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9 日晚 8 点 15 分,广东奥体中心的欢呼声突然冲破夜空。原本漆黑的场地中央,一束蓝色光柱骤然亮起,紧接着,水面翻涌间一条长达 30 米的巨型 “大鱼” 破水而出 —— 银白鳞片在灯光下折射出流动的光泽,触须随着水波轻轻颤动,尾鳍摆动时带起层层水雾,仿佛从深海秘境游入人间。当它沿着场地边缘缓缓巡游,全场 3 万观众不约而同起身尖叫,手机闪光灯连成一片星海,直播间里 “震撼”“绝了” 的弹幕刷屏速度堪比火箭升空。这一幕,不仅成为十五运会开幕式最炸裂的名场面,更在 24 小时内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热搜榜 TOP1,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12 亿。
![]()
或许有人会问,一条 “鱼” 为何能引发全民狂欢?当镜头拉近,人们才发现这并非普通的鱼,而是融合了岭南神话传说与现代科技的 “神鳌”。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创意突发,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更是粤港澳三地同心筑梦的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尾 “飞天巨鱼” 背后的故事,看看它如何用 3 分钟的表演,道尽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大湾区的蓬勃生机。
![]()
一、“鱼” 非寻常鱼:从《山海经》走出的祥瑞,藏着三重硬核寓意
当巨型鳌鱼首次出现在彩排画面中时,就有网友调侃 “这是《大鱼海棠》照进现实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尾鳌鱼的设计灵感,并非来自动画电影,而是源于岭南地区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鳌鱼是 “背负蓬莱仙山” 的神物,象征着稳固与祥瑞;而在广东、澳门等地的民俗文化里,鳌鱼更是 “独占鳌头”“如鱼得水” 等吉祥寓意的载体。十五运会开幕式团队耗时 8 个月,走访粤港澳 12 个非遗工坊,最终将传统鳌鱼灯的造型与现代机械技术结合,才有了这尾能 “飞天踏浪” 的神鳌。
![]()
先说说 “如鱼得水” 这层寓意,它可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了解十五运会的人都知道,这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三地团队克服了地域差异、文化习惯等多重挑战,最终实现了 “无缝衔接”。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一样,三地的协作也达到了 “如鱼得水” 的境界。开幕式当天,来自香港的鼓手、澳门的舞狮队、广东的醒狮团同台表演,配合默契得仿佛演练了千百遍。而那条在场地中自由游动的鳌鱼,恰好成为这种默契的最佳象征 —— 它既不偏向某一方,又能串联起整个场地,就像三地在办赛过程中,彼此支持、相互成就。
![]()
再看 “开拓创新”,这一点在鳌鱼的技术实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鳌鱼实现 “悬浮游动” 的效果,技术团队研发了隐形轨道系统,轨道隐藏在场地下方的水体中,肉眼完全无法察觉。同时,鳌鱼的身体由 128 块可独立控制的鳞片组成,每块鳞片都装有 LED 灯珠和传感器,能根据音乐节奏和现场氛围变换颜色与角度。当鳌鱼 “飞出” 水面时,鳞片反射着灯光,看起来就像真的在发光一样。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大型表演道具 “笨重僵硬” 的局限,更展现了大湾区在科技领域的硬实力。要知道,研发这套系统的团队,正是来自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他们此前还参与过北京冬奥会 “冰墩墩” 的机械设计。从冬奥会到十五运会,中国科技一次次用实力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能碰撞出怎样惊人的火花。
![]()
最让人惊艳的,还要属 “独占鳌头” 的深层寓意。在古代,“独占鳌头” 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状元站在宫殿前的鳌头雕塑旁接受册封,象征着卓越与荣耀。而在十五运会的语境下,这个寓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它是对运动员的美好祝愿 —— 希望他们在赛场上勇夺桂冠,展现中国体育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的追求。近年来,中国在田径、游泳、体操等多个项目上不断突破,从东京奥运会到巴黎奥运会,奖牌数稳步提升。这尾鳌鱼 “傲视群雄” 的姿态,恰是中国体育自信的体现。开幕式现场,当鳌鱼游到主舞台前方时,屏幕上播放着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夺冠的瞬间,全场观众自发唱起国歌,那一刻,体育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
除了这三重核心寓意,鳌鱼还承载着 “和谐团结奋进” 的时代呼声。十五运会的办赛理念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而鳌鱼的设计恰好契合了这些理念。比如,鳌鱼的身体材料采用了可回收的环保材料,演出结束后可拆解再利用,体现了 “绿色办赛” 的理念;而它串联起三地文化元素的设计,则呼应了 “协调共享” 的要求。可以说,这尾鳌鱼不仅是一件表演道具,更是十五运会办赛理念的 “形象代言人”。
![]()
二、一鱼连三地:从白海豚到神鳌,藏着大湾区的文化血脉
如果你以为鳌鱼只是 “单打独斗”,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十五运会的舞台上,这尾神鳌还有两个 “萌系搭档”—— 吉祥物 “喜洋洋” 和 “乐融融”。这对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自公布以来就圈粉无数,而它们与鳌鱼的 “同框”,更是藏着设计者的巧思。
![]()
