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王者归来。
![]()
11月2日,全红婵搭档队友王伟莹获得全运会女团双人10米台金牌,这是她养伤半年后的首秀。
从5月退出全国冠军赛开始,全红婵的名字就被各种声音裹挟着。
有人说她长胖了,不自律。
她回老家帮家人摘荔枝、划船,立刻成了“懒散不自律”的证据。
![]()
在家门口晒太阳,都能被说成享受生活不想训练。
更过分的是,某些人竟然用AI合成视频,把她的声音换到带货广告上,拿她的形象博流量。
这种被强行利用的感觉,让人心寒。
![]()
全红婵没有回应,也没有反击,只是安静地回到训练基地。
这不是她第一次被攻击。
在她被保送暨南大学那天,就有人冷嘲热讽,说她靠冠军光环上学,身材发胖走样。
![]()
有的评论尖酸得让人难以直视,可她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
全红婵清楚,网络上那些指责,不会因为她的解释就停止。
在外界喧嚣的指点里,她的态度一直是:我走我的路。
她依旧每天训练、康复、学习,也会在社交平台上晒一些生活的碎片。
直到后来,她在社交平台上改了签名——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这句话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更像是一种年轻人特有的洒脱。
她不再解释自己为什么长胖,也不想解释自己为什么休养。
身体在成长,体重自然会变化,这是生理规律,她没必要迎合谁的审美。
![]()
全红婵的生活早已回归平常,只是外界习惯把她放在完美天才的框架里。
但她只是个18岁的女孩。
她会吃榴莲,也会刷短视频,会发朋友圈,会想家。
可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行为是“懈怠”的标签。
![]()
他们习惯了那个完美无缺的全红婵,仿佛她只能永远停在巅峰,不许有半分松动。
但她从未把自己当成神话,她只是一个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普通人。
伤病康复的那几个月,一天要做六个小时的康复训练。
理疗、电疗、拉伸、力量,循环往复。
![]()
直到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始前,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参赛名单上。
很多人盼她归来,也有人在背后等着看笑话。
全红婵没有回应,只是一如既往的站上了熟悉的跳台。
11月2日,全运会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比赛开赛。
![]()
这次,全红婵选择了和新搭档王伟莹并肩作战。
站在跳台边,镜头给到她的那一瞬间,观众席就爆发出了掌声。
全红婵神情平静,没有多余的表情,一个起跳,空中动作一气呵成。
入水那一下,水面几乎没有溅起任何浪花,熟悉的“水花消失术”又回来了。
![]()
就像在2021年东京,她的那一跳惊艳了世界。
全红婵和搭档配合默契,技术动作几乎完美复刻。
最终帮助广东队顺利拿下这块金牌。
这不是全红婵第一次拿冠军,但可能是最难的一次。
外界不知道的是,她在过去半年中几乎没有完整恢复训练。
伤病不只是疼,更多的是不敢跳。
那种跳下去会不会再受伤的恐惧,是普通人无法体会的。
更难的是心理,要重新面对全网的目光,要接受别人的变化评价,还要说服自己继续坚持。
![]()
比起赢得冠军,能再次站上十米跳台,全红婵其实已经赢了一半。
广东教练组很谨慎。
原本全红婵报名参加三个项目,最终只让她参加两个双人项目,单人项目没让她上。
![]()
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她的身体还没准备好扛下三项比赛的强度。
教练们明白,这不是全红婵一人的比赛,她背后是巴黎之后的国家队战略,还有未来洛杉矶奥运的备战。
这一次,全红婵的表现没有拉垮,相反,稳定、自信、技术在线。
![]()
哪怕她身材和从前不同,也没人能忽视她那套动作有多标准。
她的成绩,足以堵住那些说她“长胖就不行了”的嘴。
比赛结束后,她没有过多接受采访。
只是悄悄在社交平台发了三个字:“我真棒”。
![]()
这三个字背后,是所有沉默的积累,不是炫耀,是自我鼓励。
而在她复出的同时,另一个名字也没有缺席——陈芋汐。
她是全红婵一路走来的老对手,也是最熟悉的搭档。
两人之间的较量从东京开始。
![]()
当初大家看好陈芋汐会拿金牌,没想到年仅14岁“天才少年”的全红婵横空出世。
那之后,她们总被媒体放在一起比较。
两人一个天赋外露,一个技术稳定,有时候是并肩作战,有时候是针锋相对。
但在这次全运会前的一次采访中,陈芋汐第一次提起她们之间的关系时,落了泪。
她说她曾想逃离跳水台。
![]()
奥运会接连失利,连续两次个人第二名,质疑声此起彼伏,输了是“没实力”,赢了是“保送”。
那种状态让她几乎无法面对训练,她说那段时间是全红婵拉了她一把。
在她最不想练的时候,是全红婵陪着她继续上课、训练。
即便两人是对手,但依旧是彼此最信任的搭档和队友。
![]()
陈芋汐承认,正是全红婵的存在,才让她没有放弃跳台。
这段话说得很真,很重,也很实在。
人们常说竞技场上没有朋友,但在跳水这条路上,她们两个却像彼此的镜子照亮着对方。
她们的关系早已不只是竞争对手那么简单。
![]()
全红婵这次没有参加单人项目,她和陈芋汐的正面对决再次缺席。
但谁都知道,她们终究还会碰面。那一战或在明年,或在奥运会。
没有人知道结局,但大家都在等。
两个从少年一路比拼到成年的女孩,站在跳水台两端,不是敌人,是彼此最了解的对手。
![]()
这也是体育的意义所在。
全红婵曾说最怕的是对不起自己,这句话,背后藏着太多没被讲出口的心酸。
她扛住了伤病,也扛住了流言。
半年过去,她再一次站上十米跳台,不是为了回应谁,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
她知道,这一步她等太久了。
全红婵没被夸奖冲昏头,也没被质疑打垮。
走过风波,站上高台,她只是用一跳告诉所有人:全红婵一直都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