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
匠心呈现的新闻编辑 周纯
当城市沉入梦境,报社的灯光依旧明亮。编辑的键盘敲击声、校对翻阅版样的沙沙声、美术编辑讨论版面的话语声,交织成属于报人的独特夜曲。我投身新闻行业已22年,其中18年都在编辑岗位上度过。回望走过的路,“坚守”“坚毅”“坚韧”这三种品质,早已成为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坚守是内心的定盘星,能让我们在汹涌的信息浪潮中,牢牢守住内容的真实与深度;坚毅是行动的铁肩膀,支撑我们扛起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重担;坚韧则是手中的绣花针,于细微处反复打磨文本,直到它绽放出应有的光华。
【坚守】
记得有天凌晨3点,一位同事发朋友圈抱怨“外面的鸟叫声怎么这么吵”,我在下方回复:“3点半就不吵了,别问一个上夜班的人是怎么知道的。”编辑工作的性质,注定了我们时常要与黑夜为伴。从整体策划、修改文字,到编辑版面,直到最终看到报纸呈现,抬头看时间时,往往已是深夜一两点。遇到需要等稿的特殊情况,我还曾有幸见证东方泛起微光,看着一缕刺眼的阳光慢慢射进办公室,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同事们双眼布满血丝,脸庞带着倦意的微黄,他们是熬过一夜的“战士”,禁得住漫长等待,熬得过沉沉长夜,更守得住防范差错的最后一道防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周末、节庆假期,还是除夕夜阖家团聚的时刻,我总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父母念叨,大年三十的夜里,我没能吃上家里的饺子;妻子叹气,孩子放学后的功课,我没能帮忙辅导;女儿也曾委屈地问,假期里别人都有爸爸陪着出去玩,为什么我不能。
这份坚守,是责任,更是沉甸甸的担当。
【坚毅】
坚毅,是支撑坚守最不可或缺的品格。2022年特殊时期,为确保报纸每天顺利出版,作为编辑的我们被安排暂住报社。事发突然,大家只领到简单的行军床,没有合适床位的我,索性把办公桌当成了床铺——在硬邦邦的桌面上铺一层被子,就是我的“席梦思”。躺在上面不仅不舒服,还因为桌面狭窄,连翻身都格外困难。即便如此,我也在这样的条件下,先后住了10天。
尽管居住条件简陋,尽管时刻惦记着妻儿的健康,尽管每天依旧要工作到凌晨两点多,但我和同事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一间办公室里住着三四个人,大家时常打趣,说仿佛回到了大学寝室,又过上了热热闹闹的集体生活。
环境的改变让我们睡得更少、吃得也更少,疲惫清晰地写在每个人脸上,但面对新闻稿件和版面,我们却丝毫没有松懈。依旧按部就班地检查每一处细微之处,逐字逐句地斟酌稿件内容,只为确保见报的版面零差错。
这份“坚毅”,早已不只是个人的坚持,更成为一种集体的、沉甸甸的职业信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新闻人都要守住自己的阵地。
【坚韧】
编辑的坚韧,从不是张扬的呐喊,而是化作了一种无声的本能,渗透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里。
这份坚韧,首先体现在对“精确”的极致苛求上。一个模糊的词语、一句可能产生歧义的句子,都必须被揪出来、厘清楚、改准确。如今自媒体发展迅猛,不少未经核实、甚至信口开河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这时更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将梳理后的准确信息呈现在报纸上。要知道,这白纸黑字承载的,是不容置疑的公信力。
更深层次的坚韧,是对“责任”的主动担当。我曾多次参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国的报道,稿件里写着英雄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故事,记录着家人对他们跨越岁月的守望与期盼,也饱含着亲人寻亲路上的思念。每次读这些稿件,我都会被深深打动,忍不住给记者发微信点赞,而记者也会回复,说这些内容都是采访时的真情流露,是最动人的精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英雄的事迹值得被永远铭记,英雄的精神更该代代传承。这时,编辑的责任就是将这些内容全面、准确地呈现出来,传递给更多读者,让大家一同接受精神的洗礼。这既是工作赋予的责任,更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报纸或许已走过最辉煌的时期,但它依然是时代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作为编辑,我们正以坚守、坚毅与坚韧守住初心,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守护着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精神阵地。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范敬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