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昆明咖啡地图
当秋风悄悄拂过昆明的街巷
“春城”便染上了最温柔的秋日色彩
全新绘制的秋日昆明咖啡地图
缓缓展开
等你来解锁↓
![]()
秋风漫过棕树营的街巷,藏在社区里、学校旁的咖啡店,悄悄成了居民秋日里的“治愈角落”。
![]()
详情链接>>>昆明必喝宝藏咖啡店合集[一]「链接」
棕树营本是昆明一处充满生活底色的老社区,斑驳的老小区楼栋错落排布,街巷间还留着老昆明的烟火气。
![]()
近年来,不少人看中这份烟火感,租下老房子翻修改造,让原本略显沉寂的老街老院,生出了咖啡店的新滋味——旧墙刷上柔和的色调,老窗框里摆上绿植,老空间与咖啡香碰撞出独特的温情,也让社区多了些年轻活力。
![]()
一大早,社区巷子里的咖啡店便已忙碌起来,磨豆机的嗡嗡声和蒸汽棒的嘶嘶声交织,店员们在操作台上不停忙碌,手腕轻转间,绵密奶泡便拉出简洁的爱心纹路,麻利的打包塞进外卖袋后便递给早已等候多时的外卖小哥。
![]()
社区居民:“我就住附近,时间比较多,这家店我关注很多年了,对口味和品质都是比较放心的。反正每天都要来,不来不舒服。”
![]()
社区居民:“我上班就点外卖,不上班就出来喝咖啡。昆明的咖啡店太多了,这附近就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家。社区咖啡店主要还是方便,周围也是比较安静,在一个小角落里坐着也是比较舒服。”
![]()
这里的咖啡店各有特色,既有藏在小区深巷里的,也有开在小区路边的。很多咖啡店铺面不大却格外热闹,小小的空间里满是细碎的生活气息,有的咖啡店看起来其貌不扬,进去以后却别有洞天,每一家都带着“店主自己喜欢”的随性,时光仿佛在这里被放慢半拍。
![]()
刘念咖啡 负责人 刘念:“我们店已经开了12年了,从13年到现在,在社区我们服务的大部分是周边的居民。很多人会把我们这里当成他们的客厅,接待朋友之类的都会来这里。”
![]()
坐在咖啡店靠窗的位置向外望,眼前的景色满是生活的肌理:老旧小区的白墙爬着藤蔓,墙角的三角梅开得热烈,几缕稍显凌乱的电线在空中牵起线条,没有景区的精致构图,却处处是居民楼的真实模样。
![]()
这种景象或许称不上“传统美景”,却能勾起许多人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熟悉的楼栋、热闹的街巷,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透着安心,让人不自觉卸下紧绷的神经。
![]()
比起精致网红店、景区里主打特色的咖啡店,这里少了些“打卡感”,多了份“过日子”的舒服,仿佛咖啡香本就该飘在这样的街巷里。
![]()
梅趣咖啡店 负责人 陈丽梅:“去年5月份就开的了,差不多一年半了,来我们家喝咖啡的主要是备考的学生和上班族占大多数。回头客比较多,百分之九十都是老顾客。”
![]()
三千冲咖啡店 负责人 仲心怡:“我们三千冲咖啡已经开了2年多了,选择在社区开主要是因为社区的氛围比较轻松,而且我们店主要是回头客为主,店铺与客人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好朋友的关系。所以我开在社区是希望营造这种更为轻松愉快的饮品的氛围。”
![]()
与其说是咖啡店,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店,更像邻里间的“温暖据点”。来的多是熟面孔:还能和店主唠两句家常。咖啡不再是“打卡道具”,而是串联日常的纽带,让秋日昆明多了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柔。
![]()
社区居民:“社区咖啡店周边的环境会让人更轻松,因为市区的店节奏特别快,在这里人也不多,大家可以谈谈事、听听音乐都可以,这样会让人很放松。所以这个环境是一种很适合,让人能慢下来的方式。”
![]()
随着市场对云南咖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期待也水涨船高,这份“本土咖啡自信”也悄悄影响着社区咖啡店的经营方向。越来越多店铺放弃了通用咖啡豆,转而坚持选用云南本地优质豆,从源头保证咖啡口感。

刘念咖啡 负责人 刘念:“云南豆的话,我们店是有一款‘有梅有云南豆’做成了特调,大理的青梅叫有梅,云南豆就是又有梅子又有云南豆的意思。这款特调是酸甜的,接受度还是挺高的,很适合夏天来喝。”
![]()
在本土好豆的支撑、咖啡文化的浸润下,这些扎根社区的咖啡店,既满足了大家对高品质咖啡的需求,又贴近日常烟火气。不难想象,未来会有更多带着云南特色的社区咖啡店,在街巷里扎下更深的根,把红火的生意和醇厚的咖啡香,长久地留在昆明人的生活里。
![]()
社区居民:“社区咖啡店比较清静,中午我们休息的时候到咖啡店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缓解,情绪上也会得到放松。所以不管什么原因,这就是我选择这里的原因。”
![]()
社区咖啡:不止是生活方式,更是门好生意
