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个月,孩子还没喊出“不想上学”,已经有一批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家长“厌学”了。
不少家长以为,小学时陪写作业、应对家长群消息、周末送兴趣班的经历,可以让自己对中学阶段的事情“手拿把掐”。
等孩子真上初中后,才发现此前的焦虑不过是“预热”——不管是孩子、家长,还是老师,整体负荷都拉满,完全是高压状态。
![]()
九月开学,还没进入校门,娃娃和老师已经被“上”了初中第一课——剪头发。
相较于小学,初中生在头发管理这一块近乎严苛。
大多学校对学生的发型有明确规定,男生“发不过指”,女生披发不过肩,过肩发须扎起来,有刘海必须严格“不遮眉毛”。很多家长不理解:只要孩子的发型干净整洁、不影响上课和运动,头发长一厘米短一厘米,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意义?
剪头发有没有意义暂且不论,但家长的“不理解”意义似乎不大——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和孩子哪怕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必须接受这样的校园规矩。
◎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开学才一周,头发剪了两次还不过关!
头发的「战争」:当中学校规遇上青春期
对于家长来说,这不仅仅是“头发之争”,也是孩子上初中后,面对自己并不认可的规矩时,内心“听学校的”和“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两种心态的对抗。
![]()
头发是第一个“规矩”,那纪律就是孩子上初中后的第二个“大规矩”。
“小学阶段,老师还会课堂上提醒大家注意纪律;但初中老师对纪律的要求更高。”某初一家长说:“加上这个年纪的孩子,尤其是男生就是皮,所以更容易反复因为纪律问题被批评,被请家长。”
更让孩子难以适应的是课堂之外的纪律。
比如,不在走廊或教室打闹、老师讲过的作业要有订正痕迹、遇到老师要问好、进办公室要打报告、午休时间不能写作业或离开座位走动、课间尽量不去操场打球......
![]()
这是某天@点点在群里看到的老师的消息:
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老师常见的做法是先通知家长,再在家长群里“通报”。
“家长们,大家好!对于昨晚自习违反纪律的几位同学,值班老师已经进行教育,今早我也严厉批评了他们。今早在班级发了这学期第一次火。我个人对于影响班级秩序、影响他人学习的情况是零容忍。它破坏了整个班级的学习纪律。如果上课讲话的行为蔓延,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混乱,降低老师的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
非常感谢四位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已逐一联系,都同意孩子停晚修一晚,接回家好好教育,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辛苦家长们接送。同时,希望对其他同学起到震慑和提醒作用,也请家长们对自己孩子多多提醒。
有家长表示,身边的朋友都有和他一样的纠结:一方面,午休时必须睡觉,安静地写作业或离开座位也算“不守纪律”,对于孩子来说有点“超过”;
另一方面,他们也理解老师压力大,过于灵活的规矩不能很好地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除了遵守规矩,孩子好像没有更多的选择。
“尽管我自己觉得有点像服从性测试,但我还是要说服自己。”他说道:“不仅要说服自己,还要拿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去说服孩子,很难自恰。”
![]()
大概在所有初一家长的心中,小学阶段的生活都是无比美好的。
功课难度不高,所有孩子成绩都还不错,很少有特别吃力的情况;老师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长沟通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有比较多的个性化的空间,可以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
上了初中后,一切都变得很紧张。
首先是学习难度升级,数学、英语、语文、每一科都需要孩子卯足了劲去学。
@Summer和老公成绩都算还不错,但检查女儿英语作业的时候,她发现现在初中生学的东西确实变难了。“你听过‘负鼠’吗?要不是看她作业,我这辈子也没见过‘opposum’这个单词!”
![]()
负鼠
其次则是,学习的氛围变紧张了。
“每周有周考、每月有月考,成绩单会清清楚楚地公布每个人每门科目的成绩,连名次的上升下降都清晰可见。”@小马说。
成绩下滑,家长就会接到老师的电话。
“每天推着学,哄着学,不管了就倒退。看不到进度,主打一个迷茫地坚持。”娃
娃上初中后,这样的状态成了@Summer 的日常:“我也不想哄,但又怕接到老师的电话。”
但实际上,青春期,尤其是10-14岁这个阶段,孩子内心很敏感,有极强的自尊心。此时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容易从他人那里来界定自己自尊感的强弱。
每周、每月的成绩单,家长频繁被老师喊去学校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
而在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小学阶段的兴趣爱好、个性化发展几乎没有了,只剩下“孩子纪律如何”“成绩进步了没”。
已经熬过初一适应阶段的家长回过头看,初一课业难度增加,孩子的成绩可能不会像小学那样优秀;学习氛围紧张,孩子已经能够感受到压力。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非常大的不适感、情绪有频繁地强烈的波动,家长要避免再在学习压力上给孩子加码。
整个初一上学期,无论是每天晚上放学,还是周末的时间,哪怕是孩子情绪积极、表现得不那么排斥学习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主动问学习相关的事情。
更普遍的,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都变累了。
几位家长分享了孩子进这两个月的作息时间。
@天才:
儿子每天早上6点5分起床,情况好的话,晚上10点半能关灯睡觉。如果遇到作业有点什么小问题,11点半才能休息。
@瑶瑶:
孩子每晚8点40放学,9点到家。她平均每天各科作业共有8-10份,前两周每晚会写到11点、12点。稍微适应两周后,孩子白天会在学校写一部分,晚上十点半左右就能上床睡觉。
@认真生活:
临近月考,孩子有天的作业多达十张试卷、英语作文抄写、生物作业抄写。她和老公看到实在不忍心,就只把数学题留给了孩子。两口子把剩下的抄写作业、孩子已经掌握的试卷题目写完了。孩子九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蟹:
孩子写作业的速度算比较快,但每晚八点左右吃完晚饭就去写作业,11点半才能上床睡觉是家常便饭。
@佳佳:
孩子早上6点45起床,中午有一小时午休,晚上写完作业睡觉时间大概在11点到12点。
@喵了个咪:
女儿每天6点20起床,几乎每晚写作业写到11点40。
孩子上了初中后,早睡早起变得很难得,个性化的时间变得很难得。
@小爽身边好几位朋友的小孩,都是今年进入初中。家长们约着出来放松,聊着聊着就会聊到娃娃成绩咋样、作业多不多、有没有好的补课老师推荐、考不上高中咋办?
