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组建湘军战太平军,面对敌军的洋枪队,他却下令士兵脱下铠甲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文献及亲历者回忆整理而成,在保证重大历史事件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某些细节做了文学性表达。

“大人,您这是让我们去送死!”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营官,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对着帅案上的曾国藩咆哮道。他的身后,是数百名同样满怀怨愤的湘军将士。

脱掉身上唯一能保命的铠甲,换上那捆冰冷沉重的湿棉被,去冲击长毛的洋枪阵?这不是打仗,这是屠杀。

曾国藩看着阶下群情激的将士,面色平静如水。他没有解释,更没有动怒,只是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不想背的,可以不背。”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冷。

“本帅只问一句,是想穿着铠甲,像上次靖港一样,被长毛的洋枪打穿了肚子,窝囊地死去;还是背上这捆棉被,跟着本帅,去博一个活路?”



01

咸丰四年初春,湘江之上,水汽氤氲。

新组建的湘军水师,数百艘大小战船,旌旗蔽日,气势如虹。

曾国藩站在旗舰的船头,身披戎装,这位年过四十的翰林学士,第一次感受到了手握兵权、主宰乾坤的豪情。

他以一介书生,受命于危难之际,回乡督办团练。数年心血,终于拉起了这支以湖南子弟为骨干的湘军。

他坚信,凭着他亲手制定的严明军纪,凭着这些血气方刚的湖南伢子,定能荡平盘踞在靖港的粤寇,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挽回一丝颜面。

船队中,一艘不起眼的小船上,一个名叫罗信的年轻什长,正和他的同乡们,兴奋地议论着。

罗信原本是宝庆府乡下的一个猎户,箭法精准,胆气过人。听闻曾大人招兵,不仅军饷优厚,还能保家卫国,便毫不犹豫地投了军。

他看着旗舰上那位传说中的曾大人,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你们看,那大船,比咱们村里最大的祠堂还要高。”一个同乡咂舌道。

“那是自然,这可是曾大人亲手督造的,听说炮口都能塞进一个西瓜。”

罗信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朴刀。

他的刀,是家里祖传的,砍过野猪,斗过山狼。现在,它即将第一次,饮人的血。

他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

他期待着建功立业,期待着能穿着一身崭新的军官服,衣锦还乡。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就将这些年轻人天真的幻想,击得粉碎。

当晚,夜色如墨。

靖港方向,突然火光冲天。

太平军的青年将领石达开,早已洞悉了湘军的动向。

他没有选择与湘军庞大的水师硬碰硬,而是利用了湘江水道的复杂,和湘军初上战场、骄傲轻敌的弱点。

数十艘装满了硫磺和干柴的小船,被点燃后,顺流而下,像一条条火龙,直冲湘军的船阵。

湘军水师,瞬间陷入了一片火海。

“走水了!走水了!”

凄厉的呼喊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也敲响了湘军覆灭的丧钟。

罗信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醒,他冲出船舱,看到的是一幅让他永生难忘的景象。

江面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将漆黑的江水,染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血色。

战船被引燃,士兵被烧得惨叫着跳入冰冷的江水。

“快!砍断缆绳!快!”

一个湘军将领,挥舞着佩刀,声嘶力竭地吼着。

但已经太晚了。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转眼间,就形成了一片无法控制的火海。

罗信所在的小船,被一艘着火的大船撞上,瞬间倾覆。

他被巨大的冲击力,掀进了江里。

冰冷的江水,呛得他几乎无法呼吸。

他拼命地挣扎着,抓住了一块漂浮的木板,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

他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幅人间地狱般的景象。

江面上,到处都是燃烧的船骸,和在水中沉浮的尸体。

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烧焦的味道,和皮肉被烤熟的恶臭。

他看到,曾国藩的那艘巨大旗舰,也燃起了熊熊大火。

他看到,那个白天还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统帅,在亲兵的簇拥下,狼狈地跳上了一艘小船。

