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二年(548 年)冬,建康城(今南京)的宫城朱雀门外,39 岁的萧正德骑着高头大马,身上披着临时缝制的龙袍,看着身后侯景的叛军潮水般涌入皇宫。他扯着嗓子对身边的亲兵笑骂:“萧衍老东西!当年把我当儿子养,后来有了亲儿子就踹了我,现在这皇位,该是我的了!”
可他没得意多久,宫城里突然传来消息:侯景已经控制了梁武帝萧衍,正派人来 “请” 他去太极殿。萧正德心里咯噔一下 —— 他以为自己是和侯景 “平分天下” 的盟友,却忘了,狼从来不会和猎犬分肉。这一天,距离他联合侯景叛乱不过三个月,距离他惨死在侯景刀下,只剩不到一年。
萧正德的一生,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出身皇族却心怀怨恨,叛逃敌国又厚着脸皮回来,靠背叛亲叔登上皇位,最终又被自己的盟友灭口。他的故事,藏着南朝梁宗室的贪婪与愚蠢,也藏着一个王朝覆灭的缩影。
萧正德是梁武帝萧衍的亲侄子 —— 他的父亲是萧衍的弟弟萧宏,南朝梁出了名的 “贪财王爷”。天监元年(502 年),萧衍刚登基称帝,还没有亲儿子,看着 3 岁的萧正德聪明伶俐,就把他过继过来,当成 “太子” 养在宫里。
那时候的萧正德,是建康城里最风光的孩子:穿的是皇子服饰,吃的是御膳房的饭菜,宫里人都喊他 “殿下”,连萧衍都常抱着他说:“等朕老了,这江山就给你。”《梁书・萧正德传》记载,萧正德 “少而受宠,出入宫掖,宠冠诸王”,可见他早年有多得意。
可这份风光,在天监三年(504 年)戛然而止 —— 萧衍的亲儿子萧统(后来的昭明太子)出生了。萧衍立刻把萧正德送回了弟弟萧宏身边,还封了他一个 “西丰侯”,看似给了爵位,实则是把 “太子候选人” 的身份彻底收回。
那年萧正德才 5 岁,虽然不懂 “皇位” 意味着什么,却能感觉到宫里人的态度变了:以前见了他就点头哈腰的太监,现在只淡淡行礼;以前总给他留甜食的御膳房,再也没送过好吃的。他跑回家问父亲萧宏:“为什么叔叔不把我当儿子了?” 萧宏只能摸着他的头叹气:“因为你叔叔有了自己的儿子。”
从 “假太子” 变回 “普通宗室”,萧正德心里从此扎了根刺。随着年龄增长,这份不满越来越深 —— 他看着萧统被萧衍悉心培养,读最好的书,交最有名的文人,而自己只能跟着父亲萧宏学 “怎么攒钱”,心里的嫉妒像野草一样疯长。《南史・萧正德传》说他 “自此怨望,恒怀不轨”,意思是从这时候起,他就心怀怨恨,总想着搞点 “大事”。
![]()
长大后的萧正德,活成了建康城里的 “恶少”:仗着皇族身份,在街上抢百姓的财物,强抢民女,甚至把别人家的房子拆了建自己的花园。萧衍知道后,只是派人骂了他几句,罚了他几个月俸禄,根本没下重手 —— 毕竟是自己曾经疼过的侄子,萧衍总想着 “他会改的”。
可萧正德不仅没改,反而越来越荒唐。普通六年(525 年),20 岁的萧正德居然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偷偷跑出建康城,叛逃到了北魏(南朝梁的敌国),还对外宣称:“萧衍老东西偏心,我在梁朝待不下去了,愿意归顺大魏!”
北魏朝廷听说南朝梁的宗室跑来投奔,一开始很重视,还派人去迎接他。可萧正德到了北魏后,天天喝酒闹事,还到处说 “我是梁朝未来的皇帝,现在暂时来避难”,把北魏君臣都惹烦了。《资治通鉴・梁纪十四》记载,北魏的领军将军元叉骂他:“此竖子无行,敢欺我大魏,留着他只会惹麻烦!”
