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把秋裤从衣柜最深处翻出来,手机日历就弹出提醒:11月7日立冬了。
街头的糖炒栗子香得勾魂,楼下饺子馆已经挂出“立冬不端饺子碗”的招牌,老辈人早就念叨开了:“立冬五不做,吉祥无疾祸”。
这话可不是封建迷信,都是祖宗跟节气打交道几千年攒下的过日子学问,
咱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头一件不能碰的,是生冷食物。
《黄帝内经》里早说过“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冬天就得像小动物冬眠似的,把阳气好好藏在身体里。
你说这节骨眼上,非得啃块冰西瓜、灌瓶冰饮料,脾胃能乐意吗?
就像给烧得正旺的炉子浇凉水,那股寒气顺着嗓子眼往下钻,浑身都得打哆嗦。
老辈人讲究“立冬补冬”,可不是补生冷,北方的羊肉汤、南方的甘蔗,都是暖乎乎的好东西,顺带着把阳气也养了。
咱犯不着跟自己的脾胃过不去,毕竟舒服日子才是正经事。
![]()
第二件得管住的,是熬大夜的毛病。
有多少人立冬当天还抱着手机刷到后半夜?
可古人早就总结了“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冬天白天短黑夜长,本就是让咱养精蓄锐的。
你熬的不是夜,是藏在身体里的精气神。我认识个小伙子,去年立冬硬熬着赶方案,结果连着一周都昏昏沉沉,咖啡灌再多也提不起劲。
老话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虽不用抠字眼,但早睡确实管用,争取晚上十点前沾枕头,比啥保健品都实在。
![]()
第三件别瞎折腾的,是过度运动。
天儿一冷,不少人想着“动起来就暖和了”,扎进健身房就猛撸铁,练到大汗淋漓才罢休。
可《家塾事亲》里特意提醒“无泄大汗”,冬天的阳气金贵着呢,全顺着汗毛孔跑了,风一吹浑身发冷,得不偿失。
真要活动筋骨,不如等太阳出来后散散步,或者打套太极,练到微微发热就行。
就像老北京大爷说的:“冬天运动得悠着点,跟节气较劲没好处。”
![]()
第四件容易忽略的,是泡澡泡太久。
天冷了谁不爱泡个热水澡?可有人一泡就是四五十分钟,泡到皮肤发皱还舍不得出来。
《养生主》里早有说法:“冬月不宜频浴,频浴则阳气外泄。”冬天皮肤本就干燥,长时间热水泡着,不仅把阳气带跑了,皮肤的那层保护膜也给破坏了。
听句劝,洗澡控制在20分钟以内,水温别太高,洗完赶紧擦干抹点润肤露,既舒服又养身,这才是会过日子的门道。
![]()
最后一件得留心的,是别乱碰凉水。
老话说“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这节气的水跟秋天比,寒凉气重了不止一点。早上起来就用凉水洗脸、刷碗,寒气很容易顺着手脚钻进去。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和姑 娘们 ,更得注意,洗袜子、洗菜尽量用温水。
我家邻居阿姨,去年立冬贪省事用凉水洗衣服,结果一整天都觉得手脚发凉。不是说凉水碰不得,只是这天儿得给身体个缓冲,别让寒气钻了空子。
![]()
其实这些“不做”,核心就俩字:顺应。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立冬是万物收藏的开始,人也得跟着“藏”——藏好阳气,藏好精神,藏好胃口。不用把这些规矩当成负担,比如想吃口生冷水果,泡温水里过一下就行;
实在得熬夜,第二天补个午觉也能找补回来。
11月7日的立冬钟声一响,冬天就算正式到了。
把这五件事记在心里,吃碗热饺子,泡个暖脚,早睡早起,跟着节气的节奏过日子。老辈人的智慧从来不是束缚,而是让咱在冬天里少点折腾,多点安稳。
愿大家伙儿都能顺顺当当过冬,来年开春照样精神头十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