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镇上有个卖包子的铺子,叫“花记包子铺”,掌柜的花婆婆,那可是个十里八乡都有名的善心人。
花婆婆这人呐,命不算太好,年轻守寡,一个人咬着牙把独生子铁柱拉扯大,又给他娶了媳妇秀英。
好不容易儿子成了家,接手了包子铺的生意,她能歇歇了吧?
可她闲不住,说是帮忙看店,其实啊,心思全不在这赚钱上。
花婆婆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头一锅、顶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笼,一个不卖,全用那干净的大笼布包了,提到镇子西头那片窝棚区,分给那儿住着的穷苦人和逃难来的难民。
那儿的人,日子过得是真叫一个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个个面黄肌瘦。
花婆婆这每天一笼包子,对好些人来说,那就是救命的吃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镇上有人笑话她:“花婆子,你可真是钱多烧的!有那包子,卖了钱给儿子媳妇攒着多好,便宜了那帮叫花子,他们能念你啥好?”
花婆婆听了,总是那几句朴实嗑儿:“嗐,都是爹生娘养的,谁还没个落难的时候?我这儿别的没有,几个包子还供得起。看见他们吃上口热乎的,我这心里头啊,就舒坦。”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在领包子的人群里,有个老乞丐,格外扎眼。
他是真脏啊,头发都擀了毡,一绺一绺糊在头上,身上的破衣裳油光锃亮,离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冲鼻子的酸臭味儿,苍蝇嗡嗡地围着他打转。
别人都躲着他走,生怕沾了晦气。
可花婆婆从不嫌弃。
她看这老乞丐年纪大了,身子骨也不利索,每次分包子,还总把那个最大、馅最足的,特意留给他。
她递包子过去的时候,脸上那笑容没减半分,就像递给自家亲戚一样自然。
可这老乞丐呢,怪得很。
接过包子,从来不说个“谢”字,三口两口吞下去,把那油乎乎的手在破衣服上蹭蹭,然后伸出来:“没吃饱,再给两个。”
旁边领包子的人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他:
“你这老叫花子,忒不知好歹了!”
“花婆婆好心给你,你还挑上理了?”
“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老乞丐像是没听见,浑浊的眼睛就直勾勾盯着花婆婆。
花婆婆呢,也从不生气,总是好脾气地笑笑,一边拦住那些打抱不平的人,一边又麻利地包上两个大包子递过去:“拿着拿着,能吃是福,身子骨硬朗比啥都强。”
这一给,就是七八年。风雨无阻,寒暑不断。
那老乞丐依旧是脏,是臭,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多要,花婆婆也依旧是那么不嫌弃,笑眯眯地给。
街坊邻居都由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习以为常,只在背后摇头,说花婆婆这善心发得有点“傻”。
话说有这么一天,出了岔子。
花婆婆感染了风寒,头疼得厉害,起不来炕了。
儿子媳妇忙着铺子里的生意,他们可没有母亲那日日送包子的习惯,心里只想着多卖几个钱。
这天生意又特别好,不到晌午,几大笼包子卖得干干净净,一个没剩。
躺在后屋的花婆婆,昏昏沉沉的,猛地想起分包子的事,一下子急醒了。
她强撑着从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棍赶到前头铺子一问,傻眼了,一个富余的都没有了。材料也用得光光的,想现做都来不及。
老太太正急得直跺脚,心里跟猫抓似的难受,觉得对不住那些眼巴巴等着的人。
就在这时,那个熟悉的身影,晃晃悠悠地来了。
正是那个老乞丐。
花婆婆心里这叫一个愧疚哟,赶紧迎上去,脸上堆着抱歉的笑:
“老哥哥,对不住,实在对不住!今儿我病糊涂了,铺子里包子都卖完了,一个也没剩下……让你白跑一趟。你……你饿坏了吧?等明天,明天我一准儿给你留着,多给你两个,你看成不?”