“喜洋洋” 和 “乐融融” 的头顶,分别点缀着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三种颜色的浪花。熟悉粤港澳三地的人都知道,木棉是广州的市花,象征着坚韧与热情;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代表着团结与繁荣;莲花是澳门的区花,寓意着纯洁与祥和。这三种颜色的浪花,不仅是三地文化符号的体现,更象征着三地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而鳌鱼的出现,则让这条文化纽带变得更加牢固。
![]()
从文化基因来看,白海豚和鳌鱼都与 “水” 有关。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的 “水中大熊猫”,常年栖息在粤港澳三地附近的海域,是三地共同的生态财富;而鳌鱼则源于岭南水乡的神话传说,在广东的龙舟赛、澳门的妈祖诞等民俗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设计者将这两种与 “水” 相关的形象结合,既延续了大湾区的海洋文化基因,又通过 “鱼化龙” 的岭南符号,寓意着三地携手共进、再创辉煌的愿景。
![]()
开幕式当天,有一个细节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当鳌鱼巡游到场地边缘时,“喜洋洋” 和 “乐融融” 乘坐着小船从两侧驶来,与鳌鱼形成 “一主两翼” 的造型。此时,场地背景板上出现了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建筑 —— 广州塔、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牌坊,三者在灯光的映衬下连成一片。这一幕,不仅展现了三地的地理联结,更体现了三地人民 “同心筑梦” 的共同心愿。
![]()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这组 “萌物 CP + 神鳌” 的组合充满了好感。有来自广州的网友说:“看到木棉花浪花和鳌鱼同框,瞬间想起小时候奶奶讲的鳌鱼救乡邻的故事,太亲切了。” 有香港网友留言:“白海豚是我们共同的宝贝,鳌鱼又代表着吉祥,这样的设计让我觉得很温暖。” 还有澳门网友表示:“在妈祖诞上见过鳌鱼灯,没想到在全运会上能看到这么震撼的巨型鳌鱼,感觉传统文化被好好传承了。”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声音,虽然表达各异,但都传递出同一个信息:这尾鳌鱼和那对吉祥物,已经成为联结三地人民情感的纽带。
![]()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三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开幕式团队还邀请了三地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比如,鳌鱼的鳞片图案,借鉴了广东剪纸的技法;鳌鱼的颜色搭配,参考了澳门瓷画的风格;而鳌鱼的动作设计,则融入了香港舞狮的灵动。这些细节的打磨,让鳌鱼不再是一个单纯的 “科技产物”,而是充满了人文温度的 “文化使者”。当它在场地中游动时,仿佛在向观众讲述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故事,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
![]()
三、科技 + 非遗:从鳌鱼灯到 “飞天巨鱼”,传统文化如何破圈?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之前,很多人对 “鳌鱼” 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民俗中的 “鳌鱼灯”。那些用竹篾扎架、彩纸糊面的鳌鱼灯,通常在节日里由人们举着巡游,虽然喜庆,但受限于材质和技术,很难呈现出 “飞天踏浪” 的效果。而这次十五运会上的巨型鳌鱼,却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鳌鱼灯的认知,让这项非遗技艺以全新的姿态 “破圈”。
![]()
开幕式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为了让传统鳌鱼灯 “活” 起来,他们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首先,在材质上,放弃了传统的竹篾和彩纸,改用轻质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既保证了鳌鱼的稳定性,又减轻了重量,为 “悬浮游动” 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动力系统上,采用了静音电机和精准的控制系统,让鳌鱼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即使在安静的场馆内,也听不到明显的机械噪音。最后,在灯光效果上,运用了最新的 LED 像素灯技术,让鳌鱼的鳞片能呈现出渐变、闪烁等多种效果,配合场地中的水体,营造出 “踏浪而行” 的视觉奇观。
![]()
除了鳌鱼本身,开幕式的整体场景设计也充满了 “科技 + 非遗” 的巧思。场地中央的水池,不仅是鳌鱼的 “舞台”,还融入了岭南水乡的元素。当灯光暗下,水池中浮现出亭台楼阁的轮廓,水流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仿佛一幅动态的《岭南水乡图》。而这些轮廓的设计,参考了广东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风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非遗传承人的指导。这种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
事实上,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第一次通过科技手段 “破圈”。近年来,从春晚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AR 展示,到河南卫视 “端午奇妙游” 中的水下舞蹈《祈》,再到这次十五运会的巨型鳌鱼,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为什么这些作品能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 “共鸣点”。就像这次的巨型鳌鱼,它既保留了传统鳌鱼灯的吉祥寓意和文化符号,又通过科技手段满足了现代人对视觉震撼的追求,让年轻人愿意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
