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直面学生最紧迫的心理困境。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每天运动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实施全员育心、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一套“政策组合拳”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寻找今天大笑5次的你”
“寻找不开心时,会找人倾诉的你”
每年5月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都会举办心理游园会
学校发起
“寻找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你”召集令
学生通过创意绘画工作坊
戏剧与角色扮演
正念色彩填充画
舞蹈与动作表达等形式
得到情感释放和心灵成长
![]()
![]()
广渠门中学的特色做法是北京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推行课间一刻钟、每天运动2小时、以体强心、医教联合……一系列有效尝试,让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有了“北京经验”。
促进身心两健
北京再出新举措
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或多或少需要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关联着快乐、友爱、乐观等情感意识,可见体育对于发掘学生心理发展潜能的作用。
在北京,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间一刻钟”全覆盖,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学生班级联赛,正在学校里火热开展。
近日,北京教育学院正式发布了《体育强心手册:场景育人促进心理健康155例》(以下简称“《手册》”),通过155个场景式体育活动案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小学“体育育心”课堂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身体瑜伽、武术练功、酣畅玩耍、团体游戏、全员比赛……据介绍,该《手册》集合五大板块155个案例,聚焦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瑜伽为女生设计,融合调息、正念冥想与柔韧训练;武术练功则为男生设计,通过训练掌握情绪管理方式;酣畅玩耍实现1分钟内心率提升与情绪激活,聚焦即时性心理调节;团体活动则以趣味为核心,将多元情景融入多元竞技;全员班赛注重全员参与创新,在竞技压力中提升专注度。
“《手册》在促进体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和家校共育能力提升、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表示。
推广到全市中小学,学校层面该如何使用?潘建芬表示,未来,教育学院将开展“体育促进心理健康”五项行动,即课堂提质激趣增效行动、强心主题游戏拓展行动、运动促进健康情绪周行动、跑步促进身心健康行动、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行动。
阳光跑、学区亲子马拉松、校长带队领跑……跑步已成为北京中小学生锻炼新常态。海淀区注重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组织开展体育节系列活动,举办各类班级体育比赛2600余场,还在新修订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中增加了“运动习惯养成”等指标。202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97.6%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乐观品质和主观幸福感提升明显。
![]()
专业指导
提升教师全员育人能力
当下,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袁圣敏作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各地正在逐步筑牢遏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长的防线。参与调研的93.52%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9.81%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学校开设的心理课和教师的指导是第一道专业防线。
![]()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的心理健康活动周中,学生在进行趣味“毛毛虫赛跑”活动。
在东城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中小学全年级。其中,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将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全区每所中小学配备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一校多址、集团化办学以及拥有500名以上学生的学校,在每个校区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
为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水平,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广渠门中学还联合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手册(教师版)》,帮助教师尽早识别和支持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尽管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对许多非心理专业教师而言,在面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时仍然需要获得更多支持。这本手册的编制正是希望帮助教师们科学认识常见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很快观察和帮助到身边有需要的孩子,让教师人人成为心育者。”广渠门中学副校长毕姗介绍,下一步还将编制“家长版”,以便更好地促进家长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
![]()
今年上半年,丰台区启动AI(人工智能)赋能心育公益项目,通过引入多模态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无感情绪感知雷达等人工智能工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AI护心小屋则相当于为学生聘请了一位“校园数字辅导员”,可以聆听学生烦恼,为学生提供趣味减压放松的方法等。
![]()
中关村一小开展“心向阳光·共筑成长”葵园第三届心理节活动。
从心理课程一体化建设到运动干预提升心理韧性,从心理疏导闭环体系到校家社协同育人网络,海淀区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心灵的晴空。海淀实施全员心理赋能,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累计参与学习的家长达378万人次;强化教联体建设,推广社区心理服务站、教育资源进社区等活动,多方合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多方协同
医教联合为学生健康托底
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许多家长很茫然,不知道在什么样的病症情况下需要转介就医;还有一些家长带有一定程度的“病耻感”,不知道就医时是先到心理科,还是精神科。
有专家表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问题学生病症程度初步评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转介制度亟须进一步完善。
在北京市,很多区对医教协同做了系列探索和尝试。东城区聘请心理和医疗“双顾问”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护航。今年3月,东城区下发了《东城区加强医教协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了心理健康教师研修实践机制、医疗和心理顾问“双包联”学校机制,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分级转诊机制,加强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联动。
“我们通过课程、活动、测评、辅导多渠道推进,构建了班级、学校、区级三级学生心理防护网络,护航学生健康成长。”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心理部主任赵晓颖介绍,未来,东城区将面向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以活动建设为抓手,以课程研发为载体,持续推进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丰台区同样聘任了心理顾问和精神医疗顾问,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双赋能”。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表示,根据学校实际工作需求,精神医疗顾问和心理顾问将参与学校的科普宣传与咨询辅导、专业访谈和援助服务、危机个案转化与指导等工作。丰台区心理教育还实现了理念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开展叙事疗愈、短期焦点解决等专业辅导技术培训;围绕典型案例,通过团体督导持续提升教师咨询技能和助人能力。
海淀区则构建链条式心理疏导干预体系,涵盖咨询服务、危机干预、转介处置等环节的递进闭环机制,实现143名中小学心理副校长全覆盖,构建六级工作团队,包括心理委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心理副校长及志愿服务队,连续四年开展全覆盖心理测评,实施“一生一档”分级跟踪处理,完善“学校—区域—康复医院—专业机构”四级诊疗逐级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只有凝聚多方合力,才能构建学校支持、家庭关爱、部门协同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俊认为,《十条措施》强调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为系统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络指明了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翩翩 吕慧
编辑:杨旭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