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你知道如何补冬吗?
这不,明日便是立冬节气了,它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这个立冬节气,不仅是大自然“水始冰,地始冻”的信号,更是中国人顺应时节、调养身心的重要节点。那么立冬节气有哪些讲究呢?
![]()
其实,立冬节气虽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可是其节点很关键,这个时候正是秋季向寒冬过渡,老辈人就常说“立冬做好五件事,安稳过冬不遭罪”,那么到底是哪五件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件事:调作息,早睡早起“藏阳气”!
立冬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天地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人也该跟着“顺时而动”。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冬季要像动物“冬眠”一样,让身体好好休养。
而熬夜就是最是耗伤阳气的一种行为,若长期晚睡,不仅第二天精神萎靡,还容易让寒气趁虚而入,引发感冒、手脚冰凉等问题。
不妨从立冬这天起,把作息往前调一调,晚上10点半前准备入睡,早上6点半到7点间起床,让身体跟着太阳的节奏走,养足精神,才能抵御冬日的寒凉。
第二件事:巧进补,暖身暖胃“补元气”!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立冬节气的仪式感。
![]()
但进补可不是“胡吃海塞”,讲究“补而不燥,暖而不腻”。
北方人爱炖一锅羊肉汤,驱寒暖身;南方人喜欢煮碗桂圆红枣粥,温润滋补。
脾胃弱的人别急于吃大鱼大肉,可先从山药、南瓜等温和的食材吃起,养好了脾胃再进补,才能更好吸收营养。
记住“适量”二字,补得太过反而增加身体负担,一碗热汤、一碟炖菜,暖了胃,也暖了整个冬天。
第三件事:慎晨练,避开寒邪“护根本”!
老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话是没错,但立冬后的晨练可得讲究时机。
清晨是一天中寒气最重的时候,尤其是7点前,地面结露、雾气未散,冷空气容易刺激呼吸道和血管,老人和小孩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凉。
不如把锻炼时间往后挪一挪,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出门,比如上午9点到10点,或下午3点到4点,此时天气暖和,运动后也不容易着凉。
运动强度也别太大,打太极、慢走、做拉伸就好,微微出汗即可,别让寒气跟着汗水钻进身体。就怕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后,这样身体一吹风受寒了,更容易感冒!
![]()
第四件事:巧穿衣,“分层保暖”不贪厚!
老话说“寒从风起”,立冬后风也带着凉意,但穿衣绝不是“越厚越好”。
穿得太臃肿,身体不灵活,身体容易出汗,一出门被冷风一吹,反而更容易感冒。
聪明的穿法是“分层穿”:贴身穿透气的薄秋衣,中间穿保暖的毛衣或卫衣,外面套防风的外套。
这样既能让身体慢慢适应降温,又能根据室内外温差随时增减,既保暖又灵活。尤其要注意护住脖子、手腕、脚踝这些“漏风”的部位,一条围巾、一副手套,就能挡住不少寒气。
第五件事:平心态,不“红脸”少内耗!
“立冬不红脸,开春见金碗”,老辈人早就发现,冬天情绪太激动,比冻着更伤身。
冬季天寒,人的气血运行变慢,情绪也容易低落、烦躁,一旦动了肝火,不仅会和家人闹矛盾,还会影响睡眠、耗损阳气,可谓“得不偿失”。
不如试着慢下来,遇到事别着急上火,多些耐心和包容,家人间好好说话,朋友间少些争执。
闲时泡杯热茶,读本书,让心态跟着冬日的节奏沉静下来,心暖了,日子自然也顺了。
立冬不是结束,而是“藏”的开始——藏起阳气,藏好元气,藏住好心情。做好这五件事,顺着时节调养,便能在寒冷的冬日里,守着暖意,安稳顺遂地度过一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