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为《党史纵横》、《中华儿女》、新周报
黄埔军校培养出多位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大人物,曾一度被誉为“中国的西点”。此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历史的主角。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并肩作战,共赴国难。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提出建立黄埔军校的并非孙中山。
01 逆境中的选择
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下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
而孙中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走了一段弯路。先是想依赖江湖气十足的帮派势力,接着又想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当时,广东各派军阀云集,有粤军、滇军、桂军、湘军,然而,这些“山大王”都是望风而动,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这使孙中山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
不过,最早提出国民党要建立军事学校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共产国际来华进行联络工作的代表马林。1921年初,马林接替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这期间,他奔走于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地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马林于1921年12月到桂林会见了孙中山,中共党员张太雷以马林的翻译身份随行。期间,马林与孙中山进行了两次长谈。马林的建议有三点:一是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二是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三是谋求国共合作。
1922年6月16日,由孙中山一手培植起来的广东革命政府陆军部长陈炯明突然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措手不及,连夜上了停泊在珠江白鹅潭的“永丰”号军舰。这是孙中山一生中遭受到的最为惨痛的一次挫折。也正是此时,孙中山下定了决心:联合共产党,改造国民党,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
由于马林的推动,中国共产党也十分关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国民党。8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进一步讨论时局以及与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这段时间,到杭州出席西湖特别会议的中央委员李大钊在上海会见孙中山,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两人一见如故。会谈达成了李大钊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政治协议,为建立国共联合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与此相应,1923年9月2日,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组织“孙逸仙博士访问团”赴莫斯科考察,与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开办军事学校、争取军事援助,帮助改组国民党等进行了多次会谈和协商。
11月26日,孙中山主持召开的临时中央第十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国民党军官学校,推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开办事宜。
02 共产党代表为黄埔军校秘密招生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任校总理,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苏联人鲍罗廷、加伦先后被任命为政治顾问、军事顾问。校址经孙中山多次勘察,最后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黄埔水师学堂为黄埔军校校址。
但是,因为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军事学校,所以,军校在招考第一期学生时大多采用秘密方式。
当时除在广州可以公开进行招生外,其余在军阀统治下的各省均不能公开招生。这时的国民党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代表带着为黄埔军校招生的任务回到各地,进行紧张的招生工作。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一回到长沙,便按照毛泽东“多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的主张,立即通知本省党的基层组织,将推荐出来的党、团员或进步青年秘密送到长沙清水塘考选。
![]()
当时的湖南在军阀赵恒惕统治下,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存在,因此,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湖南的招生工作,也是秘密进行的。说是报考,其实只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而数、理、化等科都没有考试。初试合格的,何叔衡给他们办了手续,发了路费,安排分散搭火车、轮船先去汉口,然后再坐轮船去上海毛泽东处复试。毛泽东组织了上海点的复试,被录取的考生在毛泽东为他们办完相关事宜后,统一送往广州参加全国总复试。多年后这些热血青年还记得,在送别的时刻,毛泽东都会说一句“让我们相约在广州”,都记得毛泽东在码头上那清瘦的身影和真诚的祝愿。
查阅《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一至第四队详细调查表》,可见在学员亲笔填写的“入校介绍人”一栏中,有5名湖南学员的入校介绍人中都有毛泽东的签名。
03 “中共黄埔第一人”
1924年3月27日至30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考试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约有1300名经过当地初试合格后的考生参加,共产党员张申府和几位苏联顾问负责口试题,张申府还负责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5月5日至7日,经过考试选拔的400多名(后有增加)第一期学生正式入校上课,编为4个队接受新兵训练。
其中也有插曲,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聿明和他的同学阎揆要、关麟征等人,从《新青年》杂志上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便从陕西匆匆赶来。然而,考期已过,多亏了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的举荐,才获准补考。
陈赓、宋希濂等报考黄埔军校,则是属于“跳槽”行为。他们原先报考的是湘军讲武学校,被录取后于1924年1月到广州入校学习。3月,当黄埔军校招生的布告贴出后,陈赓、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长堤散步时看到了招生简章,喜出望外,当即议定:退出讲武学校,报考黄埔,被顺利录取。
八方英杰汇聚黄埔后,5月12日,张申府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在蒋介石提名的17人中,只有张申府是共产党员。时年32岁、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张申府成为“中共黄埔第一人”。
张申府后来回忆:“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为军校推荐人才,希望能够介绍几个在国外学习有能力的人。于是我开了一份15人的名单给廖仲恺,名单上的第一名就是周恩来……周恩来当时还在法国留学,我立即写信邀请他速来黄埔军校工作。”
04 国共首次合作的重大成果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仪式极为隆重,除全校师生外,还邀请广东各高级将领、高等文官以及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等500余人观礼。
孙中山以大元帅兼军校总理的身份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对全体师生作了演讲,并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挂在军校内门的墙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开办初期,其政治部机构基本无所作为。周恩来到任后仅两个月,就由政治教官到政治部副主任,由副主任到代主任、主任,一级级晋升。他按照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首先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其次是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第三是指导新成立的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经过一番整顿之后,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该校政治工作也蓬勃地开展起来。
可以说,黄埔军校是首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也是国共两党联合培育军政干部的摇篮。以至几十年后,对立阵营中的学生们见了周恩来还是毕恭毕敬地给他敬礼,尊称他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