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这些各省顶尖的学霸,放着很多关键学科不选,为啥偏偏扎堆金融圈?
这事说起来一点不复杂,高考状元从来都是顶尖高校的香饽饽,而金融行业的薪资实在太有诱惑力。
应届生起薪就能冲到50万以上,好些头部机构给的待遇还更高,反观前些年的基础学科,硕士毕业生起薪普遍也就9万左右。
这么大的差距,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大多都会动心,尤其是寒门子弟,没什么家庭背景可以依靠,靠选对专业改变命运,本来就是很现实的想法。
可另一边,国家正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就说芯片吧,光2025年1-9月的进口额就有3061.3亿美元,一直居高不下,核心技术要突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人才撑着。
华为这些科技企业也急了,开出35-60万的年薪抢科研人才,国家也有每年10万的奖学金政策,想拉更多人来搞基础研究。
一边是金融的高薪诱惑,一边是国家急需的科研领域,顶尖人才往哪走,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你身边有没有人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状元扎堆金融,说白了就是市场和价值导向凑到了一起,金融行业能吸走这么多顶尖人才,核心还是薪资给得实在。
50万以上的起薪,刚毕业就能经济独立,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对于苦读十几年的学生来说,这种快回报的模式,吸引力根本挡不住。寒门子弟追求高薪,不是贪心,是想靠自己改变生活,是对家庭的担当。
没人有资格用道德绑架,逼着他们放弃高薪去谈理想,但施一公院士的质疑也说到了点子上,这背后其实是教育导向和社会需求没对上。
基础学科是所有核心技术的根,数学、物理、化学这些领域没突破,芯片、航天、生物医药这些关键产业,就只能跟着别人跑,只能依赖进口。
每年超过38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费,其实就是在为基础学科人才短缺买单。
这些真金白银花出去,不如用来培养自己的人才,筑牢自己的根基。
寒门子弟该选钱途还是理想,这个问题没法简单说对或错,也不用把两者完全割开。
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选了什么,而是怎么让基础学科也能有好的钱途,让搞科研的人不用为生计发愁。
这些年情况已经在慢慢变了,华为给科研人才开的高薪,打破了搞科研赚不到大钱的老观念。
国家的专项奖学金和科研扶持,也让基础学科越来越有吸引力。
现在材料、数学这些基础学科的热门岗位,年薪也能到35万以上,虽然跟金融头部薪资还有差距,但已经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这种改变不是靠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政策实实在在的倾斜。
只有让搞基础研究的人能拿到体面的薪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让更多人主动愿意来。
谁来填卡脖子的坑,答案其实很明确,既要国家和企业给政策给待遇,也需要有能力的人主动站出来。
顶尖人才的选择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要是越来越多的状元愿意投身基础学科,要是搞科研能拿到跟金融行业差不多的回报,人才流向自然会变。
基础学科的春天到了吗,只能说有了苗头,还没到全面开花的时候。
现在的改变大多集中在头部企业和重点高校,很多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的基础学科岗位,薪资还是在10-18万之间,跟金融行业比还有差距。
而且基础学科成才慢,科研成果转化也需要时间,投身其中的人得有耐心、能坚持。
但好的变化已经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基础学科,国家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一直在加。
这种改变虽然慢,但很坚定,施一公院士说顶尖人才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这话没毛病,但这种责任不能靠说教,得靠制度保障。
要是基础学科既能实现理想,又能赚到钱,不用别人呼吁,自然会有更多人来。
个人选择没有高低之分,但国家发展需要更多人在关键领域挺身而出。
金融行业能带动经济活力,基础学科能筑牢国家根基,两者都重要。
真正的平衡,不是让人才放弃金融转去基础学科,而是让每个领域的人才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让个人价值和国家需求能凑到一起。
寒门子弟不用在钱途和理想之间为难,搞科研的人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样的人才生态才健康。
顶尖人才的流向从来不是固定的,会跟着政策、市场和社会认知变。
等基础学科的钱途越来越明朗,等科研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高考状元的选择自然会变,卡脖子的坑也会慢慢被填上。
人才的价值,从来不止看薪资多少,更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基础学科的逆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靠国家、企业、个人一起努力,得靠政策一直护航,还得靠时间慢慢沉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