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菜端上桌,福气不进门”,十月初一寒衣节,这4样切记别端上桌
![]()
今早推开单元门,冷风“嗖”地灌进脖子,我缩着脖子骂了句“这鬼天气”,突然想起奶奶的唠叨:“十月一,穿棉袄,冷菜莫上桌,福气跟着跑。”
那时候小,只觉得奶奶的话像老黄历,翻过去就忘;
如今三十好几,倒越品越觉得,
老辈人的讲究,哪是迷信?分明是把日子过成诗的智慧。
![]()
要说这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得先翻《诗经》的旧账。
《豳风·七月》里写“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天刚凉,女人就得给远方的丈夫、孩子备寒衣。
可宋朝人觉得九月还不够冷,干脆把“授衣”挪到十月初一,这才有了“寒衣节”的大名。
民间还有更鲜活的故事: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寻夫骨;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十月初一赐豆羹、赏棉袄,让群臣暖身又暖心;
甚至有放牛娃因抗争地主被砍死,穷人用红豆饭纪念他,
你看,这节日从来不是“鬼节”的吓人噱头,而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温柔:活着的人记着逝者,远方的人念着家里,连天地都在这一天,用寒风提醒我们:“该给牵挂的人,添件衣裳了。”
![]()
“4菜不上桌”的讲究
奶奶常说:“寒衣节的饭桌,是家庭的‘风水阵’。”这“4菜不上桌”的规矩,她念叨了几十年,我记了半辈子。
第一菜:冷盘凉菜
比如拍黄瓜、凉拌木耳这类“透心凉”的菜,寒衣节绝对不能端上桌。
老辈人觉得,这一天要“暖”,冷菜像“冷心肠”,不仅对不起逝者的牵挂,也让活着的人心里发寒。想想看,一家人围坐,夹起的菜是凉的,话是冷的,哪还有节日的热乎气?
不如炖锅萝卜牛腩,蒸碗梅菜扣肉,热气腾了,话也软了。
第二菜:单数菜
“三菜一汤”“五菜一汤”可以,但“四菜一汤”“六菜一汤”更吉利。
单数在传统里总跟“孤单”沾边,寒衣节是“团圆”的日子,哪怕炒个青菜豆腐,也得凑双数。
奶奶当年总说:“菜数双,福成双,逝者看了也安详。”
现在想来,哪是逝者要“看”?是我们借着菜数,把“团圆”的念头,往深里扎了扎。
![]()
第三菜:白豆腐
不是所有豆腐都不能上,但“白豆腐”得避一避。民间有说法,“白”跟“哀”连得近,寒衣节祭祀要“敬”,白豆腐太“素”,少了点“人间烟火气”。
不如换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红亮的汤汁裹着豆腐,像把日子熬得热乎,连逝者的那份,都替他尝了。
第四菜:辛辣重口
麻辣火锅、水煮鱼这类“辣得跳脚”的菜,寒衣节也得收收。
老辈人觉得,辛辣会“冲”了祭祀的庄重,也让家人的情绪浮躁,
本来是怀念的日子,何不如煮碗桂花糖藕,甜得绵密,连回忆都跟着软了?
![]()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谁还信这些?”
可我觉得,寒衣节的讲究,从来不是“必须做”,而是“应该记”。
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十月初一的晚上,把爷爷的旧棉袄翻出来,晒在阳台:“你爷爷走得早,这棉袄他穿了十年,今年天冷,得给他‘送’件新的。”
然后她会炖一锅红枣姜茶,让我们每人喝一碗:“喝了这个,冬天不冻手,你爷爷在那边看了,也放心。”
![]()
其实啊,“4菜不上桌”的规矩,背后藏着老辈人的“小心机”
冷菜不上,是要“暖”;单数不上,是要“圆”;白豆腐不上,是要“甜”;
辛辣不上,是要“静”。这些讲究,哪是约束?
分明是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停一停,想一想:“我有多久,没给爸妈添件衣裳了?
有多久,没跟他们一起好好吃顿饭了?”
寒衣节不是“鬼节”,是“牵挂节”。
它提醒我们:那些走了的人,从来没离开;那些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
就像奶奶说的:“十月一,不是给鬼过的,是给咱们活人过的,
让你记着,这世上有人疼你,有人等你,有人愿意为你,把日子过成诗。”
![]()
今早我去菜市场,买了奶奶最爱的红枣,炖了姜茶,炒了双数的菜:清炒菠菜、红烧豆腐、番茄鸡蛋、萝卜牛腩。热气腾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她当年的话:“等我走了,十月初一,你要记得给我送寒衣。”
十月一,风冷了,菜要热,心要暖。老传统别忘了,因为那是咱们中国人的“浪漫”,
把牵挂熬成粥,把思念炒成菜,把日子,过成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