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直追逐的目标实现了,就一定会开心吗?
至少对我来说,并不是这样。
我用了很多年,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
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谈段理想的恋爱……
本以为实现这些后,我的人生会变得快乐又充实。
可真的做到后,我却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空虚中,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我不明白,终于实现了所有目标的我,为什么会感觉心里更空了?
直到走进咨询室,我才逐渐看清:
我之所以痛苦,是我从未问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追逐外界认可的光环背后,藏着从未被自己看见和接纳的“我”。
![]()
发现“标准答案”的陷阱
想去咨询的冲动,是在“得到了之后”。
我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相互契合的对象,拥有了一段不错的感情。
本以为自己会享受其中。
可我却陷入了巨大的空虚中。
我痛苦地发现,自己好像离不开“追逐目标”的状态。
一旦失去了奋斗目标,我就觉得自己“糟透了”。
我无法接受自己没有目标,也不允许自己在实现目标后停下来休息。
我害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不满意现状,又不知道怎么变得更好,只能一直逼自己学习、工作、进步。
那种“再也不会努力了”的恐惧,就像在我身后的鞭子,驱赶着我向前,不敢停下。
于是,我给自己预约了一次心理咨询。
之前,心理咨询曾帮我走出了情感困境;这一次,我期待它也能带我走出内心的荒芜。
![]()
听我简单地讲述了情况后,咨询师问我: “最近一段时间,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我: “我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很迷茫。以前我很渴望谈恋爱,现在实现了,我却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了。”
咨询师又问: “你很害怕‘空’?”
我: “非常怕 。我甚至开 始怀念以前有目标吊着我的感觉,那反而让我安心。”
咨询师: “没有目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 “意味着堕落,活着毫无意义。”
咨询师: “没有目标就是堕落,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小时候的一些记忆浮现了出来:
读书时,家里从不允许我玩耍、休息。
哪怕是周末、假期,我也不能赖床,必须早起做“有意义的事”;
想出去玩爸爸也不让,非要摁着我在家学习或看书。
这让那时候的我无比痛苦。
咨询师: “既然小时候的你这么痛苦,那后来又是因为什么,让你自己也这样压迫自己呢?”
我: “因为我确实从这套模式里受益了,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我靠不断压迫自己,实现了很多目标。”
咨询师: “所以,你认同父母的做法,对吗?”
“当然不认同,” 我摇摇头, “不然我也不会来咨询。”
咨询师接下来的问题让我愣住了:
“那你想从咨询中得到什么呢?或者更准确来说,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过去的20年里,我习惯了向外寻找“标准答案”,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所以,当突然没有了标准答案后,我陷入了无尽的迷茫。
![]()
我: “我不知道,我没想过。”
咨询师轻轻地说: “所以,在你实现了所有你认为该实现的目标后,会突然发现,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为你的‘自我’,一直由那些外部的‘标准答案’来定义。”
那一刻,我几乎要哭出来。
她精准地描述了我的状态:
我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外部反馈之上。
当不再需要完成目标了,我才发现,自己的内里空空如也。
![]()
看清自己最深层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我们开始深入探讨这种空虚感的根源。
咨询师引导我去回想,在成长过程中,我什么时候会觉得“安全”,又在什么时候会焦虑?
我发现,只有在实现一个外部目标,终于获得他人认可时,我才会感到短暂的安心。
一旦处于“目标不明”甚至“无所事事”的状态,我就会异常焦虑,必须立刻找到一个目标去追逐。
我告诉咨询师,自己很害怕无所事事,甚至是“一片空白”的状态。
咨询师宽慰道: “ 你知道吗?空,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丰富的开始。这 意味着,你不再被单一的目标捆绑,而是有了更多心理空间,去探索这个多元的世界。 ”
我低声说: “可我有些害怕。我怕做不好,怕应付不了这个世界。”
咨询师: “听起来,这个世界给你留下的印象有点糟糕。”
我: “是的,世界对我来说是有点可怕的,。”
咨询师: “这种恐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的记忆突然闪回之前的一段,让我备受打击的异地恋。
![]()
那时,我省吃俭用攒钱买机票,孤身飞向2000公里外的城市,满心期待离开家,奔向爱。
结果却是被拒之门外。
那时,我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其实你清楚,这个世界不止有坏的一面的,是吧?” 咨询师的声音响起。
我点头: “我知道,我只是害怕会再次受伤。”
咨询师: “我提个假设,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现在拥有的一切,你有耐心能陪自己熬过那段不知道多久的黑暗时刻,耐心地等待光明吗?”