风格各异的社区咖啡店正成为城市更新的亮眼名片。它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第三空间”,记录着欢笑与故事。但,它们的意义仅限于此吗?显然不止。当我们深入观察便会发现,社区咖啡店的勃兴,既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显性表达,其背后更连接着从豆子到杯子、从创意到生意的完整产业链条。
![]()
店主往往就是咖啡师,从磨豆到萃取都亲力亲为,十年如一日的手法,总能煮出熟客熟悉的那口香。这里没有游客的匆匆打卡,只有街坊邻居的日常,喝的不只是咖啡,还有那份掺着烟火气的温情。不用特意赶去商圈排队,在棕树营里,或许下楼拐个弯,或是穿过两条飘着饭菜香的小巷,就能撞见一家合心意的咖啡店。
![]()
刘念咖啡 负责人 刘念:“我们的营业主要分为门店的盈利,还有我们三楼有教室,这个教室是培养对咖啡感兴趣的人,还有想开店的人。比如去年,我们培养了300到400位咖啡师,其中还孵化了80多家门店。外卖会占我们营业额的百分之十,因为店的空间很多,所以堂食会占比比较大。”
![]()
像“刘念咖啡”这类社区里的中大型店铺,把单纯的“卖咖啡”变成了集消费、学习、社交于一体的“社区咖啡小课堂”,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长期光顾。
![]()
而一家由夫妻经营的小店梅趣咖啡更像是社区里的“温馨角落”。他们不追求高销量,每天按时开门准时打烊,有空就和到店的客人聊聊天,也没有花哨的装修,却靠这份自在与真诚,让咖啡店成了串联邻里情感的纽带,在棕树营里稳稳地扎下了根。
![]()
梅趣咖啡店 负责人 陈丽梅:“选择社区店就是因为社区是一种比较慢节奏的生活,还有就是社区店主要做人文这一块和情怀这一块,给人感觉比较温馨。就是老顾客要占大部分,我们店所有的装修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这部分是比较复古。比如有些小姐姐或者上班族进来,有一个好看的角落,会给大家放松的感觉,在上班闲暇时间可以过来喝喝咖啡、拍拍照。狗狗叫椰加 是我们之前开店就养的 开店以后就一直在店里 现在是我们的店长。”
![]()
而社区里的小型咖啡店,则更贴近“便民+高效”的双重属性。它们多选址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店面普遍只有十几平米,店主们把重心放在了外卖订单上,不仅开通了主流外卖平台,还建立了社区客群微信群,居民线上下单后,最快10分钟就能拿到新鲜咖啡。
![]()
咖啡在内咖啡店 负责人 黄迪:“我们‘咖啡在内’开了3年了,但是选择在这个社区的原因是,周围有3个医院,还有写字楼,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咖啡销售分淡旺季,比如四五月份最高一天能到150多杯、160多杯,冬天的话,就是七八十杯。”
![]()
这些大小不一的咖啡店,靠着差异化的运营特色扎根社区。
![]()
市民:“现在昆明的社区咖啡店,基本上品质做的都很好,其次也会考虑格调,重点还是咖啡的口感更重要。”
![]()
如今,市场通过低价快消的咖啡培养起了大众饮用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从“偶尔尝鲜”变成了“日常刚需”,从能喝就行到喝得好喝得对,这才让注重品质、贴近生活的社区咖啡店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
咖啡在内咖啡店 负责人 黄迪:“有一个好现象,就是大家开始接受咖啡,不像以前只是单纯的喝个咖啡,对咖啡豆的认知也会比前几年更高。比如说会聊一些豆子的产区、用的是什么烘焙度的咖啡豆、是什么风味,这些都会聊。”
![]()
刘念咖啡 负责人 刘念:“我最早开店的时候,昆明连星巴克都没有,顾客点单的时候只看到菜单里有咖啡。‘哦,你们有现磨咖啡?’,还是这种概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菜单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10款产品里有8款是咖啡。”
![]()
市民:“大家对于咖啡的生活越来越能接受,原来大家出去吃完就是去唱K,现在是觉得咖啡能让朋友真正的坐下来,是一种社区的感受。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又不吵又不闹,而且大家很放松,加上现在云南现在对整个咖啡产业的培育,所以咖啡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
点杯咖啡不用急着走,坐在窗边能看见巷子里的日常,这就是社区咖啡最吸引人的地方,无处不在的生活气息,所以 ,不如把忙碌的日子放慢半拍,好好感受一下藏在社区里的温柔“咖香”。
![]()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记者:杨媛 摄像:郭宇
编辑:马啸楠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