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5年11月10日《亚洲时报》报道:中国研发出全球首座钍燃料熔盐反应堆(TMSR),并启动其在1.4万箱位核动力货轮的应用计划。这项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江南造船联合攻关的成果,不仅让中国领跑第四代核能赛道,更为破解全球能源困局、重构产业格局提供了新路径。
![]()
甘肃武威两兆瓦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全球首次钍转铀燃料循环工业化运行,这一成果背后,是中国科研团队十余年的攻坚。2011年国家启动专项计划,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牵头,集结多领域力量攻克了燃料循环、耐高温材料等“卡脖子”难题。
2023年,该团队研发的熔盐反应堆-LF1在武威首次临界,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钍转铀可控反应的国家;2025年实验堆稳定运行,标志技术迈入工程化阶段。未来十年,中国将完成“实验堆—示范堆—百兆瓦商用装置”升级,推动产业化落地。
过去百年,全球核能深陷“铀依赖”困境:储量稀缺、利用率不足1%、核废料半衰期长达数十万年,且存在核扩散风险。钍燃料的应用,为打破这一困局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钍相对铀优势显著:地壳储量是铀的四倍,中国内蒙古储量即可支撑全国数十年需求;利用率更高,放射性废料仅为铀堆千分之一;钍转化的铀-233因杂质高不具备武器化潜力,被称“最安全核燃料”,是兼顾安全与效率的理想方案。
![]()
钍基熔盐堆设计实现革命性突破:传统压水堆需高压运行,既需昂贵高压容器,又有爆炸风险;而中国钍基熔盐堆采用常压模式,从根源上规避了爆炸隐患。其被动安全系统可在超温时使燃料自动流入冷却罐凝固,彻底解决堆芯熔毁风险。
效率方面,钍基熔盐堆热效率达45%至50%,远超传统核电站33%的均值,能源产出比更高。“安全+高效”的特质使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发电、工业供热及船舶动力等领域。
钍基熔盐堆并非中国首创,美国1965年就建成小型实验堆并运行。但冷战核武研发导向使其放弃这一安全路线,转投轻水堆技术。此后半个世纪,欧美日等国始终停留在理论或模拟阶段,未获实质突破。
中国持续投入实现“后发先至”:不仅建成全球唯一稳定运行的钍基熔盐实验堆,更规划了10兆瓦示范堆和百兆瓦商用堆建设,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工程化与产业化进度远超美日丹等国,推动全球核能进入“熔盐堆时代”。
钍基熔盐堆突破具有深远战略意义:能源安全层面,中国80%以上铀依赖进口,供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等少数国家,国际局势波动易引发供应链风险;而钍基技术可构建自主燃料循环体系,彻底摆脱进口依赖。
![]()
产业升级层面,其稳定供能可支撑AI算力基地需求,成为“AI能源护城河”;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为核动力破冰船提供适配动力,技术优于俄罗斯轻水堆方案,助力北极航线竞争。2018年启动的核动力破冰船项目也将借此项技术重启升级。
从全球格局看,能源技术变革往往重塑国际秩序。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将提升全球能源治理话语权,通过技术输出和标准制定构建新产业格局,为实现能源独立、提升全球竞争力奠定基础,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