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龙岗万科红立方大厦一间洒满阳光的家庭治疗室里,映山红心理咨询创始人张国新轻轻推了推眼镜,笑容温煦如初夏的风。
书架上泛黄的心理学典籍、窗台边生机勃勃的绿植,与墙上挂着3面家长送来的锦旗,仿佛诉说着他这25年来的坚守:
这里,便是无数青少年和家庭重拾希望的“心灵港口”。
![]()
![]()
从公务员到心理咨询师
1998年,还在湖南司法系统上班的公务员张国新做出了一个让亲友愕然的决定:停薪留职,南下深圳。
“当时很多人说我疯了,但我知道,法律能约束行为,而心灵需要更柔软的支撑。”
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一次为未成年人辩护的经历。他意识到,法律能惩戒过错,但无法预防错误的发生。
这个湖南汉子带着对深圳的美好憧憬踏上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选择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继续干他的法律老本行。
彼时深圳正经历巨变,外来家庭的文化冲突、青少年成长困境逐渐显现。
2000年国庆后,他毅然转行,对“心理学”产生莫大的兴趣。在他看来,“心理学”似乎比法律更能帮助别人,于是,他通过自学考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修婚姻家庭心理学硕士,踏上一条“治愈人心”的新征途。
![]()
张国新
![]()
25年3000小时
在家庭关系的褶皱里点灯
“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系统的一面镜子。”张国新至今记得2003年接待的案例。
14岁男孩小宇连续半年拒绝上学,父母带他辗转多家医院却被诊断为“无生理疾病”。在长达三个月的家庭治疗中,他发现症结在于父亲长期缺席、母亲过度控制。
“当母亲学会说‘你希望妈妈怎么支持你’,当父亲开始每周陪儿子打一场篮球,小宇眼里的光回来了。”
这样的故事在25年里反复上演。2021年,17岁少女小琳因重度抑郁反复自伤,咨询中张老师捕捉到关键细节——女孩书桌上永远摆着全家福,但父母的身影被刻意折叠。
“不是孩子不愿好起来,而是他们用症状呼唤关注。”通过萨提亚家庭雕塑技术,他让一家人第一次看见彼此的情感隔离。三个月后,小琳在咨询室里展露笑容:“张老师,原来我不是家里的累赘。”
![]()
“公益心理进校园”专项活动
![]()
三次转型:
从个体咨询到系统帮扶
2010年10月,张国新创办深圳市映山红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从个人工作室转向企业规模化运营。
2024年11月,基于对休停学学生的深度观察,他再次决定成立“映山红青少年学习困难诊治中心”机构,专攻因心理问题导致休停学的中学生心理成长及复学的心理咨询及家庭治疗。
“每个休停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被误解的青春。”张老师回忆起17岁的小陈案例。
这个曾经年级前十的男孩,高二时突然拒绝上学,把自己锁在房间整日玩游戏。父母一度以为孩子“堕落”,直到张老师介入后发现,小陈患有严重的焦虑症。“他不是不想学,而是心理能量耗竭了。”
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干预,小陈不仅成功复学,去年更是考入了理想大学。
![]()
从个体治愈到系统影响: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升维之路
如今,张国新创建的映山红团队已帮助数百名休停学学生成功复学并参加中高考。
他的手机里保存着许多特殊时刻:曾经辍学的少年在大学图书馆发的自拍,治愈的家庭寄来的节日祝福,校园心理团辅活动中孩子们绽放的笑容。
![]()
![]()
“公益心理进校园”专项活动
“25年前,我可能只想做个好的倾听者;现在,我希望构建一个支持系统。”站在映山红青少年学习困难诊治中心的窗前,张老师望着楼下蓬勃生长的市花簕杜鹃,“就像我们的名字‘映山红’——不仅要独自绽放,更要染红整片山野。”
2025年3月以来,映山红团队开展“公益心理进校园”专项活动,已服务深圳十余所初高中。“我们为毕业班学生做心理团辅、举办心理游园会,为家长开设公益讲座,还通过空中课堂让心理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最近在福田某中学的团辅活动中,一个高三学生告诉他:“张老师,这是我半年来第一次真正放松。”
![]()
“公益心理进校园”专项活动
如今,张国新的咨询笔记里记录着超过3000个家庭的蜕变轨迹。他带领团队开展的“深圳青少年心理韧性计划”已惠及数万人。
“每个孩子都在等待一束光,”他站在咨询室的窗前望向楼下车水马龙,“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相信——迷路不是失败,是青春特有的勘探。”
![]()
对话张国新:
在断裂的青春处修复生命
![]()
您接触的青少年案例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什么?