![]()
不知不觉中,原本不想太“卷”的@小爽 也挺焦虑的:“女儿现在周末暂时没有补课,闲着的时间安排了运动项目。但别人都在补,我不补,她会不会落后?是不是现在辛苦一点,考个好高中的把握就更高一些?”
![]()
生活节奏、学习节奏突然被抓紧,对于十二三岁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开学两个月,@M觉得儿子的神经已经紧绷到一个极限——放学回家后,常常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大哭。“你不能跟他谈学习,完全不能提。”
@大张 家的男孩,小学时“话多得淌起走”,上初中后,回家进门放下书包就关门,偶尔问一嘴“今天咋样”,回答一般都是“还行”“莫问了”。
“问‘作业写了吗’,他觉得烦;周末提醒‘少看手机’,他觉得是‘不懂自己’,说多了就垮起个脸。”说起儿子上了初中的变化,他根本停不下来。
![]()
@小马回忆起儿子刚上初一时频繁闹情绪的阶段:“刚上初中那会儿,每到周天他就开始闹脾气。从早上起床开始,因为各种小事不如意就发脾气,和家长吵架,然后回自己房间锁上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半学期。
闹得最凶的时候,@小马想过喊开锁师傅上门强制开锁,或是把门给拆了。
有一天晚上,@小马透过门缝偷偷看到,儿子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也不开灯。她当时也被吓到了:“儿子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出现了状况?”
有些后知后觉:他就是不适应,不想去上学,想到上学就难受。但没找到合适的表达,只能在家发脾气。
![]()
对于家长来说,则要和孩子一起适应这样的节奏。
@荷每天要在家长群里打卡:“背诵已完成”“错题已订正”“试卷已签字”,每周要帮孩子整理《课堂笔记本》。
她告诉团长,如果家长签过字的作业中,有错误的答案,他第二天一定就会接到老师的电话。“有时候觉得像白天晚上打两份工,但又觉得作为家长也不能对学习啥的完全不上心。”
女儿有时候写作业实在太晚,就让@喵了个咪先去睡觉,她不忍心看着孩子一个,又怕她写到太晚饿了,就陪着一起熬:“黑眼圈,掉头发,睡眠差,有时候确实感觉熬不住了。”
看着孩子早起晚睡,@橙子觉得:“怎么家里每个人都这么辛苦!我先哄她去写作业,哄完了她,再买点吃的哄自己,辛苦了。”
@小米妈妈形容这两个月的心理状况:“比上班更可怕的是下班,孩子不想上学,我比他更不想他上学。”最让她奔溃的是,在她分享帖下,有高中家长回复她:“三年完了还有三年呢。”
![]()
![]()
除了和孩子一起适应,一起应对,家长还要协调多方关系——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给老师传达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传达老师的要求。
已经是过来人的@小马 摸索出了一套和老师,和孩子相处的法则——初中阶段,孩子、家长、老师都处于“高压状态”,但十二三岁的孩子一定是最脆弱的那一方。因此,家长要能扛事,帮孩子承担一部分。
进入初中后,家长首先要适应“请家长”这件事情。
除了成绩上不去、纪律不好等情况,初中阶段,老师会比小学时更注重家校沟通。有家长提到,学校每次月考后,老师会分批次约家长到校面谈,老师甚至明确表示,家长每个月至少都应该主动去一次学校,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家长不必过多焦虑,更不要把情绪传递给孩子。
![]()
其次,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时,自己要有判断——这件事严重吗?孩子有没有影响到他人?会不会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基于这个判断,家长要选择性地给孩子传递老师的意见,剩下的部分,家长要主动帮孩子扛起来。
“因为孩子午休时间安静地写作业、下课期间去操场打球这两件事,老师几次给我打电话,要请家长。但在我的角度,孩子没有影响他人,且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进度。所以我跟他讲‘没事,你该打球就打,妈妈多去几次你们学校就好了’。”@小马说。
她也理解老师的难处,所以对老师也秉持着“不争论、有礼貌地承认错误”的态度,并答应回去和孩子好好聊聊。
久而久之,儿子出于心疼妈妈老是去学校,主动减少了课间打球、午休时间写作业的频率;老师的态度也从强硬变得有弹性——用学生和家长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管理班级上大事小事的纪律问题。
和团长聊起初一生活,家长们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把这些家长的崩溃、困惑、烦恼呈现出来,是想让家长的焦虑一个表达的出口。
也希望更多正在艰难适应初一生活的家长和孩子能够明白:不是孩子太“脆弱”,也不是自己太“玻璃心”,而是这一阶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大挑战。也建议觉得扛不过去的家长,可以和孩子、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或者寻找外部帮助。过了适应的阶段,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