她心想,以这老乞丐以往的性子,就算不骂几句,肯定也得甩脸子。她都做好了挨几句难听话的准备。
谁知,那老乞丐听了,并没像往常那样嚷嚷着多要,反而站直了些,开口道:
“老人家,您别忙活了。我受了您这么多年的大恩,天天吃您家最大最香的包子,今天是该我来报答您了。”
花婆婆愣住了,以为自己病得耳朵出了毛病:“老哥哥,你说啥呢?几个包子,算啥恩不恩的……”
老乞丐摆摆手,打断她的话:
“我在这世上漂泊够了,今日是该走了。我在镇子东头三十里外的凤凰坡下,有块荒地,那地方看着不起眼,却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卧牛眠龙’的格局。
我把它送给您,等您百年之后,就把那当作您的安身之所。切记,切记,一定要葬在那里。可保您后世子孙,官运财运亨通,福荫不绝。”
花婆婆听得云里雾里,刚想再问清楚,却见那老乞丐身上忽然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整个人的身影在金光中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对着花婆婆微微一笑,“倏”地一下散去了,踪影全无。
花婆婆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好半天才回过神。
她揉揉眼睛,面前空荡荡的,只有微风卷着几片树叶。
她这才明白,自己这是遇上神仙了啊!那哪里是普通的乞丐,分明是下界来考验人心善恶的神仙!
她把这事跟儿子媳妇一说,开始他们还不信,只当老娘病糊涂了说胡话。
可花婆婆说得有鼻子有眼,铁柱将信将疑,按她说的方位去凤凰坡下一看,果然找到一块地,那地势还真跟梦里老乞丐描述的“卧牛眠龙”有几分相似。
回来跟镇上的老风水先生一打听,先生捋着胡子直咂嘴:
“了不得,了不得!那地方看似平常,实则藏风聚气,是块一等一的宝地!寻常人找一辈子也找不到,你家这是得了大造化啦!”
后来,花婆婆无病无灾,活到八十多岁,在一天夜里,带着笑容安详地走了。
儿子铁柱牢记母亲的嘱咐和那段奇遇,将她葬于凤凰坡下那块宝地。
说来也真神了!自打花婆婆下葬后,她老花家的运势,就跟那春天的竹子似的,节节高升!
铁柱和秀英的包子铺,生意越做越红火,开了好几家分号,成了方圆百里都有名的富户。
这还不算,更奇的是他们家的后代。
花婆婆的孙子、重孙子辈里,读书的,个个聪明伶俐,考秀才、中举人,后来甚至还有人进了京城做了大官;
经商的,也总是能抓住机会,财源广进,家业越攒越大。
真应了那老乞丐的话,“官运财运亨通”。
那时候啊,坊间都流传着一句话:“年年冒出的新官新富户,掰着指头数一数,十个里头有八个,准跟花婆婆家沾亲带故!”
花家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但这花家后代,许是继承了花婆婆那善良仁厚的秉性,发达了也不忘本,时常修桥铺路,接济乡邻,口碑极好。
故事到这还没完呢,还有个更圆满的“后传”。
话说花婆婆魂魄归天,在仙界逍遥了些时日,功德圆满,又投胎转世到了人间。
这一世,她可享了大福了,托生在一个极有权势的宰相府里,成了千金万金的小姐。
这位小姐从小就是美人胚子,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性情那叫一个温良贤淑。
家里有钱有势,她却一点不焦躁,不跋扈,反倒特别同情穷苦人。
看见丫鬟下人受苦,她心里不忍;
听说哪里遭了灾荒,她比谁都着急,拿出自己的体己钱,催着家里设粥棚、捐衣物。
她还时常去城外的寺庙里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一回,皇帝出巡,正好碰见这位小姐在粥棚前亲自给灾民施粥。
那时正是盛夏,日头毒得很,小姐累得满头是汗,衣衫都湿透了,可脸上那温和的笑容,那眼神里的慈悲,无比动人心神。
皇帝一下子就看呆了,回到宫里,眼前还老是浮现出那姑娘的身影。
一打听,是宰相家的千金,再细问其平日品行,越发交口称赞。
皇帝龙心大悦,觉得此女不仅貌美,更有体恤万民的仁德胸怀,便下旨召她入宫。
入宫后,她依旧宽厚待人,处理事情总是顾全大局,心存仁念。
正宫皇后薨逝后,皇帝觉得她是能安定后宫、母仪天下的不二人选,便顺理成章地册封她为继后。
这位皇后入主中宫之后,更加贤德,常劝皇帝勤政爱民,善待百姓,成了千古传颂的一代贤后。
所以说这做人呐,还是心眼好、肚量大,最有福!
有句话咋说的来着?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您今天的一个善举,一句好话,指不定就在哪儿积下了福报,说不定哪天,这福气就悄悄地,回到了您和您儿孙的身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