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这么说:唐朝横扫西域、漠北,真的是靠骑兵包打天下吗?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
先说兵制。初唐有个府兵制,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田间锄禾,战时列阵沙场。府兵手里拿着鱼符,谁训练好就奖励爵位,谁懒散就收回田地,奖惩分明。李世民亲自上阵,教京师府兵骑射,发点心、给银子,出了成绩就封都尉。结果可想而知:训练标准高,作战时反应快,贞观年间,府兵连连出击,不费一大军就打败东突厥,又收复高昌、龟兹、焉耆。
![]()
可府兵制也有瓶颈。随着土地兼并加剧,老兵退役、伤亡难以补充,地越分越少、兵越聚越散。高宗、武则天时期,朝廷决定改革——募兵制取而代之,国家统一发粮饷、配甲枪,职业军人上阵,不再当农忙时休兵。职业化带来更稳定的战斗力,玄宗时进攻吐蕃、征伐大小伯律,甚至派军打到阿拉伯帝国边境,都离不开这支“拿银子当饭吃”的铁军。
![]()
说完制度,再看东征西讨的实战本事。唐军号称以骑兵为主,可实际上是一支步骑合成军。60%的士兵穿钢铠或皮甲,能挡住鲜卑铁枪,也能顶住吐蕃弓箭。陌刀、长枪是标配,淬火工艺成熟后,刀枪一出,敌人阵脚就乱。安史之乱前夕,李嗣业率陌刀队在香积寺与叛军厮杀,阵前血流如注,陌刀闪着寒光,留下了唐军奋勇的铁血印记。
![]()
再说战术。单靠人数、装备打群架,那算不得王道。李靖的骑兵闪击,就是教科书级操作。630年,李世民定北伐突厥,十万大军分六路推进。李靖只带三千精骑,一路直插东突厥王庭。清晨大雾中,他们像一把匕首,悄无声息切入敌营。等突厥人反应过来,王庭已破,首级累累。突厥可汗慌张撤退,谈判桌前还没坐热,李靖又来一次闪击,直接冲进营帐,打得突厥将士丧胆。于是对方只能乖乖求和。李靖这一招,生擒指挥核心,堪比现代特种部队的神操作。
![]()
和吐蕃过招时,唐军也没只打骑兵仗。吐蕃善用重步兵、高原弓箭,常常一战前队死光,后队再上。黑齿常之领三千人迎敌,走夜路翻雪山,突袭吐蕃大营。点燃营帐,断粮切水,吐蕃将士惊魂未定,根本无力布阵。黑齿常之趁热打铁,骑兵再度出击,斩首两千,吐蕃人大惊,几年不敢轻举妄动。
![]()
641年,李绩在诺真水之战遇上薛延陀。对方五人一组,分工精准,弓箭像雨点般射来,把唐军突厥辅兵射得节节后退。主力骑兵赶到,马匹应声倒地,眼看就要全线崩溃。李绩当机立断:“下马!步战!”三千骑卒瞬间变成铁矛方阵,枪尖如林,冲得薛延陀大军人仰马翻。旁路薛万彻也配合杀出血路,彻底击溃了敌人。唐军这招应急战术,让骑兵也练出了步兵功夫。
![]()
657年,苏定方对阵西突厥。额尔齐斯河边,他先把步兵列成方阵,长矛如林,顶住了西突骑兵的几次硬碰硬。突厥人没料到步兵这么硬,数次冲锋全被戳回。苏定方见机,挥旗号令,骑兵从侧翼包抄,一举瓦解敌阵。步骑配合,如同左右手相互扶持,才有后来的“军威震西域”之说。
![]()
从这些战例可以看出,唐军并非靠马多、跑得快就能赢,而是在制度、武器、战术三方面形成合力。府兵与募兵制度的接力保证了兵源;先进铠甲、锋利刀枪提高了士兵存活率;步骑合成、闪击突袭、下马成方阵等招数则让唐军打起仗来灵活多变。缺一不可,才能造就高宗、玄宗年间的霸业。
![]()
所以,唐朝消灭突厥、收复西域、横扫漠北,骑兵固然是明星,但背后还得有兵农合一的制度作底气,要有统一发饷的职业军人撑腰,更离不开步骑合成火力网的战术支撑。只靠骑兵包打天下?那是过于简化。真正的盛唐军威,是制度与技战术的完美结合,是步兵、骑兵同时举起盾与矛,才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演绎成了一部不败神话。
![]()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大唐西域战事》台海出版社];参考资料[《大唐李卫公兵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