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1月1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耿南村的“君隐小院”中,墨香氤氲、琴音袅袅,一场别开生面的东方美学雅集正在上演。书画名家挥毫泼墨,古琴大师抚弦寄意,茶艺师演绎非遗风华,乡邻与雅士共聚于此,一同见证这座由90后非遗传承人倾心打造的乡野小院,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荒草丛生的闲置旧宅;如今,它已成为耿南村的文化新坐标。小院主理人王庆莹,既是功夫茶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位扎根乡土的90后青年。“我是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孩子,终究割舍不下对故乡的牵挂。”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王庆莹告别城市,返乡修缮老宅,并立志以这方小院为起点,搭建一座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探索一条“文化赋能、薪火相传”的乡村振兴之路。
![]()
一场别开生面的东方美学雅集在“君隐小院”上演。受访者供图
“文化下乡,不是简单地将文化‘送进来’,而是要让文化真正在乡村‘活起来’‘传下去’。”这是王庆莹始终坚守的信念。如今,书画名家定期驻院,手把手指导村中孩童与书法爱好者,让翰墨书香悄然沁入田园生活;济宁古琴学会会长张孝禹抚琴授课,为村里的老人与孩子讲述古琴背后的千年故事,让清越琴音流淌于乡野日常;茶艺师们以茶会友,传递功夫茶的技艺与哲思,吸引村中年轻人主动习艺、接力传承。
这些充满雅趣的画面,已成为君隐小院的寻常光景。剪纸艺人驻院传艺,村中妇女巧手生花,逢年过节自发组织剪纸展览;非遗手作课堂上,扎染、香囊制作等老手艺重回生活现场,孩子们带着亲手完成的作品登上区级非遗展演的舞台,让耿南村的乡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最美的非遗不应封存于展柜,而应走进生活、融入日常,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王庆莹说。
在君隐小院的带动下,耿南村的精神风貌悄然变化:孩子们提笔能书、闻琴知意、品茶悟道,老手艺重新回归生活日常,村民们愈发为家乡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乡村振兴,不仅在于经济复苏,更在于文化的觉醒与传承。”王庆莹说。
据悉,君隐小院将持续开展各类非遗传承活动,推动书画、古琴、茶艺等传统文化形式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