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近期写了几篇关于高中时期八义集中学,和初中时期岱山中学的校园怀旧文字,引起了很多多年未见老同学的共鸣,并且勾起了大家的怀旧情结。纷纷致电,回忆过往,点点滴滴,犹在眼前……大家之所以会怀旧,并不是因为过去有多美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吧。
前日,初中同村同学,也是我本家侄女褚凤梅给我发来了一张三十八年前的岱山中学初三(1)班毕业照。(遗憾的是,因为前晚一起逃课,夜未归校,我和昵友耿乙歌错过了次日早晨七点钟的这次珍贵的毕业合影)。这张封尘多年略微泛黄并且有些损毁的黑白老照片,刻画着初中时代逝去的光阴,是时光写给我们这些不羁少年的注脚。炙热的青春,有迹可循。我摩挲揣摩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那个年月,还是那些人,只是有的人再也记不得名字了,甚至有些人,毕业后,就如永别,从此再未重逢。
时光会老,但青春的故事永远年轻。尽管青春就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也还想再淋它一次……
![]()
1987年秋天,我15岁,我们升级初三。因为当时就读的练滩联中只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是年,于是被岱山中学理所当然“收编”,分别被分流在初三年级组三个班级。我和同村同姓发小,侄子褚福金,侄女褚凤梅,有幸被分到初三(1)同一个班级。初到一个新学校,有魁梧高大的侄子褚福金的武力“保驾”;成绩优异的侄女褚凤梅的作业和考试“护航”;还有岱山街同桌耿乙歌的散漫熏陶“加持”;以至于原本在练滩村联中就调皮捣蛋不安分的我,在新学校还是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和窘迫状,很快适应了下来。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架子,肆意穿梭在这个原本安静的校园,一时间,再无怯意,游刃有余,“风生水起”。
1987年,岱山中学大门朝西,门口就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两旁种满杨树的乡间道路。路东旁一条清澈得可以洗脸的小溪沿路顺流而下,一座不太宽的石板桥从路面跨过小溪连接到校门口。门内侧就是李敬朗老师开的商店,全学校教职工、学生的生活邻里中心。七零后的学校,基本都是统一标配:几棵雪松,用一块生铁敲击的上下课钟铃,一排两排的红砖青瓦的教室,前后两块黑板,夏天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但一点都感觉不到热。教室房顶都会伸出一段厦檐,圆形的门柱支撑,统一刷成暗红色。我们初三(1)班在前排,靠最西边,教室门前就是一片杨树林,一到夏天,蝉鸣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间那排就是校长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再往后,就是我们摆满架子床的宿舍。宿舍挨着就是食堂冒着无烟煤的烟囱和烧茶水的锅炉。记得烧茶炉的李玉超师傅,尽管说话有点口吃,但当年在学校的地位不可小觑,据说还是吃国家粮的正式工呢。
1987年上下几届,属于当时岱山中学的高光鼎盛时期,于是,岱山中学也顺理成章成为了邳县初级中学的头部初中。时任校长张步松,功不可没;主任李福田,黄金搭档。作为毕业班的初三年级组,在1班班主任伏立元老师、2班班主任魏云山老师、3班班主任李敬朗老师带领下,全体初三老师精诚团结,积极奋进,承上启下,众志成城,把岱山中学的学风以及升学率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岱山中学张步松校长素来以严谨治学而闻名遐迩。一个视时间如生命的管理者,他曾经要求所有教室的挂钟永远快三分钟,就算是这样,像我这样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学生总还是在最后一秒才冲进教室。38年前,那时候还没有施行现在的周六周日双休,仅仅只有周日才是休息日。但对于岱山中学师生来说,就算这样单休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没有休息的星期天已经成为了常态。潜规则,每个周六的下午才允许住校学生回家带煎饼和咸菜,晚上回来继续晚自习。以至于,我每次周六下午回家带煎饼饭菜,晚上都不愿意返校,委托褚凤梅或者褚福金以肚子疼为名捎假,伏立元老师心知肚明。长此以往,好面子的我脸皮再厚也感觉到不好意思了。
![]()
可是面对学校没有星期天的状况,眼里揉不进去沙子的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加思忖,于是,我以《还我们的星期天》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实名投递给了《徐州日报》。时过一周,张步松校长派老师把我叫到校长室,看到张步松校长一脸严肃的样子,我就知道“东窗事发”,顿感不妙,可还是硬着头皮进了校长室。他甩给我一个红色邳县教育局字样的挂号信封,我翻开里面内容,吓了一跳,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我的那篇《还我们的星期天》被《徐州日报》社转给了邳县教育局,时任邳县教育局长梁龙香亲笔批示岱山中学张步松校长:”内容是否属实?请做好该生思想工作,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张步松校长,阴沉着脸把我批评了一阵子,然后又语重心长给我谈心沟通,并且看在和我父亲是熟人的份上,半勒令半恳求我,接受校长室的研究意见,写了一份违心的检讨书。并且在第二天清晨全校早操时间,我不情愿地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宣读了这份检讨书。现在想来,尽管我选择了妥协,但我的诉求还是符合广大师生的心愿的,并且也是正确的。总之,毕竟我还是勇敢发声了,只是在那个年代呼声很微弱罢了。标杆的力量,楷模的榜样,一切都只是时代塑造的产物,我们试着学会换位思考吧。事实,我没有错!张步松校长也没有错!!