在抖音上,十五运会巨型鳌鱼话题下,有很多年轻人分享自己对鳌鱼文化的理解。有 00 后网友制作了 “鳌鱼神话故事” 的动画短片,播放量超过 500 万;还有大学生用 3D 建模软件还原了鳌鱼的设计过程,详细讲解了其中的技术细节。这些自发的创作,不仅让鳌鱼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
更重要的是,这种 “科技 + 非遗” 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过去,很多非遗技艺因为缺乏创新,面临着 “后继无人” 的困境。而通过与科技结合,不仅能让非遗作品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比如,参与这次鳌鱼设计的团队中,有一半以上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不乏计算机、机械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多可能性。
![]()
四、不止于惊艳:这尾 “大鱼”,为何能成为全民记忆点?
回顾近年来的大型赛事开幕式,不乏令人惊艳的表演,但能像十五运会巨型鳌鱼这样,成为全民记忆点的却不多。为什么这尾 “大鱼” 能脱颖而出?除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
首先,它满足了人们对 “美好寓意” 的向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望看到吉祥、团结、奋进的元素,而这尾鳌鱼恰好承载了这些美好的祝愿。无论是 “如鱼得水” 的协作,还是 “独占鳌头” 的卓越,亦或是 “和谐团结” 的氛围,都符合人们对生活、对国家发展的期待。当人们看到鳌鱼在场地中自由游动时,仿佛看到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鳌鱼成为了人们心中的 “吉祥符号”。
![]()
其次,它唤醒了人们的 “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希望看到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而这尾巨型鳌鱼,不仅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展现。它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有先进的科技,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大型赛事开幕式,不仅能呈现震撼的视觉效果,还能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自信的传递,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也让鳌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 “形象代表”。
![]()
最后,它记录了 “时代的声音”。十五运会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举办的,而这尾鳌鱼,恰是大湾区发展的 “缩影”。它串联起三地的文化与情感,展现了三地协作的成果,也预示着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个意义上,鳌鱼不仅是开幕式的一个表演环节,更是时代发展的 “见证者”。当多年后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或许会记得 2025 年的那个夜晚,一条巨型鳌鱼在广东奥体中心升起,见证了粤港澳三地同心筑梦的美好时刻。
![]()
开幕式结束后,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他们拿着手机在场地外打卡留念,分享着刚才的震撼瞬间。有一位来自东莞的老人,带着孙子来看开幕式,他指着远处的鳌鱼模型对孙子说:“爷爷小时候只能在庙会里看到小鳌鱼灯,现在咱们国家能做出这么大的鳌鱼,还能让它‘飞’起来,真是太厉害了。”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紧紧握着爷爷的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一幕,或许就是对这尾 “大鱼” 最好的诠释 —— 它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承载了老一辈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梦想。
![]()
这尾 “飞天巨鱼” 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体育赛事的范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 “老古董”,只要用对了方式,就能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也让我们相信,粤港澳三地的协作,不仅能办好一场运动会,更能创造出更多融合文化、科技与情感的优秀作品。
![]()
从 “鱼” 到 “余”,这尾鳌鱼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惊艳,更是文化传承的 “余韵”。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未来,当我们再次回忆起 2025 年的十五运会,或许会忘记具体的比赛成绩,但一定会记得那个夜晚,一条巨型鳌鱼从广东奥体中心升起,带着粤港澳三地的祝福,带着中华文化的自信,飞向了更广阔的未来。而这场关于文化、科技与团结的故事,也将成为中国体育史上、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被人们铭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