。
五个 “怪象” 不知从哪何时起,悄悄冒出来,蔓延在每个村子里。
它们的出现,比 孩子“娶不上媳妇” 还让人心里难受……
![]()
一、婚姻成了 “快餐”—— 说结就结,说离就离
其实以前农村结婚讲究的很, “一生一世一双人”贯彻一生。
俩人处对象得经人介绍、慢慢了解,结婚后再难也会互相包容,好好过日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农村婚姻跟 “快餐” 似的,说结就结,说离就离。
好多年轻人在外打工,过年回家经人介绍,见个两三面、聊个十几天,就匆匆订亲结婚。
![]()
彩礼、酒席办下来,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可没过几个月,俩人就因为性格不合、没共同语言闹离婚。
村里去年有五对年轻人结婚,今年开春就离了三对,剩下两对也吵得鸡飞狗跳。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的小夫妻离婚后,孩子直接扔给老人。
老人本来就难,现在又多了个拖油瓶,日子过得更苦了。
这点我也实在想不通,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的决定呢。
难道就没想过,这一结一离,浪费的钱、伤害的人,是很难补回来的……
![]()
二、豪宅扎堆空着,老人守着冷清
不得不说,时代真的变了,农村现在最扎眼的,就是那些气派的小楼。
三层洋楼带院子,罗马柱立在门口,外墙贴得锃亮,看着就跟别墅一样。
![]()
可你凑近了看,大多大门紧锁,或者只有老人在家。
年轻人在城里打工,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盖房,就怕宅基地以后改变规定,不盖就没机会了。
但盖好后自己常年不回,一年也就春节住几天,这些房子年均空置 8 个多月,60% 以上只有老人住。
所以说,即使晚上屋里灯开得再亮,但也挡不住冷清,更像是守着个空壳子。
![]()
三、邻里渐行渐远,“情” 越来越少,“钱” 越来越重
还记得曾经的农村邻里多亲啊,谁家做了好吃的,还会想着端一碗给隔壁;
谁家收玉米、种麦子,街坊四邻主动来搭把手,不用喊也不用给钱。
晚上吃完饭,大家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唠唠家常、说说笑话,热闹得很。
![]()
可现在完全变了样,邻居之间大门一关,各过各的日子。
偶尔碰面,也就点头打个招呼,多一句话都懒得说。
要是涉及到钱,那更是分得清清楚楚。
借个农具要算磨损,帮个小忙盼着回报,哪怕是亲戚,也得先把 “钱” 字说在前头。
看着都感到寒心,以前那份热热闹闹的邻里情,不知不觉间就被钱给磨没了。
而没有了情分的农村,再富裕也少了烟火气啊。
![]()
四、攀比成疯,花钱买面子不心疼
不得不说,以前农村人以朴实著称,可现在攀比风却刮得没边了。
盖房要比谁的高、谁的气派,邻居家有落地窗,自家就得装更大的。
哪怕房子空着,面子也不能输。
婚丧嫁娶更是夸张,酒席少了三十桌都不好意思办。
![]()
随礼也水涨船高,普通街坊随 200 块都被说小气,亲戚之间至少 500 起。
有户人家,一年随礼就花了 3 万多,相当于夫妻俩打工半年的收入。
不光这些,买辆电动车要比牌子,给孩子报班要跟风。
别人孩子学钢琴,自家孩子再没兴趣也得学。
我真搞不懂,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为啥非要打肿脸充胖子?
最后钱花出去了,日子过得紧巴巴,图啥呢?
![]()
五、孩子跟着老人,父母成了 “爸妈”
农村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全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年轻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带,“留守儿童” 加 “留守老人”,成了村里常见的组合。
但老人们年纪大了,体力精力都跟不上,管孩子吃喝还行,教育就力不从心了。
现在的孩子都爱玩手机,老人根本管不住。
![]()
三四岁就抱着手机刷,七八岁沉迷手游,作业没人辅导,成绩一塌糊涂。
孩子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只能靠联系。
有个小孩跟我说:“我爸妈在手机里,他们很少回来。”
听着这话,我鼻子都酸了,钱是挣到了,可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这遗憾,一辈子都抹不掉。
![]()
结语
这些 “怪象”,说到底是农村转型期的阵痛。
城乡发展不平衡,年轻人两难,老一辈无奈。
但农村不是没希望了,只要多关注这些问题,让年轻人能回流、让婚姻多份慎重、让邻里重拾温情、让孩子能有父母陪伴。
相信总有一天,农村能找回曾经的温暖,日子过得既富足又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