据说,在逃离的路上,曾国藩看着这满江的败绩,万念俱灰,数次投水自尽,都被部下死死拉住。

靖港惨败。

湘军的第一次出征,就以一种最屈辱、最彻底的方式,宣告了失败。

数千名湖南子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葬身在了这片冰冷的江水里。

侥幸逃回岸上的残兵败将,士气跌到了谷底。

所有人都像斗败了的公鸡,垂头丧气,再无一丝斗志。

曾国藩将自己,关在了长沙城内的临时营帐里。

整整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也未见任何人。

营帐外,是笼罩在整个湘军头顶的、绝望的阴云。

所有人都觉得,湘军,完了。

曾大人,这位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儒生,也完了。

罗信也一样。

他失去了他手下所有的弟兄,也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投军的决定,是不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第四天清晨,当所有人都以为,曾国藩会就此一蹶不振时。

那扇紧闭了三天的营帐门,缓缓地打开了。

曾国藩走了出来。

他看起来,清瘦了不少,眼神里布满了血丝,但那根挺直的脊梁,却没有丝毫的弯曲。

他走出营帐,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他没有下令如何重整军队,没有下令如何抚恤伤亡,更没有下令如何布防。

他只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后勤官说:

“传我将令,三日之内,搜集城中所有的棉被、棉花,越多越好。若有藏匿不交者,以通匪论处。”

所有人都愣住了。

大敌当前,兵败如山,不去想着如何打仗,却要去收棉被?

这位曾大人,莫不是打了败仗,疯了?



02

湘军退守长沙,城外,太平军的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石达开率领的主力,兵锋正盛,将长沙城围得水泄不通。

每日清晨,太平军的阵前,都会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出来挑战。

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西式军服,手里拿着一种闪着乌光的、修长的火枪。

这支部队,就是石达开从洋人手中,高价购得,并引以为傲的洋枪队。

他们的枪,与湘军装备的那些笨重的、需要用火绳点燃的鸟枪、抬枪,完全不同。

它的射程,足足有两百步之远,是湘军火枪的两倍。

它的射速,也快得惊人。熟练的枪手,一分钟可以射击三到四次。

最可怕的,是它的威力。

湘军中,最精锐的士兵,身上会穿着两层铠甲。一层是棉甲,一层是铁甲。

这样的重甲,足以抵挡寻常的刀砍箭射。

然而,在太平军的洋枪面前,却如同纸糊的一般。

罗信亲眼见证了这可怕的一幕。

那天,一个跟随他从乡下一起出来的好兄弟,叫刘三的,在城墙上负责瞭望。

刘三是个憨厚的庄稼汉,力气大,作战勇猛。

他身上,就穿着两层重甲。

他探出头,想看看城外长毛的动静。

就在那一瞬间,百步之外,太平军的洋枪队阵中,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枪响。

罗信只看到,刘三的身体,猛地一震,像是被一头狂奔的野牛,狠狠地撞了一下。

然后,他便像一截被砍断的木桩,直挺挺地,从城墙上摔了下去。

罗信冲到城墙边,向下看去。

刘三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他的胸口,那两层厚厚的铠甲,被撕开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

鲜血,正从那个窟窿里,汩汩地冒出来,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一枪毙命。

隔着百步之遥,穿透了两层铠股。

罗信觉得自己的手脚,瞬间变得冰冷。

周围的士兵们,也都看到了这一幕。

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恐惧。

“妖术……这是妖术……”一个年轻的士兵,扔掉手中的武器,瘫坐在地上,语无伦次。

“这仗,没法打了……没法打了……”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湘军的队伍里,迅速蔓延。

士兵们开始相信,长毛的洋枪,不是凡间的武器,而是一种可以隔空取人性命的“妖术”。

面对这种闻所未闻的武器,他们所有的勇气和血性,都被击得粉碎。

然而,面对全军的恐慌,曾国藩却表现出了异常的镇定。

他下令,紧闭城门,任何人不得出战。

然后,他将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关在了中军大帐里。

那个人,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老者。

他姓周,大家都叫他周夫子。

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是曾大人从乡下请来的一位“奇人”。

他不像个武将,更不像个谋士,倒像个私塾里教书的先生。

整日里,他都待在自己的营帐里,捣鼓着一些瓶瓶罐罐,和一些稀奇古怪的铁器、木头。

曾国藩将他请进大帐,两人便在里面,彻夜研究着什么东西。

士兵们从帐外经过,只能看到里面火光闪烁,还时不时地传出“砰砰”的、奇怪的声响。

谁也不知道,这位儒生统帅,和这位神秘的夫子,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而此时,曾国藩让后勤营搜集的棉被和棉花,也已经堆积如山。

