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阳县冯三镇毛力村,一座由闲置小学改造而成的酱油厂,正以古法缸晒技艺和富硒资源为笔,绘就出“小产业激活大振兴”的鲜活图景,这不仅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更为当地群众“晒”出了一条振兴路。
步入酱油厂露天晒场,一幅传统酿造画卷徐徐展开,近200口陶缸整齐排列,在秋日阳光下静待时光的酝酿。空气中弥漫的浓郁酱香,令人味蕾生津,这独特的香气,源自当地对古法酿造技艺的执着坚守。
![]()
酿酱油。
“古法酱油晾晒工艺核心是‘慢发酵、足日晒’,将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自然接种制曲后,以传统陶缸为容器,像这样的陶罐大概要需要日晒夜露两年以上,过程不依赖人工温控,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早日进行翻晒,让风味物质充分转化,最终才能酿出咸鲜醇厚的酱油。”贵州鲜香阁食品有限公司厂长杨海介绍道。
这座飘香的厂房,是毛力村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创新尝试。2024年4月,村里通过招商引资,以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将闲置的毛力小学改造为贵州鲜香阁酱油厂,既让废弃校舍重获新生,也为村级集体经济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如今,这里产出的古法酱油与食醋,正带着浓郁的乡土风味,走进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贵州鲜香阁食品有限公司“储味”品牌创始人李杰表示:“我们依托开阳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创立了‘储味’品牌,主打纯手工酿造,确保零添加、酱香浓郁。目前,我们酱油厂已稳定生产酱油和醋两类产品,预计月产量可达12万斤,根据目前销售情况,我们今年的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元。”
![]()
酱油厂酱油坛子。
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带动了上游农业的振兴。酱油厂每年需消耗黄豆60万斤、玉米15万斤、大米10万斤、小麦10万斤。这一需求为当地的农户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形成了“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农户积极种植黄豆,企业以4元每斤的保底价格进行收购,既保障了原料稳定供应,也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
“我们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酱油厂,预计今年将为村集体经济贡献30万元的收入,并吸纳了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的双赢。”开阳县冯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周方霞表示,接下来,冯三镇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酱油厂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这古老的酱香飘出更深、更远的振兴之路。(图/文 马秋霞、佘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