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的冷空气越过淮河,在扬州城的街巷里洒下第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时,城南的京杭大运河却正上演着一年中最热闹的景象。清晨六点,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站在扬州运河大桥上极目远眺,只见一艘艘挂着橙红色救生衣的货船正沿着宽阔的航道有序航行,船头劈开平静的水面,留下一道道银白色的水痕,像是为这条千年古道缀上了流动的丝带。货船甲板上,装满粮食的麻袋堆得像小山,帆布被风吹得鼓鼓的,远处传来货船的汽笛声,和岸边码头起重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日运输画卷。
![]()
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条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古老运河,在 21 世纪的今天依然扮演着 “物流大动脉” 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深秋时节,当全国秋粮收购进入高峰期,扬州段作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每天都要迎来上百艘运送粮食、化肥的货船。这些货船有的从山东、河南等地出发,将北方的玉米、小麦运到南方;有的则从江苏本地的粮库出发,把刚收割的水稻运往长江沿线的城市。据扬州港航部门统计,仅 2025 年 9 月至 11 月初,通过扬州段运河运输的粮食就达到了 32.4 万吨,相当于为每个扬州人运送了近 200 公斤的粮食,而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运输量也突破了 8 万吨,这些物资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地区,为冬季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为什么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选择通过运河运送粮食和农资呢?在扬州运河码头工作了 20 年的老船长王建国给出了答案。“走运河运货,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运量大。” 王建国指着自己驾驶的 “苏扬货 1236” 号货船告诉记者,这艘船的载重量达到了 800 吨,相当于 10 辆大型货车的运量,而运输成本却只有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就拿从扬州运粮食到上海来说,公路运输每吨粮食的成本大约是 120 元,而走运河每吨只要 40 元,要是运量大的话,省下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王建国说,现在很多粮商、农资企业都愿意选择运河运输,不仅因为成本低,还因为运河运输受天气影响小,不像公路运输会遇到堵车、雨雪天气封路的情况,运输时间也更稳定,从扬州到上海,货船一般只要 3 天就能到达,比公路运输慢不了多少,但安全性和经济性却更高。
![]()
除了成本和运量的优势,运河运输的环保性也是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它的重要原因。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水运每百公里的能耗仅为公路运输的 1/8、铁路运输的 1/2,而碳排放更是远低于公路和铁路。一艘载重 800 吨的货船,行驶 100 公里的碳排放量相当于 1 辆大型货车的 1/10。在 “双碳” 目标的背景下,运河运输成为了物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扬州港航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扬州段运河的货船正在逐步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货船采用了新能源动力系统,有的加装了太阳能板,有的使用了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货船的能耗和碳排放,还减少了噪音污染,让古老的运河更加环保、更加宜居。
![]()
为了保障深秋时节运河运输的畅通有序,扬州港航部门早在 9 月初就启动了 “秋粮运输保障专项行动”,从船闸调度、安全监管、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运粮船舶开辟了 “绿色通道”。在扬州船闸的调度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监控屏幕实时查看每一艘货船的位置和航行情况,屏幕上显示着 “优先登记、优先调度、优先过闸” 的红色字样。“只要是运送粮食、化肥的船舶,我们都会优先安排过闸,减少它们的等待时间。” 扬州船闸调度中心主任李伟说,以前船舶过闸需要排队等待,尤其是在运输高峰期,有时候要等上一两天,现在有了 “绿色通道”,运粮船舶平均过闸时间从原来的 12 小时缩短到了 4 小时,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
除了优先过闸,扬州港航部门还在运河沿线设立了多个 “水上服务站”,为货船提供加油、加水、维修、补给等一站式服务。在扬州运河邵伯服务站,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一艘运粮货船补充淡水,船长李师傅告诉记者,以前货船需要到岸边的码头才能补给,现在服务站直接把淡水、食品送到船上,还能提供船舶维修服务,非常方便。“上次我的船螺旋桨出了问题,就是服务站的维修人员过来修好的,不用耽误时间靠岸,节省了不少功夫。” 李师傅说,这些贴心的服务让他们跑船更安心、更省心。
![]()
安全监管也是秋粮运输保障的重点工作。深秋时节,运河水面容易出现雾天,能见度低,给船舶航行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扬州港航部门加强了水上巡逻力度,每天派出多艘巡逻艇在运河沿线巡查,及时提醒船舶注意航行安全。同时,他们还利用智慧港航系统,通过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实时监控船舶的航行速度、航向等信息,一旦发现船舶有违规航行行为,立即通过无线电进行提醒和纠正。“今年入秋以来,我们已经累计提醒船舶注意雾天航行安全 200 多次,纠正违规航行行为 30 多起,确保了运河运输的安全畅通。” 扬州港航执法支队队长张建军说。
![]()
在保障运输畅通的同时,扬州港航部门还注重保护运河的生态环境。深秋时节,运河两岸的树木开始落叶,水面上容易出现漂浮物,这些漂浮物不仅影响运河的美观,还可能堵塞船闸、影响船舶航行。为了清理这些漂浮物,扬州港航部门组织了专门的清漂队伍,每天在运河沿线清理落叶、垃圾等漂浮物,平均每天清理的漂浮物达到了 5 吨以上。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运河沿线码头的环保监管,要求码头企业配备污水处理设备,严禁将污水直接排入运河,同时规范货物装卸作业,防止粮食、化肥等货物泄漏污染水体。“我们既要保障运河运输的繁忙,也要保护好运河的生态环境,让这条千年水道既能‘运货’,也能‘养人’。” 扬州港航部门生态环保科负责人说。
![]()
扬州段运河的繁忙景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更体现了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新活力。从古代的 “南粮北运” 到今天的 “北粮南运”,运河的运输方向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它作为 “物流大动脉” 的作用却始终没有改变。在扬州运河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运河曾经的辉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河上的货船络绎不绝,码头边挤满了装卸货物的工人,岸边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布匹等物资。如今,虽然运河上的货船换成了更先进、更大吨位的船舶,码头也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运河繁忙的景象却和过去一样,甚至更加热闹。
![]()
随着国家对物流行业的重视和对大运河文化保护的加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据了解,扬州正在规划建设新的运河码头和航道,进一步提升运河的运输能力,同时还在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将运河的物流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的魅力。“未来,我们不仅要让运河成为物流的‘黄金动脉’,还要让它成为文化的‘黄金走廊’,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说。
![]()
夕阳西下,扬州运河大桥上的灯光渐渐亮起,货船的汽笛声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一艘艘货船满载着粮食和希望,沿着运河缓缓驶向远方,它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成为了运河上最动人的风景。这条千年运河,见证了扬州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迁。在这个深秋时节,它用繁忙的运输景象告诉人们,古老的运河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份活力,这份贡献,也将继续伴随着运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