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徐红飞
11月初,在武汉新洲一中邾城校区,不同的课堂正奏响不同的教学节奏——数学课上,黄宏斌老师带领学生求解数列与不等式的巧妙关联;语文课上,郭慧芳老师正和学生一起品味《史记》笔法,圈画关键动词以感知文字的力量;英语教研组里,林惠娟老师则在帮学生逐个攻克试卷上的知识盲区。三位老师,三种方法,却在同一片教育沃土上践行着相同的理念:用科学的体系培养思维,用个性的方法滋润心灵。
![]()
新洲一中邾城校区
数学强基:在思维的深水区锻造利器
“先别急着代公式——想想这个问题最本质的结构。”晚自习的教室里,黄宏斌老师的声音沉稳。白板上写满复杂的数学符号,学生凝神屏息。突然,一个男生抬起头:“老师,如果用反证法,假设素数只有有限个……”黄宏斌微微一笑,示意他上台演示。
这是黄宏斌“强基计划”课堂的寻常一幕。从教28年来,他已培养出数学联赛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10人。更重要的是,他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四模块教学体系:高考数学的深度和精度、强基核心拓展知识、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模拟实战与面试准备,全方位锻造学生的数学素养。
![]()
黄宏斌老师正在上课
“我们不满足于‘会做’,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做’。”黄宏斌的“极限训练法”要求学生45分钟内完成高考卷并追求满分。他从一道解析几何的“手电筒模型”出发,引导学生将其推广到各类圆锥曲线,总结一般规律。这种深度挖掘,让学生的思维从“解题”迈向“探寻本质”。
成果在2025届学生中显现:6人成功入围清北强基计划。李同学和苏同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系统培养的力量——从高一暑假的基础培训,到高二的专题深化,再到高三的冲刺特训,三年的阶梯式培养让他们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更独特的是面试训练。黄宏斌常抛出“元问题”:“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年轻数学家破解前沿猜想?”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最能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真诚热爱与思维深度。
“强基计划不只是为了升学,更是为了拓展视野、提升思维。”黄宏斌说。正如数学教研组组长张千秋老师的评价:“这套体系让学生从‘解题者’成长为‘思考者’。”在新洲一中邾城校区,数学强基培训已成为培养顶尖思维的重要平台。
![]()
郭慧芳老师在精准辅导学生
语文育人:在经典深处点亮思维之光
“老师,我知道语文重要,可每次写作文,脑子里都空空的……”高三上学期的一个晚自习,李森睿在郭慧芳老师办公室道出困惑。这个理科天赋出众的学生,面对作文题时总是束手无策。
郭慧芳没有急着讲写作技巧,而是拿出他的数学试卷:“你看,解数学题要一步步推导,写作其实也一样。”她发现李森睿逻辑思维强,便引导他“用解数学题的方式解构作文”。
这次对话成为转折点。李森睿开始每天写一个片段找郭慧芳修改,后来主动修改多次后再请老师提建议。有一天傍晚,他兴冲冲地跑来办公室,手里举着笔记本:“老师,我发现了写作的乐趣!”看着他眼睛里闪烁的自信光芒,郭慧芳知道,这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让一个年轻人找回了对学习的掌控感。
这样的转变不是个例。在郭慧芳“三年一贯制”的教学体系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她将高中三年比作树木的生长——高一扎根积累,高二壮干明法,高三开花结果。
在她的语文课堂上,经典文本从来不是需要背诵的考点,而是思维的启航点。当学生们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两次回答“读何书”的细微差别时,课堂瞬间变成了思想交锋的现场。一名女生举手:“第一次她如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第二次却改口‘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种收敛背后是她在贾府中的小心翼翼。”另一名学生补充:“这不只是礼貌,更是她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
这样的思辨训练贯穿教学始终。程铭同学刚入学时写作总是“无从下笔”,在郭慧芳的引导下,他学会了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读《阿Q正传》时,他能将“精神胜利法”与陶渊明的超然气节对比;研读《红楼梦》时,又能从“大观园试才”中解读中国式父爱的深层内涵。经过系统训练,这个曾经文笔稚嫩的男孩,最终在第39届楚才作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最让人称道的是郭慧芳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痴迷历史的靖墨涵用《史记》笔法为同窗立传:“云开兄,楚地学霸也……高考维艰,独守黉门,夜读《诗经》于烛下,其声琅琅,闻者无不动容。”字里行间既见古典韵味,又显当代学子风采。
2025届,郭慧芳的班级交出了语文平均分120分的亮眼答卷。但比成绩更让她欣慰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老师,您教的不仅是语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语文教育的终点不是高分,而是塑造能独立思考、有力表达的人。”郭慧芳说。在她的课堂上,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正悄然点亮年轻学子们的思维之光。
![]()
林惠娟老师正在上课
英语分层:在细节落实中静待花开
清晨,新洲一中邾城校区的教室里,林惠娟已经在黑板上写下早读任务。这位从教20多年的英语教师深知: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将每个细节落到实处。
“词汇、短语、句型等,不靠死记硬背,靠的是在真实语境中反复运用。”林惠娟的“分类整理法”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语言网络。学完每个单元,她指导学生按主题整理词块;三册书学完后,再将相关主题的词汇整合成体系。在高一“青少年生活”单元教学中,她让学生分享进入高中后遇到的真实困难,并分组探讨解决方案。这一训练在随后的月考中立即见效——当应用文写作出现类似情境时,李思齐、陈钰洁等4名同学因能熟练运用所学表达,取得了14分(满分15分)的好成绩。
她的“分层教学”更是精准到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她提供“私人订制”的外刊精读服务,2018届学生张颖萍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在高考中取得了149分的优异成绩。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她坚持面批面改。2024届学生詹昊睿的英语成绩一直在110分左右徘徊,写作更是存在明显短板。每次考试后,林惠娟就陪着他逐句分析作文,从拼写、语法到用词逻辑,耐心指导他反复修改。经过一学期的坚持,这个曾经对英语写作发怵的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129分的佳绩。
更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林惠娟的“以身作则”。她与学生一同写作文、练书写、做摘抄,还将自己的笔记通过投影展示。“老师都这么认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这种示范形成了积极的连锁反应——学生们互相学习、彼此激励。
在错题管理上,林惠娟的方法同样巧妙。高一第二单元练习中的recognize变为recognition的词汇变形题,曾让近半学生失分。她不仅将这类易错词整理成专题,还让学生到白板上默写,现场分析错误,并传授语音和构词法等记忆诀窍。在接下来的月考中,同样的考点,全班都实现了100%的正确率。
“林老师的课看似朴实,却把‘落实’做到了极致。”年级组长的评价道出了关键。在她的课堂上,从149分的学霸到进步显著的中等生,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结语:教学有法,育无定法
从黄宏斌的体系化强基,到郭慧芳的思辨式育人,再到林惠娟的精细化分层,三位教师风格迥异,却共同诠释着新洲一中邾城校区的教学理念——以体系化的教学保障质量,以个性化的教育润泽成长。校长陶辉表示:“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鼓励教师基于学情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径,让每节课都有思想、有方法、有温度。”在这片注重“精准”与“适配”的教育土壤上,教师是点亮火把的人,而学生终将照亮自己的前程。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