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抵达黄经225度,立冬便踏着霜露而至。
今日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日,正式进入立冬了!
那么立冬后就开始冷了吗?今年冬天真的会是冷冬吗?
![]()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首个节气,它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更藏着古人流传千年的生活智慧——从立冬就能提前预测一下冬季的冷暖,雨雪多少情况,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立冬这天的天气,被古人视作整个冬季的“晴雨表”,在民间就有很多相关的谚语流传,而它们便是古人智慧的最直观总结。
老辈人常说“立冬阴,一冬阴;立冬晴,一冬晴”,这是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的气候规律,认为立冬当天的阴晴能大致预判整个冬季的天气基调。
而降雪与否也有说法,“立冬雪,一冬雪;立冬无雪,冬无雪”,这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流传,认为立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下雪了,预示着整个冬季的雨雪多,而是晴天,则冬季也干旱少雨!
简单直白的话语里,藏着农耕时代人们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
同时,立冬的风向更是关键的“预告信号”:“立冬刮北风,数九冷得凶”,北风一至,便预示着寒冬的凛冽;可若遇上西北风,反倒有“定主腊月暖烘烘”的转机;若是刮起西南风,那这个冬天大概率会“暖融融”。
![]()
此外,“立冬有雨,冬雪多”“立冬有霜,冬雪旺”等谚语,也将立冬的降水、霜露与冬季降雪量紧密相连,成为古人安排冬日生计的重要参考。
不过这些谚语多是地域性经验总结,如今的“冷冬”“暖冬”需结合气象数据判断,却也不妨碍我们从中感受古人的观察力。
说完了立冬的天气,再来看看立冬的习俗,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那么立冬吃点什么好呢?
立冬的习俗,始终围绕着“养藏”与“祈福”展开。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吃饺子,一来饺子形似耳朵,民间认为吃了能避免冻耳朵;二来“交子”与“饺子”谐音,寓意立冬是秋冬之交,吃饺子有辞旧迎新之意。
南方则偏爱鸡鸭鱼肉,尤其是炖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能驱寒保暖,又能补充营养,契合“立冬补冬”的理念。
除了这些,还有南方吃糕点,而北方吃大葱,同时萝卜也开始上市了,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可见萝卜也是立冬的应季美食!
![]()
除了饮食,部分地区还有“祭冬”的传统。古人会在立冬这天祭祀祖先或土地神,祈求冬日平安、来年丰收。
如今虽仪式简化,但人们对冬日安康的期盼从未改变,不少家庭会在这天全家团聚,共享晚餐,延续着“养精蓄锐待春来”的生活哲学。
而立冬的禁忌,实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民间认为立冬不宜过度劳累,因为此时万物休养生息,人体也需遵循“养藏”之道,过度消耗容易损耗元气。
也有地方讲究立冬不搬家,认为冬日是安居的时节,搬家易惊扰气场,影响家庭安宁。
还有“立冬忌无雨”的说法,并非迷信,而是源于农耕社会对冬季降雪的需求,无雨则预示可能少雪,来年庄稼易受旱。
这些禁忌看似琐碎,实则是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考量,核心是劝人顺应时节、安稳过冬。
如今,我们或许不再依赖谚语判断天气,却依然能在一碗热汤、一次团聚中,感受立冬的仪式感。
在你的家乡,立冬有哪些习俗呢?今天的天气又如何呢?我老家这边今天是阴雨天气,老人说“不怕立冬阴,就怕立冬晴”,看来这是个好兆头,同时也预示着今年冬季雨雪充足,气温偏低,大家不妨也看看当地的天气,结合本地谚语,一起来提前预测下,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看看老谚语还灵不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