长沙城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棉被,都被征用了过来。

百姓们怨声载道,士兵们也百思不得其解。

曾国藩没有做任何解释。

他只是下令,将所有的棉被,都用井水,一遍又一遍地浸透。

然后,让士兵们用麻绳,将它们捆扎成一捆捆,一人多高的、厚实的包裹。

整个湘军大营,都笼罩在一种诡异而压抑的气氛中。

城外,是太平军日日不休的叫骂和挑战。

城内,是堆积如山的湿棉被,和中军大帐里,彻夜不熄的灯火,与神秘的声响。

罗信觉得,自己和所有的弟兄们,都像是被卷入了一场荒诞的梦境。

梦醒之时,或许就是他们命丧黄泉之日。

03

决战的前夜,长沙城内,一片死寂。

士兵们默默地擦拭着自己的兵器,给家里的亲人,写着可能是最后一封的遗书。

所有人都知道,明天,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

深夜,曾国藩召集全军将士,在校场上集合。

火把的光,将每个人的脸,都照得忽明忽暗。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悲壮而决绝的气氛。

罗信站在队伍里,握紧了手中的刀。

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他只希望,自己的死,能有价值。

能为身后的这座城,和城里的百姓,换来一丝生机。

曾国藩走上点将台,他的身后,站着那个神秘的周夫子。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发表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

他只是用一种平静到近乎冷酷的语气,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军令。

“传我将令。”

“明日出战,所有前锋营的将士,脱去身上所有铠甲,换上轻便短衣。”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脱掉铠甲?

那可是他们身上唯一能保命的东西。

面对长毛那能穿透铁甲的洋枪,不穿铠甲,岂不是去送死?



然而,更荒谬的命令,还在后面。

“然后,”曾国藩指着校场旁边,那些堆积如山的湿棉被,“每人,到后勤营,领取一捆湿棉被,背在背上。”

整个校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背棉被?”

“大人莫不是疯了?”

“这仗还怎么打?这是让我们去送死啊!”

罗信看着那捆冰冷、沉重,还在滴着水的湿棉被,心中也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他无法理解。

他无法理解这位他曾经无比崇拜的统帅,为何会下达如此荒谬的、置他们生死于不顾的命令。

脱掉铠甲,背着棉被,去冲击洋枪阵?

这不是去打仗,这是去送死!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营官,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

他冲出队列,跪在点将台下,对着帅案上的曾国藩咆哮道。

“大人,末将不服!”

“我等随大人起兵,为的是保家卫国,不是来白白送死的!”

“大人若要我等冲锋陷阵,我等绝无二话。但您让我们背着这劳什子去送死,末将……恕难从命!”

他的话,说出了所有士兵的心声。

一时间,群情激奋,军中怨声载道。

“不服!”

“我们不服!”

许多士兵都跟着跪了下来,请求曾国藩收回成命。

他们认为,曾大人在靖港打了败仗,受了刺激,已经疯了。

面对着即将哗变的军队,曾国藩的脸上,依旧没有丝毫的波澜。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阶下跪倒的一片将士,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下点将台。

他走到那个带头咆哮的营官面前,扶起了他。

“你的勇气,本帅很欣赏。”

他拍了拍那个营官的肩膀,然后,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不想背的,可以不背。”

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冷,像一把出鞘的利剑。

“本帅只问一句,是想穿着铠甲,像上次靖港一样,被长毛的洋枪打穿了肚子,窝囊地死去;还是背上这捆棉被,跟着本帅,去博一个活路?”

活路?