我摇头,我无法接受自己一无所有,一败涂地。
咨询师: “你不爱失败的自己,是吗?”
我: “是,我不能接受失败的自己。如果要那样,我会生不如死。”
咨询师: “可是,失败了的你,就不是你吗?”
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思考。
理智上,我知道怎么样的我都是我。
可实际上,每次遇上失败或目标不明时,我就会很痛苦。
这种痛苦,似乎不只是对失败的恐惧,还藏着更深层的东西。
咨询师和我分享了“虚假自体”的概念:
为了迎合父母或社会的期待,一些人会发展出一个“外壳式”的自我。
这是一个为了“为了生存而戴上的面具”,它让人看起来“正常”“优秀”“懂事”,但内在却感到空虚、麻木、不真实。
这种空虚感背后,是对“自我不存在”的原始恐惧。
我终于理解了自己那份深不见底的恐慌—— 我恐惧的,不是实现不了目标,而是“真实的我”并不存在。
![]()
![]()
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
后续的咨询中,咨询师开始引导我具体地面对恐惧。
因为,对抗它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它。
她先让我为“恐惧”打分:
如果10分是满分,那1分的恐惧是什么样的?
我想起曾去过的室内攀岩——虽然怕高,但因为能控制高度,我并不太怕。
这是1分的恐惧。
她又继续引导我回顾曾经战胜恐惧的经历:
比如,我曾拒绝一个“合适但不心动”的男生,即便身边的人都在劝我接受。
当时,我也很害怕错过之后,就不再有机会被爱了。
但我最后还是拒绝了。
因为,我更害怕将就活着——那才是真正的恐惧。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小冒险”:
坦诚地和男友沟通当下对关系的不满;
尝试拒绝职场上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在父母面前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不同意见……
通过一个个的“小冒险”,逐步瓦解自己对世界的恐惧。
当我感觉到害怕时,咨询师会提醒我给自己设立“安全区”:
累了可以休息,怕了可以逃避,做不到也可以放弃。
重点不是成功,而是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自然会对世界有更多探索欲。
有了咨询师的守护,我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过去,我小心翼翼又耗竭心力地活着,不敢让自己有丝毫差错;
现在,我开始用“玩”的心态走进世界。
当我用更轻松、更游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时,反而收获了更多的创造力和更真实的人际连接。
![]()
如今,我依然在探索自我的路上。
回头看时,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改变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真实”了。
我依然会害怕,但不再被恐惧绑架;
我依然会追逐目标,但不会让目标定义我全部的价值。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过度依赖外部的标准,在实现目标后感到巨大的空虚和迷茫;
如果你也害怕停下来,因为害怕面对那个“空空”的自己……
我想告诉你:这种感觉是真实且普遍的,你并不孤单。
如果你愿意,不妨去试试心理咨询。
在那里,你可以安心地探讨你的恐惧和焦虑,校正或许有偏差的认知。
那里没有标准答案,而你,会找到属于你生命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这位 科班出身、经验丰富 的咨询师—— 王幼惠 。
王幼惠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高校兼职咨询师,从业 超10年 ,积累个案时长 6200+小时 。
她在 个人成长、童年创伤、无意义感、焦虑抑郁 等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会结合心理动力取向、人本主义取向、自体心理学等,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咨询方案。
为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了 3个半价咨询 名额, 原价 600元 /次 的咨询, 现仅 300元 。
和王幼惠老师一起
↓打开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如果,你也总是也活得十分紧绷,或缺乏意义感、总会质疑自我的价值,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来访者霁轻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