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 11 月,韶关乳源却已切换至“过年模式”。祖辈深居大山里的他们,很懂节日仪式感,绝不输城里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传统节日“十月朝”。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传统节日“十月朝”。这个节日,持续一个月,是瑶族同胞的年度大事,属于“过山瑶”的民族特色在此刻愈发鲜明。
耳畔是激昂的长鼓声,眼前是绚丽的瑶绣盛装,瑶族烟熏肉与糍粑香气汇成的长桌宴……这一切仪式感的背后,深藏着乳源瑶族漫长而壮阔的迁徙之路与生存智慧。
![]()
![]()
南岭山麓的乳源居住着广东为数不多的瑶族同胞,这群定居乳源的瑶族还不一般,准确来说应该称做“过山瑶”,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盘瑶”的一个分支。他们为何“过山”?
![]()
历代散居于深山大岭之中,基本上靠刀耕火种辅以狩猎为生的 过山瑶先民 发现,耕地种植数年后 , 土地 便不再肥沃。于是他们翻山越岭,寻找下一片沃土 , 从这山过往那山,如此周而复始,过着 “今年在此山、明岁又别岭”的游耕生活 。他们是山的子民,也是山的旅人, 故 被称为 “过山瑶” 。
![]()
乳源瑶族是踏山而来的民族。在他们脚下“万水千山只等闲”,迁徙脚步从未停歇。他们从乳源出发,经湖南、广东至广西,再入云南、贵州,然后跨越国境,走进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20世纪70年代起,他们的足迹延伸至更遥远的美洲、欧洲、大洋洲。
![]()
如今,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甚至巴西定居的瑶族同胞仍会告诉后代:“我们的根,在乳源。”他们认定乳源是他们的祖居地,因此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
△乳源县城。
而在漫长的山居岁月中,过山瑶形成了“逢山吃山、逢水吃水”的生存哲学,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以杉木、树皮、竹片筑起“千脚落地”的吊脚茅寮,依山势连片成寨;山头放声对瑶歌,也成了他们独特对话方式,淳朴的情感随之翻山越岭;发展出独特的农耕、酿酒、腊肉制作技术,还在与深山草木的朝夕相处中,创造了功效显著的瑶族传统医药;取材于大自然的奇花异草、飞舞的蜂蝶,一针一线间绣出堪称一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

这些从生活与自然中淬炼出的智慧,不仅滋养了他们的日常,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节庆仪式,凝结成一系列丰富而庄严的仪式与庆典,其中最为隆重、也最具代表性的,正是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原始信仰的“盘王节”。
![]()
每逢 农历十月十六,山岭间便会回荡起悠扬的歌声与铿锵的鼓点,瑶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汇聚一堂,举行庄严而热烈的盘王节,又称“拜盘王”或“还盘王愿”,是瑶族群众祭祀祖先的重大仪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盘王”是谁?为何世代敬仰?
![]()
瑶族以盘(又作“槃”)瓠为图腾,奉盘瓠为始祖,尊之为“盘瓠王”而自称为盘王子孙。瑶族世代相传的各类券牒(又称《过山榜》)文献,几乎都大同小异地记载着关于盘瓠神奇的传说。当年,高王与评王争夺天下,盘瓠请命出征,战胜高王后,从此天下太平,后来评王封他为盘王,并赐三公主予其为妻,夫妻二人共生下六男六女,评王赐予12姓氏(盘、赵、邓、冯、黄、李、唐、包、沈、雷、胡、周),这就是瑶人12姓氏的由来。
相传在远古年代,瑶人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巨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平安。许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作为祭品。千百年来,这个活动在瑶族世代相传,祈求保佑平安,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
![]()
![]()
这一承载着瑶族千年文脉的节日,继续焕发着生机。1984年,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确定农历十月十六为瑶族的统一节日“盘王节”,使其成为海内外瑶胞溯源寻根、凝聚情感的人文盛典。2006年,瑶族盘王节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地位。
![]()
今日的乳源瑶乡,到了农历十月十六,瑶民便汇聚一起,举行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盘王节活动。第一天请神、敬献、调神、挂灯、上光、还己宅愿等;第二天请三庙圣王、抛兵、借歌歌堂......整个活动有歌有舞,有章有法。
瑶胞依然在舞蹈与歌声中延续着对盘王的敬仰,共同缅怀和崇敬始祖,不忘祖恩,团结一致,增进友谊,共谋发展,让“盘王节”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瑶族文化永恒的生命力,传递着盘王所代表的勇敢、坚韧、博爱、善良与勤劳的民族精神。
![]()
与自然和谐共生、感恩万物的过山瑶,不仅将这份情怀倾注于严肃盛大的盘王节中,还将它延续到依循农时、酬谢天地的“双朝节”。作为瑶族一项重要的传统节庆,双朝节由“二月朝”与“十月朝”组成,是一次自然的轮回。
“二月朝”,又称禾必节(麻雀节)或“封鸟咀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此时正值春耕伊始,为保护新播的作物免受鸟类啄食,瑶族人通过仪式“封住鸟咀”。
![]()
节日当天,家家户户宰鸡、磨豆腐、制作糍粑,先行祭祖,随后将糍粑与白纸剪成的宽约3厘米、长约30至40厘米的纸条粘于小棍上,遍插田埂,以此驱鸟护苗。这一传统后逐渐简化,粘白纸条、插棍等习俗已不多见。
![]()
“十月朝”,则被称为“开雕咀节”。因“二月朝”曾封鸟咀,至十月收获已毕,便解开封印,让鸟儿自由觅食。农历十月初一同时也是瑶族的秋收还愿节,人们欢庆丰收,感念耕牛的辛劳,制作糍粑与豆腐,敬奉祖先与天地,举行犒牛祭祀,并“请鸟收冬”,感恩自然馈赠。
瑶族阿哥阿妹身着盛装、击长鼓而舞,在“开开合”“开开合合”的竹杆间来回跳跃。瑶歌清亮宛转,如天籁般贯穿始终,为节日增添不绝的韵律与情感。

与此同时,一幢幢瑶族吊脚楼上彩旗飞扬,家门口摆起长桌宴、斟满糯米酒、挂上红灯笼......瑶家糍粑、苦爽酒、熏腊肉等瑶家待客的桌上珍品摆满,大家齐聚一堂,载歌载舞。正式起菜前会吹响牛角祈愿,感谢天地万物生,感恩先祖授业传承,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今年,这个年度大派对已经开始。从11月初,乳源这座“世界过山瑶之乡”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节日狂欢,从庄重的文化祭祀,到精彩的非遗展演;从活力满满的运动赛到让人走不动道的美食展销,活动一场接一场。
重头戏“拜盘王”在11月20日,身着民族盛装的师爷将手持长鼓、铙钹、龙杖等传统法器,演绎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舞蹈七十二式打幡、三十六式串度,一招一式都是千年传承的韵味。
瑶家烟熏肉、苦爽酒都已备好!11月,人在韶关瑶乡,过一个最炫民族风的节日。
参考资料:
视频号“韶观”
微信公众号“乳源发布”
微信公众号“韶关史志”
微信公众号“广东民族宗教”
微信公众号“云上乳源”
微信公众号“和美瑶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