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讯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
当估值130亿美元的交易尘埃落定,博裕资本以控股至多60%的姿态成为星巴克中国的新掌舵者,这场外资巨头与本土资本的深度联姻,不仅改写了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更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开启了"本土操盘+全球品牌"的全新发展阶段。
对于深耕中国26年却正遭遇增长瓶颈的星巴克而言,博裕资本的入局绝非简单的财务注资,而是一场关乎市场渗透、运营效率与品牌活力的全方位赋能。
![]()
![]()
一、破局扩张困局:从8000家到20000家的落地推力
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扩张曾深陷"两难困境":一二线城市高密度布局导致自我分流,下沉市场又因对本地商业规则不熟而步履维艰。
截至2025年财年,其8000家门店虽已覆盖近1000个县级城市,但与瑞幸2.6万家的规模相比差距显著,且新开门店的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博裕资本的到来,恰好为这场扩张攻坚战提供了关键的"本土导航系统"。
![]()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14年的私募巨头,博裕资本的在地资源储备堪称星巴克的"及时雨"。其投资组合覆盖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平台,今年更收购北京SKP45%股权、成为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资者,构建起从高端零售到大众消费的全链条资源网络。这种资源整合能力,能帮助星巴克快速突破下沉市场的核心壁垒——从商业地产谈判、证照办理到本地供应链对接,博裕的政商网络与实操经验可大幅缩短门店筹备周期。
双方已明确提出将门店规模拓展至20000家的目标,而这一蓝图的落地关键在于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
参考麦当劳中国被中信收购后通过本土资源实现门店翻倍的成功案例,博裕有望复制类似路径:借助其在三四线城市的商业伙伴资源,为星巴克设计差异化的门店模型——在核心商圈保留全服务"第三空间",在社区与县域布局轻量化快取店,既维持品牌调性又降低运营成本。
![]()
二、重构运营效率:破解直营模式的"沉疴"
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直营模式,在本土品牌的"闪电战"面前逐渐显露疲态:冗长的全球决策链条让外卖系统比瑞幸晚上线3年,高人力与高租金的"双高"成本使其在9.9元咖啡的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博裕资本的控股地位,正为这场效率革命提供了"决策权赋能"。
在成本控制层面,博裕的供应链资源将发挥关键作用。其作为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制造业巨头的投资方,深谙规模化采购的成本逻辑。未来星巴克有望通过博裕对接云南本地咖啡豆产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同时借鉴蜜雪冰城的包装供应链管理经验,将单杯咖啡的原材料成本降低3-5元。这种供应链优化并非空谈,博裕今年入主北京SKP后,仅用半年就将其供应链周转效率提升20%的案例,已证明其在零售运营中的改造能力。
![]()
数字化升级则是效率提升的另一突破口。星巴克中国的会员体系迭代滞后、线上线下数据割裂等问题由来已久,而博裕投资组合中的小红书、微众银行等企业,恰恰在用户数据运营与数字化服务方面具备优势。借助这些资源,星巴克可能将新品上新周期从"季度级"压缩至"月度级",并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推送实现客单价提升——正如博裕协助完美日记搭建私域流量体系的成功实践,这种数字化赋能将直接转化为业绩增长。
![]()
三、激活本土创新:让"洋咖啡"更懂中国胃
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身份象征"沦为"日常快消品",66%的现制咖啡消费者来自家庭月收入万元以下群体。这意味着星巴克必须放下"高端身段",用本土化创新贴近大众需求,而这正是博裕资本的核心优势所在。
产品创新将是最先落地的改变。博裕资本对中国消费趋势的洞察,已通过其投资的完美日记、SHEIN等品牌得到验证——精准捕捉年轻群体的喜好变化,快速迭代产品矩阵。
未来星巴克的菜单上,可能出现更多融合中国口味的创新产品:既保留美式、拿铁等经典品类,又推出适配中国胃的茶咖混合饮品、节气限定甜品,甚至借鉴瑞幸的联名营销思路,与中国本土IP合作打造爆款。这种创新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博裕积累的消费数据,在"品牌基因"与"本土喜好"之间找到平衡。
营销与场景创新同样值得期待。博裕资本与阿里、美团的深度合作关系,为星巴克打开了本地生活服务的流量入口——通过美团的即时配送网络提升履约效率,借助支付宝的生活号生态触达下沉市场用户。
![]()
更重要的是,博裕能帮助星巴克重构消费场景:在写字楼区域推出"早餐咖啡套餐"适配通勤需求,在校园周边设计学生优惠活动,让咖啡从"下午茶选择"变为"全时段饮品",这与星巴克当前仅靠降价拉动午间客流的单一策略相比,显然更具可持续性。
四、稳定品牌根基:控股不"改味"的平衡艺术
面对"星巴克会不会变味"的担忧,博裕资本与星巴克的合作架构早已给出答案: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通过长期品牌授权协议牢牢掌握品牌所有权,门店的"第三空间"调性与绿围裙伙伴体系将保持不变。
这种"控制权与品牌权分离"的设计,让博裕的赋能始终围绕"放大品牌价值"展开。
从商业逻辑上看,博裕资本作为财务投资者而非产业运营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赋能实现资产增值,而非颠覆品牌内核。正如其投资阿里巴巴后始终尊重管理层决策,仅在战略与资源层面提供支持,这种"赋能不越位"的风格,能最大限度降低转型风险。同时,星巴克总部通过品牌授权费获得的持续现金流,也使其有动力维护品牌标准——这笔"品牌租金"构成了130亿美元估值的重要部分,形成双方共赢的利益绑定。
淡马锡与李嘉诚基金会作为博裕背后的支持者,更给这场合作增添了稳定性背书。这些长期资本的介入,意味着博裕不会追求短期利润而牺牲品牌长期价值,而是会像培育药明康德等企业那样,用3-5年的周期推动星巴克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
一场改变行业规则的"联姻"
博裕资本带给星巴克中国的,本质上是一套"本土生存解决方案":用在地资源破解扩张难题,用效率革命应对成本压力,用创新能力贴近大众市场。这场合作的深层意义,早已超越单个企业的转型——它为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从"独资掌控"到"本土共治",从"全球标准"到"本地适配"。
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的星巴克可能会呈现出新面貌:在县城的街道上能看到它的快取店,菜单里会出现桂花拿铁、陈皮美式等本土化饮品,手机里的会员APP能精准推送心仪的优惠。但不变的,依然是那杯品质稳定的咖啡与熟悉的绿色Logo。
130亿美元的估值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这场"强强联合"的期待。当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力遇上博裕的本土执行力,中国咖啡市场的"三国杀"或许将迎来新的变局——而最终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位手握咖啡杯的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