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话节气》
作者:王国玮
版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年8月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这是范成大在四川任职时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借秋冬交替、寒气渐生,感慨人生如梦、年华易逝。看着山间的樵火,江上的渔灯,这种人间烟火的温暖,正是在浪影沙痕中漂泊之人所需的。最后,作者则笔锋一转,写须熬过漫长的黑暗,等到黎明时分,便可登峨眉观日出。熬过黑夜便是黎明,寒冷的冬天过去,便是春天!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是,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规避寒冷。完整地说,立冬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有句谚语叫“立冬补冬,补嘴空”,但是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年入冬,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士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十余天前来就诊。他听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因此从立冬第一天就开始进补。他平时就爱吃肉、少吃菜,暴饮暴食,立冬后更以牛羊肉为主,隔日一次涮羊肉,每天还吃坚果半斤,上班还泡枸杞茶“补肾”,结果上火就反映在口腔溃疡上了。
这里的误区有三:一是今非昔比,因为古人平时没有肉吃,立冬过节才吃少许肉,所以不上火,而现代人几乎天天吃肉;二是古时候人们以体力劳动为主,消耗大,现代人以脑力劳动为主,活动少;三是进补要分人,辨证施膳,因人而异。
1
“立冬补冬,补嘴空”
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这就是对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最好的解读。每逢这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说到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是过去式了。现今物质资源丰富,我们平时已经吃得很好了。因此,“补”应该理解为“辨证施膳、因人而异”,不是选择最好的,而是适合自己的。所以,中医有春天宜升补、夏天宜清补、秋天宜平补、冬天宜滋补之区别。
![]()
《小森林·冬春篇》(2015)剧照。
情绪波动大是立冬的特点。因此,立冬要防季节性情感障碍。现代医学将在发病和缓解上具有季节规律性的情感障碍,命名为季节性情感障碍,包括双相障碍和 / 或复发性抑郁症。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伴有兴趣缺失、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增多、食欲增强以及体重增加等非典型抑郁症状,而春季症状完全缓解或者部分转为躁狂发作。
一项针对北方三所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立冬节气,308位被试者中有 169 人存在悲伤情绪,占所有被试者的 54.9%,这169 位存在悲伤情绪的大学生有超过一半的人出现口干、头部不适、疲乏无力、畏寒、咽部不适、善太息等躯体症状,精神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低下、烦躁、记忆减退、紧张、焦虑、反应迟缓等,以及更容易感到疲劳、内疚。
另一项关于四时节气与人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也发现,悲伤情绪随疾病种类的改变而转变。脏腑辨证以肝(生气伤肝)、心(想得过多)、脾(思虑过度)为主,证型以气郁、气虚、阴虚为主,悲伤情绪者的躯体、情绪症状呈现冬季最重,夏季最轻,秋季略有回升的动态变化特点。
以上现代医学的观点和证据支持 SAD患者在秋冬季易发病,在春夏季缓解或发生轻躁狂。其精神、思维、记忆力在立冬时节也有一定的变化(须考虑个体差异)。
中医学认为 SAD 属于“郁证”,那么为什么这些例子在冬天多见呢?中医认为,与冬天的主气“寒”有密切的关系。天气寒冷,大地冬眠,万物收藏,情绪低落。立冬节气与悲伤情绪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如胁肋胀满、疼痛,伴有胃纳呆滞、疲乏无力。这是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加之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无以润养四肢肌肉而见疲乏无力,脾气不足而见胃纳呆滞,病机为肝郁脾虚。
立冬节气是冬季的伊始,从藏象理论上来看,肾与冬相应,肾的封藏作用逐渐加强,而肝的疏泄作用逐渐减弱。治疗当从肝,此法固然合理,但是根据“四时之肝”理论,应在不同的时令,结合不同的脏腑生理功能综合论治。比如,当冬季来临之时,肾主令,所以治疗时,当结合填补肾精、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等方法,使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患者在秋冬季节适当增加日光照射,如在午间阳光充足时进行户外活动,加服补养肝血、疏肝理气之品,或辅以针法补益阳气、灸法温壮阳气,促进气血流通,都会对季节变化所引起的情感障碍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
《小森林·冬春篇》(2015)剧照。
中医认为疾病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立冬后白天逐渐缩短,夜晚时间变长,寒冷的夜晚很容易影响一些人的精神。立冬是冬天的开始,情绪易波动,精神疾病高发。如何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防止疾病恶化,健康人又如何预防疾病发生呢? SAD 患者要多到室外活动,尤其是阳光明媚的日子。焦虑症患者应进行心理治疗,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要多想好的方面。而记忆力下降的人往往是大脑记的事情太多,最好能学会“删除”。
2
立冬时节“藏”什么?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在“立冬”之日同时开始的。北方此时多已呈现冬季的景象,而在南方,到了“小雪”节气冬季才真正开始。那么立冬时,健康人该如何养生和预防疾病呢?我们具体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都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时节“藏”什么?“藏”精神。严寒的冬季,朔风凛冽,草木凋零,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相对缓慢,所以冬季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即要保持精神安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么要怎么做呢?一是要防止思虑过度,二是不要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三是保证睡眠和充足的休息。此外,就是要防止季节性情感障碍,即因冬季日照时间减少所引发的抑郁情绪,主要是季节变化所致,多晒太阳可缓解焦虑,也可起到预防的效果。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尽量避免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易怒、抑郁等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因此,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而且必须晒太阳。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收,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总之,“藏”精神有四点:一是生活起居宜静不宜动,二是工作劳动少加班,三是睡眠充足减房劳,四是防止抑郁晒太阳。
![]()
《小森林·夏秋篇》(2014)剧照。
立冬后气候寒冷,人体免疫力下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室内着衣应注意薄厚适度。冬天衣着过少过薄极易感受寒邪而耗损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则使人体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会易于入侵,故穿衣应做到薄厚适度。
中医学也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
![]()
《小森林·冬春篇》(2015)剧照。
“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季养生防上火。为什么冬养肾?怎么养?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针对的是健康人群。
肾阴虚者,可多食海参、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宜多食羊肉、牛肉、鲈鱼、山药、韭菜等。此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多食有御寒作用,可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御寒效果较好。此外,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牡蛎、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等。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故立冬时也宜常食。此外,立冬后还可多吃些坚果,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季进补虽然以温热的食物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凉性食物彻底划清界限。因为冬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再加上空气干燥,人们的活动量相对不足,体内积热不能及时适当地散发,如再过多地食用羊肉等温热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咽喉炎、口腔溃疡、便秘等。因此,冬季脾胃功能正常的朋友不妨适当摄入冬瓜、黄瓜、芹菜、香蕉、梨等凉性的果蔬,以及时起到“灭火”的作用。
本文选自《中医话节气》,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作者/王国玮
摘编/何也
编辑/刘亚光
校对/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