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长孙无忌
国家安全部刚通报个事,市直机关新干部蒋某,为了显摆自己是公务员,把秘密级文件拍了发朋友圈。
结果泄密被处分,这教训够重的。
可值得深思的是,各大自媒体全盯着“炫耀公务员身份”炒噱头。
为啥一个职业身份,能让人大意到犯纪律,还成了流量密码?
![]()
这得从根上扒扒。
老祖宗早有说法,“学而优则仕”。千百年的观念里,当官不仅是职业,更是身份的象征。
“士农工商”的排序,刻在不少人骨子里。哪怕到了现在,长辈嘴里的“体面工作”,十有八九还是指向公务员。这种传统滤镜,自带光环效果。
光环可不是虚的,实打实的“含金量”在撑腰。
2024年国考报名,291万人抢3.96万个岗位,平均65.87人争一个名额,最热的岗位更是3572:1的竞争比。
要是没点实在好处,谁愿挤这独木桥?
所谓的“金饭碗”,稳是第一优势。企业可能裁员降薪,公务员只要不犯大错,基本能安稳到退休。
待遇上,除了明面工资,五险一金按高标准缴,医疗、住房等福利也有保障。
更有地方招聘任制公务员,年薪能开到40万甚至80万,这吸引力谁扛得住?
社会地位更是藏不住的“隐形福利”。办个事有人客气,亲友聚会被高看一眼,甚至找对象都多些底气。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比钱更让一些人受用。
说是“资源占有”太刺耳,但岗位带来的信息优势、协调能力,确实是普通人没有的。这种差异,慢慢就成了炫耀的底气。
老观念碰上新问题,炫耀的底气更足了。这几年就业有多难?
2024年12月,16到24岁青年失业率还15.7%,虽然比之前降了点,但仍在高位。
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2023届都突破1158万了,“毕业即失业”不是玩笑。
一边是求职四处碰壁,一边是公务员岗位的安稳体面。
两相对比,公务员身份自然成了“成功标签”。
蒋某的炫耀,本质是把职业优势当成了个人优越感。
可这种炫耀,恰恰戳中了社会的敏感点。
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大众反感的不是公务员职业本身,是把公共身份当私产的傲慢,是身份背后可能的特权倾斜。
就像有人靠关系办事,有人借身份谋便利,这些个别现象,让公务员群体被贴上了“特殊”标签。
标签一多,矛盾就来了。有人觉得不公,产生仇富仇权心理;有人拼命考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铁饭碗”上。
整个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慢慢变得单一。
大家忘了,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工匠精益求精,这些职业同样值得尊重,同样能实现价值。
《庄子》有言:“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社会这部大机器,需要每个齿轮的配合。
过度推崇某一职业,只会造成价值观念的扭曲。让年轻人一窝蜂地追逐单一成功标准。
其实这些年,公务员队伍也在变。聘任制公务员靠专业能力拿高薪,考核越来越严,“混日子”早行不通了。
就像甘肃那位聘任制公务员,年薪25万,靠的是安全生产的专业本事,不是身份光环。
这才是职业该有的样子:凭能力立足,用价值说话。
诚然,要减少这种“身份炫耀”,得双管齐下。
一方面,打破公务员的“特殊化”想象,让福利透明、考核公开,斩断特权的土壤。
另一方面,得让就业市场更有活力,让年轻人不管选哪行,都有奔头、有保障。
当程序员不担心35岁危机,当创业者不怕失败,公务员身份自然就没那么多“炫耀价值”了。
蒋某的处分通告,该惊醒的不只是公务员。
我们该想明白,职业本无高低,把公共职务当炫耀资本,既是对职业的不尊重,也是对公平的伤害。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才是中国的脊梁。而非那些沾沾自喜于身份地位之辈。
等到哪天,大家说起公务员,想到的是“办实事的人”,而非“值得炫耀的身份”,社会才算真的成熟了。
这一天,值得所有人等。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