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
担任教研组长这些年,我深知自己没有惊人的领导才能,也没有带领团队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我们做的,只是一起按部就班地深耕于一些常规工作,所以,作为教研组长,我没有“出奇制胜”的法宝,但有一些“细水长流”的心得。
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我没当教研组长之前,我总觉得每个学期的教研组计划和个人工作计划只是需要上交的几页纸,用处不大,当我真正处于这个职位上,才真切体会到计划的重要性。那怎么让老师们重视并让这个计划的作用最大化呢?
1.计划“我们”一起定
之所以强调“我们”,就是要让我们老师有“主人翁”意识,组是我们大家的组,工作是我们大家的工作,这就像我们共同经营了一片农场菜地,每年种什么,怎么种,由我们一起商定,同时每个人又有自己专攻的一个或几个品种。人人都是农场主,人人都有大局观,作为未来收成的最大受益人,每位农场主都会尽心尽力。
2.化繁为简抓重点
我们教研组计划里包含了各项工作详细的目标、标准、路径、评价等内容,密密麻麻全是字,没人能一字一句常记心中。我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重点工作梳理出来,并让大家清楚,为自己,为教研组,劲儿都可以往哪儿使,只有有了具体可量化的目标,才会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在行动中,自然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3.“周一提醒”不断线
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接下来就需要把它们细化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我们教研组就有了雷打不动的“周一温馨提醒”——每周一我都会把本周教研内容、教研分工以及本周甚至是本月大家需要完成的事情罗列出来,提醒大家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对于比较重要的工作,见到本人我会再次提醒,有了我在群里和耳边的唠叨,我们组的所有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按时按量完成。
2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学期,分享式课堂的实践和研究在我们教研组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走进哪个班级听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刘老师班的小组长培养得特别好,组长和组员交流时的礼貌用语更是让人心头一暖,这样的小组长是如何培养的?这样的小组文化是如何建立的?刘老师知无不言,还把她们的优秀小组借调到各班进行实地展示,让每个班的孩子都可以更直观地观看、学习,感受他们的小组交流方式。张老师班的小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打开了我们对话课展示方式的大门;王老师班小组展示后的生生对话更是让人耳畔一温,激发了老师们关于深度对话的探讨。
我深知,这心头一暖,眼前一亮,耳畔一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位老师都在背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汲取每位老师的亮点,是我们走向理想课堂的捷径。
除此之外,吕老师班孩子们学习效果特别好,教研会上她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在夯实基础知识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她确实技高一筹。梁老师BBC播音员式的口语发音让每位听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有这样都队友在,你不得更加努力?
我们组的每个人就如同一个木桶上的一块儿块儿木板,我们紧紧抱在一起,让我们这个木桶储存满满的水。当然,木板有短有长,当水就要溢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朝长板的地方倾斜,所以,我们是一个能装很多很多水的木桶。
3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这世间的一切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想要收获组员的全力以赴,先得学会主动付出。作为教研组长,我能“予”什么?
1.予之“脚手架”:模板和标准
做任何事情,我不喜欢给老师们“空白卷”,哪怕只给一个可以参考文件表头,我都不会让老师们无据可依。“空白”看似能给大家极大的发挥空间,也会带来大家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的反感。所以,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先打个样,大家有样学样,甚至能超越我的样板,就比如说书写作业,我写简单的三英加一图,老师们在此基础上还能让学生造个句子;我写一篇小作文,老师们能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再写小作文;我写10行都觉得已经很多了,老师们一次能写一页半……所以模版并非枷锁而是跳板,激发的是精益求精。
除了模板,还要提前给大家各项工作清晰的标准,不要等到大家全部都完成了才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组“期末产品”的梳理,我这里所提到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字体、大小、粗细、行间距等,而是更加精细的要求,比如:括号空四格,横线空六格;数字后不要打空格键,容易自动排序;括号必须在英文字体下输入,不然改变不了字体格式,图片选择衬于文字下……听起来确实很繁琐,但在此标准下制作出来的产品,排版精美整齐,基本不用二次返工。
2.予之“及时雨”:善意与援手
在我们的工作中,情感层面的“予”同样重要。每次常规检查,我希望大家都能更好,我能做些什么呢?备课表都交到我的手上了,我会提前帮大家把把关,有任何问题我会及时反馈,有的老师可能会被打回去两三回,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不厌其烦地认真修改,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来自组长的刻意刁难,而是希望大家都好的一份善意。A老师工作忙,任务完不成,我会主动搭把手;B老师参加比赛,PPT做不出来,我们一起做,老师们的每一次前进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大家携手同行的并肩作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给予”,其实都是在积累团队的信任资本。就像播种一样,先耐心浇灌,才能等到开花结果。当老师们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他们回馈的往往是超出预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懂得“先予后取”的道理,才能真正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向奔赴。
我们或许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踏实;我们或许不够耀眼,但每个人都发光,这是属于我们教研组的终极浪漫。预则立,聚众智,善予取!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王昌胜|我们|工作室
作者|陈晓娇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