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看起来很壮大的军队,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土崩瓦解
这道题在民国那段乱世里出现过好几次,其中一个典型就是冯玉祥和他名下自称四十二万的西北军。
故事先从他在北京的一次政变说起。
那回行动让冯玉祥一举成名,在北方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
但成名之后,真正把“军队”这个东西造起来,需要很多基础工作:可靠的财政、统一的训练、稳定的指挥体系和可信赖的将领。
冯玉祥那边,很多东西都是应急拼凑的,表面上很热闹,底子却不牢。
先讲人这件事。
那些列在编制表上的士兵,有很多是原来在乡里打家仗的武装头目或者土匪,只要挂个军号,领点军饷,名义上就成了队伍。
问题是这些人平时不训练,连基本的队列动作都难以做到更何况大规模配合。
现代战争讲求协同、讲求火力和后勤支持,单靠一批农民起义式的武装,根本撑不起长时间的对抗。
装备上也差距明显。
像蒋介石那边开始引进德国式武器,步枪、机关枪、野炮这些东西在数量和质量上占优。
冯玉祥的手下很多还在用旧枪,弹药也很紧张,平时没得练,实战一开火力上就吃亏。
再说钱的事。
军队要打仗要吃要穿要买弹药,这一切都得靠钱。
冯玉祥控制的那些省份,地广人稀又时常遭灾,税收本来就少。
为了维持军费,只能想各种办法:向百姓多征税,发军票,去外面借钱。
多征税会民怨,发军票商人不认,借外债则有条件限制。
钱一短缺,弹药买不起,武器也更新不了,部队的战斗力就受影响。
实际战场上就是这样:打起来不是看谁喊得凶,而是看谁能持续供给弹药和补给,谁能把伤员送回去,谁能保证粮秣不断。
指挥官这件事也不容忽视。
四十二万军队需要大量的营、团、师一级的军官。
那些军官很多都是战时提拔的基层军官,没经过正规军事学院的系统训练。
没有这种训练,面对复杂的战术问题、炮火掩护、兵种配合时容易慌手脚。
正规军的军官至少在理论和演习上有底,能把各方面动员起来;可临时提拔的军官更多靠感觉和经验,遇到突发情况往往处理不到位。
![]()
连带的结果是合成兵种配合不好、命令传达慢、有的部队自己为战不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多。
政治信任问题其实是个慢性病。
冯玉祥早年靠变向和出其不意的手段上位,这帮人手里虽有短期好处,但从长远看让身边人产生了戒心。
将领们心里都盘算着万一变天我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所以当战事紧张时,很多人会先观望,甚至提前跟对方接触谈归属。
这样的心态一旦传染,会让原本应该有的军心军纪迅速瓦解。
更糟糕的是,一些关键的将领在利益驱动下真的选择了投靠或与对手暗中勾结,把原本的兵力分走,直接把战线撕开了一个口子。
另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战略上的错误判断。
战场上最关键的东西就是能不能把兵力集中在决战点上。
冯玉祥那时的兵力分散在好几个省份,线拉得又长,一边打仗一边还要担心后方,这种状态很难形成打击力。
如果对手选定一个方向猛攻,分散的部队根本孤立无援。
更关键的是东北军的态度。
东北军多少是局势的天平,谁能把东北军拉过来,谁就有了决定性的优势。
冯玉祥原以为东北军会保持中立或倾向于他,但张学良经过权衡后选择了支持中央,这一步棋把反蒋阵营的希望彻底击碎了。
中央不是没有办法,他们很懂得利用人心和利益。
给你一个省长的位置、给你几个军的军号、给你财政和地盘的支持,这对许多将领来说,比跟着一个没有钱、没有地盘只给口号的主子更实际。
于是有的将领当场就站到中央那边去了,带走了大批兵力。
短短几个月,四十二万的庞大数字被一批一批分割掉,剩下一些没饭吃没弹药的残兵。
战争结束后,局面发生了新的调整。
被中央收编的将领在各自的地盘上建立起新的权力基础,长期看来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反而更稳固。
冯玉祥则从一个能左右局面的人,变成了名义上的政治人物,手里没有了真正能动弹的资源。
![]()
原来在他名下的部队散了、糊了,有的被并入中央编制,有的被遣散回乡。
总之,兵多不等于硬实力,组织、财政、指挥和信誉才是能否支撑一支军队在关键时刻站住脚的根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