自带温度的人,总会遇到温暖的人。总之,我遇到的老师,都是良师;遇到的学生,都是益友;总值得我们不经意间回忆起来。某个画面,瞬间都感觉很美好。
依稀记得我们初三(1)班几位老师:语文老师曹树寅,一个留着大背头,语速不快,温文尔雅的师者。数学老师陈贵章,一个知性睿智,浑身充满智慧的男人,戴着近视镜,上衣口袋总别着两支钢笔。陈贵章老师对我特别关照,他知道我数学课听不懂,上课我趴在课桌睡觉,呵呵,他从不忍心叫醒我。化学老师冯学健,年轻帅气,黝黑的面庞,磁性的声音,口头语“那么”两个字,呵呵,有节化学课,我数了一下,45分钟,他好像说了将近两百次“那么”两字。冯学健老师,岱山中学工作伊始就带我们班化学,每逢周六回家的路上,都能在药厂后面小道上遇到他,他都会主动先和我们打招呼,很温暖亲和的一个人。英语老师邹建华,戴着深沉的茶色眼镜,充满着神秘感。政治老师张新俭,年龄偏大,学校老家两头忙,六户联中合并后过来的一个务教又务农的本土老师……
总之,我的老师们,他们真的挺好,只是我有点不合时宜而已!! 三十八载光阴如指间沙,握不住,却沉甸甸。看着这张泛黄的毕业照,清晨七点钟初升的太阳被教室遮挡,其光透过教室门前的树林,斜照在这群少年身上,微风吹拂脸庞,我分不清是晨曦初阳还是我心荡漾?那些面孔依然能在心湖激起涟漪:齐耳短发的曹菲,城里的姑娘吴玲,娇小伶俐的曹照兰,腼腆羞涩的陈玲,大个子曹洪云,秀外慧中的陈兰芝,大辫子神鞭陈小云,短发学霸李玉秋,骄傲高冷的班花吴继侠,点着蜡烛写小说的李雪梅,从容淡定,不缓不急,上下五届都是同学的李景荣……这些记忆里的女生们,你们都还好吗?
三十八年,白驹过隙,历历在目,当年教室里的哄笑,操场上的追逐,互起绰号的尴尬,贺年卡片的交换时候的忐忑,男同学梦里的天使,笔尖下的主角,《翠竹情依依》里的女一号……后来的后来,那个扎着马尾巴的女生,当初被奉若神明,其实,到现在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真的实在太普通。涟漪也好,暗恋也罢,只是,每个人的回忆里,总有一段旧时光,无论尘封多久,都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人生的每一段旧情结、小确幸、小美好,都值得我们去珍藏而已。
当耿乙歌的那首《问斜阳》在联欢晚会上响起,清亮歌声穿透夜色,拂过少年们微扬的脸庞;我和班长梁丰率领着李修海,耿庆洲,耿万海,耿儒龙、耿亚,耿德保等所谓“岱山帮”,还有我们“练滩帮”李敬东,褚福金,李修平,单克义,刘树军,靳春雨等人自发组成拉拉队,为耿乙歌喝彩捧场,在现场女生们的惊呼声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响彻全场。他微扬着头,灯光勾勒出他年轻而清晰的轮廓,那歌声里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叩问与苍茫,一曲终了,耿乙歌,这个如男神般的名字,连同那首《问斜阳》,便如烙印般刻进了岱山中学全体师生的心底,走进了女生们怦然心动的梦里……
青春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相遇,就像美得一塌糊涂的樱花,花落成泥,蕴含着下一次的盛开与灿烂。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停留,纯真年代里遇见同样纯真的彼此。隔壁初三(2)班魏云启,班主任魏云山老师的四弟,意气相投,惺惺相惜,我们彼此走进,走近,我的青春被他撞了一下腰。因为他的母亲是我同姓大姐,按照辈分他叫我小舅,我叫他魏四。我们一起玩耍,一起调皮,周六一起去我老家改善伙食。他喜欢和我争着穿我父亲单位发的那身蓝色带红领章的保卫科制服,我每次都得让着这个大外甥,肥大裹风的衣服,包裹着我们青春的秘密。对未知充满着幻想的时代,朦胧又美好,后来,他幸运考上中专去了徐州铁路局工作,真的挺好!
教室里孙景民的亦正亦邪,桀骜不驯的恶作剧;外号17.5厘米的韩洪飞,还有一个外号叫“电猫”的,天天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的搞怪镜头;宿舍里李修海把臭袜子堵在陈令平嘴上的场景;耿乙歌那篇还没有杀青的《翠竹情依依》,最后不了了之;李雪梅同学点着蜡烛写小说,记得还上了广播站的大喇叭;刘汉芳带的煎饼长霉了,热水里泡一下倒掉,再泡两分钟,扔进茶缸几粒盐豆,依然热气腾腾,吃起来余味无穷;深邃的眼眸,蜷曲着头发,会打篮球的曹钧帅气得不讲道理,神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将这些镜头定格起来,彼此将青春收藏,尽管已经散场,但热爱经久不息。
阳光、迟到、操场、校服、转角、刘海、偷瞄、日记、煎饼、盐豆、小卖部、贺年卡、抄作业、作弊、夏天、情书、相遇、小雨、下课、对视、擦肩、躲闪、心动、暗恋、打球、晨曦、黄昏,这些七零后校园风的字眼,就是串联起我们一段葱茏岁月过往的诗篇,就是我们求知若渴,情窦初开的见证,时光会老,但我们的故事永远年轻。
青春像风,吹过就散了,可回忆却在心里,扎了根。轻轻拨弄这久违的记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许就是我们一生最美的回忆!!
致敬,1987,我的岱山中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