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朱云彬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上古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作为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流传着诸多富有温情与哲思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塑造了节日的精神内核,也在当代社会持续产生深远影响。最广为人知的传说,与东汉方士费长房和弟子桓景有关。相传费长房预知桓景的家乡将遭瘟疫,便告知他,“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言而行,重阳日带着家人登高避灾,待傍晚返回,家中鸡犬牛羊皆暴死,而家人因登高饮菊花酒得以保全。此后,“登高避灾”“佩茱萸”“饮菊花酒”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寄寓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祈愿。
另一则传说与陶渊明相关。这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嗜菊如命,认为菊花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每逢重阳,他总会采菊酿酒,待到次年此时开坛,邀友共饮。他的诗意生活与对菊花的偏爱,让“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更添文人雅趣,也赋予重阳节淡泊宁静的文化气质,这些传说沉淀为重阳节的核心文化符号——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敬老祈福。
当代社会,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这一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近年,重阳节活动更日趋丰富,有登高、吃重阳糕、吃长寿面、赏菊、喝菊花酒、开茶话会、扫墓等多种形式。重阳节的影响更从多个层面体现,除了唤醒了人们对长辈的关怀以外,在文化传承上,重阳节也为现代生活注入了诗意。年轻人或许不再佩茱萸,却会与亲友登高赏秋,饮菊花酒的传统则演变为泡一杯菊花茶的闲逸,赏菊成了公园里的秋日盛事……传统习俗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
退休后,每年重阳节我总会约上几位挚友登硖石西山。重阳,是满山红叶依恋夕阳的节日,是满脸皱纹流淌喜悦的日子。重阳是欢乐的,重阳是微笑的。凝望重阳,让我们把晚秋划开一个口子吧,流出的色彩便是金黄。面对金黄,我心潮荡漾;走进金黄,我感慨万端。重阳节的传说,本质上是古人对生命、亲情与自然的敬畏。而在今天,它依然提醒着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亲近自然,更要珍视身边的长辈,让“感恩”与“传承”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