罗信看着曾国藩那双深邃的、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心中的愤怒和不解,忽然动摇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

但他从那双眼睛里,看到了一种他无法理解,却又让他不得不信服的东西。

那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

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

或许,这位大人,并没有疯。

或许,这捆看似荒谬的湿棉被里,真的藏着他们唯一的活路。

最终,那个带头的营官,咬了咬牙,第一个站了起来。

他走到那堆湿棉被前,扛起了一捆,用尽全力,将它背在了背上。

冰冷的水,顺着他的衣衫,流了下来,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有人带了头,其他的士兵,也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

他们虽然心中依然充满了疑惑和恐惧,但对统帅的信任,和对求生的渴望,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

罗信也扛起了一捆棉被。

那棉被,比他想象中还要沉重,足足有几十斤。

背在身上,像一座小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不知道,明天等待他的,究竟是活路,还是死路。

但他选择了,再相信这位大人一次。

04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长沙城外,大雾弥漫。

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

湘军的方阵,像一头沉默的巨兽,缓缓地,从城门里,涌了出来。

城外,早已列阵以待的太平军阵中,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哄笑声。

“哈哈哈哈,快看,湘军的叫花子出来了!”

“他们背的是什么?是家当吗?这是打仗还是逃难啊?”

太平军的将士们,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

他们看到的,不是他们预想中,那些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的敌人。

而是一群,穿着单薄的短衣,背着一捆捆巨大而可笑的棉被的“逃难灾民”。

太平军的阵前,石达开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用千里镜,观察着湘军这诡异的阵型。

他的脸上,也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曾国藩,一介书生,果然是不懂兵法。”他对身边的副将说,“看来,靖港一战,已经把他打傻了。”

“传令下去,让洋枪队准备。”

“今天,就让这位曾大人,和他的棉被军,彻底葬身在这里。”

湘军的阵中,罗信背着那捆沉重而冰冷的湿棉被,感觉自己像一个天大的傻子。

周围太平军的嘲笑声,像一根根针,扎在他的心上。

他握紧了手中的朴刀,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他不怕死。

他只是觉得,以这样一种滑稽可笑的方式死去,实在是太窝囊了。

他只希望,自己死后,那份该得的军饷,能准时送到远在宝庆府的老娘手里。

“咚——咚——咚——”

太平军的战鼓,擂响了。

那声音,像死神的脚步,一步步,逼近。

罗信看到,对方的洋枪队,已经排成了三列横队,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们。



他闭上了眼睛。

“开火!”

石达开的令旗,猛地挥下。

太平军的洋枪队,开始了第一轮齐射。

“砰砰砰砰——”

数百支洋枪,同时喷出了火舌。

密集的铅弹,带着死神的呼啸,向湘军的棉被方阵,飞了过来。

罗信和他身边的弟兄们,都下意识地,将身体,缩在了那捆巨大的棉被后面。

然而,预想中,那血肉横飞、惨叫连连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罗信只听到一阵“噗噗噗”的、沉闷的声响。

像是无数颗石子,投进了烂泥潭里。

他小心翼翼地,睁开一只眼睛。

他眼睁睁地看着,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打在了他身前那个战友的棉被上。

那颗足以穿透两层铁甲的子弹,在击中那厚实、湿润的棉被后,竟像是打进了一团稠密的烂泥。

它只是在棉被的表面,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凹痕,然后,便失去了所有的力道,像一颗无力的冰雹,叮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不仅是他,整个湘军的前排方阵,都出现了这诡异的一幕。

那些在他们眼中,如同“妖术”般的子弹,在这些看似可笑的湿棉被面前,竟然全部失去了威力。

整个战场,都出现了短暂的、诡异的寂静。

无论是正在冲锋的湘军,还是正在射击的太平军,都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太平军的洋枪手们,愣在原地,甚至忘记了要填装第二轮的弹药。

就在这短暂的、足以决定生死的几秒钟的间隙里。

湘军的阵中,曾国藩的帅旗,猛地一挥。

“吼——”

湘军阵中,爆发出了一声压抑已久的、惊天动地的呐喊。

罗信和他身边的士兵们,按照昨夜,周夫子在分发棉被时,秘密传达给他们每一个人的指令。

猛地,扔掉了背上那捆沉重,却救了他们一命的棉被。

然后,从棉被的夹层里,抽出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