近十多来,青少年最突出的是“空心病”——孩子们物质丰裕却内心荒芜。有个高中生每天假装上学,其实在网吧待了整整三个月,父母竟浑然不知。当我问他“你最想要什么”,他说:“想要我爸妈吵完架后别来问我‘晚饭想吃什么’。”
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虚拟世界是现实困境的补偿系统。有个男孩在游戏里是受人尊敬的“团长”,现实中却因成绩差被父亲称为“废物”。我们要做的不是断网,而是帮他在现实中找到支点。后来这个孩子组建了校园编程社团,现在已是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长。
您如何与抗拒咨询的青少年建立信任?
像对待含羞草,靠近但要留足空间。曾有个女孩进门就摔包大喊“我没病”,我递给她一盒彩泥:“要不先捏个讨厌的东西?”她捏了个扭曲的怪物说是妈妈。三个月后,她把重捏的“牵手母女像”送给我当生日礼物。
什么是家庭治疗中最关键的瞬间?
当父母终于不说“我都是为了你”,而是“对不起,我也在学习”。有对精英父母总抱怨儿子厌学,直到在家庭作业里写下“孩子喜欢的十件事”,发现竟有七项一无所知。那位父亲红着眼眶说:“我天天陪他写作业,却不知道他最爱天文。”
深圳家庭面临的特有压力是什么?
这座城市的“速度神话”常演变成情感悖论——家长用加班换孩子的未来,孩子却用问题行为换父母的在场。有个企业高管父亲在咨询中崩溃:“我给他买八千块的球鞋,他只要我陪他踢一次球。”
您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25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特定的困境。早期多是单纯的叛逆,现在更多是“意义危机”。我接触过一个休学半年的女孩,她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什么都拥有,却觉得活着没意思?”这种空心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疗愈。
“学习困难诊治中心”成立的契机是什么?
2023年我们接触到100多个休停学案例,发现其中九成并非学习能力问题,而是心理因素导致。有个男孩在考场会出现心悸手抖,被误认为“装病”,实际是严重焦虑。中心就是要专门解决这类“被误解的困境”。成立这个中心,我们的初心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并把“破学习困境,助力青少年逐梦前行”“成就每一个学习困难孩子的人生梦想”奉行为机构的愿景与使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我们一直在行动!
对于休停学的学生,最关键的治疗环节是什么?
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我曾接待一个休学一年的女孩,第一次见面时她全程低头不语。我请她画画,她画了棵没有根的树。三个月后,当她在家庭治疗中主动说“我想回学校试试”,我知道改变的种子已经发芽。
公益进校园活动带来了哪些改变?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罗湖某中学的讲座后,一个男生悄悄告诉我:“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害怕高考。”同样,在某次我们进校园心理游园会上,“心理能量卡牌”在会上被学生一抢而空备受欢迎,这说明孩子们太需要情感表达的工具了。
您如何看待深圳特有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这座城市的竞争文化像双刃剑。有对父母都是博士,孩子却因压力患上厌学症。治疗中我让一家人玩“说出彼此的三个优点”,父母竟说不全。后来他们调整期望,孩子反而找回了学习动力。
您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我们正在开发“家校司三联护航体系”,希望未来三年能服务深圳100所学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每段青春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申明:因牵涉个人隐私,本文除专访主人公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图片:映山红心理咨询
编辑:huihu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