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对“他汀”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真要用药时,又常常心存疑虑。陈大爷今年64岁,5年前体检被查出高胆固醇血症,医生建议他有规律服用他汀降脂。听到邻居说“长期吃他汀伤肝伤肾”,再加一些网络传闻,他心里始终打鼓。
![]()
最终,他摸索出一个“折中方案”:隔一天吃一次他汀,持续了整整五年。最近复查时结果如何?医生面对这份病例是点头还是皱眉?“药不能随便停”,这个说法到底有多少道理?他的经历,或许正是很多人身边父母和自己正在经历的隐秘角落。
他汀药物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隔天吃,对于血脂和身体有无影响?老陈的五年“经验”,真的靠谱吗?
很多人都听说,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坏胆固醇”(LDL-C),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医生“降脂防栓”方案里的经典主角。可与此对应,患者的顾虑也不少,比如“会不会伤肝”“肌肉疼痛”“停药会反弹”等等,在老年朋友间一传十、十传百。
![]()
“隔一天吃一次到底行不行”?答案其实没那么简单。实际上,多项大型研究和指南都明确指出:他汀药物需要“按日、规律、足量”服用才有明确疗效。
2023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反复强调:“规律用药,持续降脂”,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心脑血管。如果像陈大爷一样“一天吃一天不吃”,他汀在血中的浓度波动就会变大,降脂效果不稳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能力也会明显下降。
甚至有一项来自协和医院的队列研究发现:坚持连续服药与隔日服药群体相比,心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可高出12.1%-18.7%。而长期血脂控制不佳,会让“血管像水管结垢”,无形中加速斑块形成。
![]()
陈大爷复查时的血脂指数,虽然有下降,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直在2.9-3.1 mmol/L之间,没有达到医生建议的2.6 mmol/L以下的高危目标值,医生遗憾地说:“实际效果,可能还不如想象得乐观。”
事实上,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损伤、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不足4%),且大多数症状可逆、可控,多数发生在刚开始用药的前3个月。
世界卫生组织的系统评价明确,“规避不良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个体化药物管理和必要时剂量微调”,而不是擅自改变服药频率。
那么,像陈大爷这样“隔天服药”的方式,会给老年朋友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最新研究和临床总结提示:
![]()
动脉硬化进展的速度加快了约14%。冠心病事件风险比规律用药组高9%-15%。同时有研究对比了继续规律服用和停药、间断服用的患者,发现规律服药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3.6%。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药效空窗期”,也就是有一段时间血液胆固醇没被充分抑制,心脑血管的慢性损伤就会慢慢积累。例如陈大爷去年体验到的“偶发胸闷”,虽然未严重,但已引起医生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尝试“自行隔天用药”时,还常常忽视了饮食、运动和其他基础疾病管理。有研究显示,一旦药物依从性下降,血脂目标达标率从67.5%跌至48.2%。
医生总结,很多患者“怕副作用”的心理,其实大大高估了风险,而低估了“血脂长期高”的可怕后果。很多真正出现副作用的案例,都是因为不规范自我减量、漏服、甚至自行停药,反而打破了原本逐步适应的过程。
![]()
医生建议:一旦医生判定需要长期用他汀,就应该每天规律吃药,不要自己调整频率。每3-6个月复查肝肾功能、血脂指标,根据报告由医生酌情调整剂量。
配合日常清淡饮食、适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有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及时和医生沟通,很多症状通过换药或减量即可缓解,不必“谈虎色变”。
除了用药外,还要重视定期体检与高危因素干预,比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如果确实对他汀不耐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非他汀降脂药物或者结合使用,而不是一味停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