没过多久,萧正德在北魏待不下去了,又厚着脸皮跑回了梁朝。大臣们都劝萧衍:“萧正德叛逃敌国,是大逆不道,应该杀了他以儆效尤!” 可萧衍又心软了 —— 他看着跪在地上哭哭啼啼的萧正德,想起了小时候那个被自己抱在怀里的孩子,最终只是把他贬为 “平民”,没过多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甚至还让他当了 “吴郡太守”。
萧衍的纵容,让萧正德更加肆无忌惮。他在吴郡任上,照样贪赃枉法,把郡里的赋税都装进自己口袋,还纵容手下欺压百姓。有人把状告到萧衍面前,萧衍也只是摇摇头:“正德本性不坏,就是没人教他规矩,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可萧衍不知道,他的 “心软”,正在养一只会咬人的狼。萧正德心里很清楚:萧衍越纵容他,越说明心里 “愧疚”;而这份 “愧疚”,就是他日后夺权的资本。他开始暗中联络对萧衍不满的宗室和将领,等着一个推翻萧衍的机会。
![]()
太清元年(547 年),机会来了 —— 东魏的叛将侯景带着 8000 残兵来投奔梁朝。侯景是个出了名的 “反复无常”,东魏、西魏都被他叛过,大臣们都劝萧衍 “不能收留他”,可萧衍想利用侯景对付东魏,还是把他收了下来,封他为 “河南王”。
萧正德听说这件事后,眼睛亮了 —— 他知道侯景有兵,而且和萧衍不是一条心,这不就是自己要找的 “盟友” 吗?他偷偷派人给侯景送信,信里写:“我早就想推翻萧衍了,你要是愿意帮我,等我当了皇帝,就封你为大丞相,把江南的土地都分给你!”
侯景正愁在梁朝没靠山,看到萧正德的信,立刻回信答应:“殿下是梁朝正统,我愿意为殿下效力,推翻萧衍那个老昏君!”《梁书・侯景传》记载,两人 “暗通书信,约为兄弟,共图萧衍”,一场颠覆梁朝的叛乱,就此埋下伏笔。
太清二年(548 年)八月,侯景以 “清君侧” 为名,从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目标直指建康。萧正德表面上在萧衍面前 “请战”,说要 “带兵平叛”,暗地里却派亲兵给侯景带路,还打开了建康城的城门,让叛军顺利进城。
进城后,萧正德迫不及待地让侯景立他为 “皇帝”。侯景假意答应,找了件黄色的袍子给萧正德披上,让他在太极殿登基。萧正德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跪拜的大臣,笑得合不拢嘴,却没注意到侯景嘴角的冷笑 —— 侯景要的是整个梁朝,不是一个傀儡皇帝。
![]()
萧正德登基后,才发现自己就是个 “傀儡”:兵权被侯景牢牢掌控,朝政全由侯景说了算,他连皇宫的大门都出不去。有次他想派人去安抚城外的宗室,侯景直接把他的人杀了,还警告他:“陛下只要安心当皇帝就好,军国大事,不用陛下操心。”
这时候的萧正德才幡然醒悟:自己引狼入室,不仅没拿到皇位,反而成了侯景的 “挡箭牌”。他开始偷偷联络忠于萧衍的大臣,想推翻侯景,可消息很快被侯景知道了。
太清三年(549 年)三月,侯景派人把萧正德请到自己的军营里 “喝酒”。萧正德心里害怕,却不敢不去。刚进营帐,侯景就拍着桌子骂他:“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我帮你登上皇位,你居然敢背叛我!”
萧正德吓得跪在地上求饶:“将军饶命!我只是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可侯景根本不听,挥手让亲兵把他拉出去。《南史・萧正德传》记载,萧正德被 “缢杀于帐中”,死后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直接被扔到了建康城外的乱葬岗。
直到萧衍的儿子萧纲(后来的简文帝)继位后,才让人把萧正德的尸骨找回来,以 “宗室” 的身份埋在了乱葬岗的边缘,连块墓碑都没有。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 “假太子”,最终只落得个 “叛臣” 的骂名,连死后都没人愿意提起。
萧正德的一生,是一场由贪婪和怨恨酿成的悲剧。《梁书》的作者姚思廉评价他:“正德凶慝成性,背叛君亲,终为侯景所杀,咎由自取也。” 意思是萧正德本性凶恶,背叛君主和亲人,最终被侯景杀死,都是他自己找的。
他的悲剧,也折射出南朝梁的腐朽:梁武帝萧衍晚年沉迷佛教,荒废朝政,对宗室的过错一味纵容,才养出了萧正德这样的 “白眼狼”;而萧正德的叛乱,又给了侯景可乘之机,最终导致梁朝覆灭 —— 太清三年(549 年),萧衍被侯景软禁在台城,活活饿死;大宝二年(551 年),侯景杀死萧纲,自立为帝;直到承圣元年(552 年),陈霸先才平定侯景之乱,但梁朝已经名存实亡,最终被陈朝取代。
萧正德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贪婪和怨恨只会把人推向深渊,而纵容和溺爱,也只会养出咬人的恶狼。如果萧衍早年能对萧正德严加管教,如果萧正德能放下心里的怨恨,或许他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梁朝也不会那么快覆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