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拆开这组电池,先测控温模块,再看电芯老化程度。”
“老师,触点电压异常,是不是焊点虚了?”
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实训车间内,几名学生蹲在电池组前,边操作边记录。身旁,来自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则俯身指点,手持热成像仪逐项核查。电动扳手声、翻页记录声此起彼伏,一堂贴着生产现场的实践课在车间里展开。
面向全市89所职业院校、31.6万在校生,济南把“育人即育产、上课即上岗”贯穿教学全过程,推进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对接,形成“政府搭台、院校唱戏、企业主角”的运行机制,打造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应用型人才体系。
在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始于2014年,2022年起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设备由企业出资引进,实训教学由工程师主导推进。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三步走”:前期夯实“电池、电机、电控”基础,中期开展整车系统教学,后期则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我们的学生还没毕业,企业就来提前签约。”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负责人薛峰说。
![]()
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正在车间实操。崔子仪摄
数控实训室里,高三学生李家亿正在调试程序,加工齿轮联动组件,误差控制到0.01毫米以内;从“不敢碰机床”到“独立完成加工”,得益于“生产区+研发区+实训区”贯通安排,学生从“模仿者”走向“操作者、设计者”,学习内容与现场流程同步推进。
这种协同培养向更多院校、更多岗位延展。
“每一公里都是实打实练出来的。”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系党总支书记刘艳介绍,该校的轨道交通学院与济南地铁联手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2年理论学习、0.5年企业导师带教、0.5年跟岗实训,学生须完成5000公里模拟驾驶,方可正式上岗。多批毕业生如今已成为济南地铁新线调试与运维的中坚力量。
信息与机电领域同样贴近应用:小米联合建设AIoT实践基地,学生调试智能家居系统,门铃感应、摄像回传、语音播报连成一体;浪潮集团搭建5G实训平台,学生完成从数据采集到预测性维护、再到报警机制联调的整套训练,课程随企业工艺更新而同步调整,课堂与场景对得上、跟得紧、用得上。
“职业教育+生产现场”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制度与资源保障。近年来,济南累计投入118亿元建设实训基地,保障工位、设备与课程持续更新;企业参与制定48项人才评价标准,院校围绕企业技术难题组织教学与训练,岗位要求直接转化为课程模块;70%以上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多数在本地产业链上就近上岗,产教联动由“对接”走向“嵌入”。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系学生正在练习操作。崔子仪摄
从车间里检测新能源汽车电芯,到模拟驾驶舱中驶出地铁“第一公里”,越来越多的课堂与岗位在同一条流程上衔接起来。济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艳表示,立足地方产业所需、推动技能型人才就地成长,是济南职业教育探索“接地气、供得上、育得准”的关键所在,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人才支持。(庄润泽、实习生崔子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