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这个被明确写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里的重要风向标,近日在海淀正式落地。
![]()
10月底的海淀区2025年中学教学工作会上,首批科学技术高中官宣亮相,其中就有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
作为海淀老牌科技强校,此次入选,也标志着交大附中在科技教育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交大附中将以建设科学技术高中为契机,坚持“普惠筑基、个性赋能、常态进阶、特色成长”为原则,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课程体系,将创新人才培养从服务少数学生的、实验性质的特色发展项目,拓展到覆盖高中全体学生。
![]()
锚定“智慧交通未来科技”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打出“组合拳”
交大附中始终坚持国家长期战略需求和个体全面个性发展的双重定位,既面向国家的未来,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以“智慧交通未来科技”为培养方向,瞄准新智能、新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探索“小学 - 初中-高中-大学”融合贯通式培养模式和机制,培育能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世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围绕这一目标,交大附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模式、资源贯通等核心举措,把科技高中建设“战略图”落地为“施工图”。
打造“HI-STEAM课程”
近年来,国内高校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专业重构”浪潮。
新一轮的专业调整聚焦科技前沿领域,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以及智慧应急、数字戏剧等各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而这也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科技人才,交大附中打造了“HI-STEAM课程”。
![]()
具体而言,“H”指的是人文humanity,“I”指的是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整体表达了课程对未来先进性的追求和定位。
“S”指科学(Science),重在探索自然世界和宇宙的规律,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
“T”指技术(Technology),涉及使用、管理、理解并应用技术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
“E”指生态(Ecology),不仅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也涉及应用科学和管理实践,对于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A”指艺术(Art),注重创造性表达和审美体验,包括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
“M”指数学(Mathematics),涉及数字、数量、形状和模式的研究,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基础工具。
该课程围绕智慧交通、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同时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3+3+3+X”长链条贯通培养
学校依托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构建了“小学-中学-大学”融合贯通、“3+3+3+X”长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即3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X年高等教育。
![]()
其中交大附中承担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工作,同时北京交通大学深度参与,培养充足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北京交通大学以及相关高水平大学承担高等教育的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长周期、个性化的培养。同时交大附中开展毕业生长期跟踪、调研和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持续改进基础教育过程。
“高校+院所+企业”三方联动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为学生提供了“顶配”的教学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为学生提供课程、师资、硬件等方面的支持。
北交大、北邮、人大、中央财经等高校对学生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开设人工智能、计算机、金融、法学、语言等课程,内容不仅覆盖基础学科的前沿理论,还融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
![]()
![]()
中国科学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不仅为学生提供实验技术指导,还开展专业的课题辅导以及科普课程,涵盖植物、交通、气象、农业等多方面。
![]()
聚合多方资源,校内外深度合作,开设多学科强基、培优课程及数理思维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从理念到行动,从课程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创新人才培养上了多重保险,也为科技高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淀经验”。
![]()
科技教育“硬实力”
筑牢科技高中建设“地基”
入选海淀区首批科学与技术高中,成为海淀“五指成峰”卓越人才工程的“排头兵”,离不开交大附中的科技教育实力。
![]()
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金鹏科技团承办校、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校、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交大附中始终把科技教育放在学校规划发展的重要位置。
![]()
![]()
![]()
![]()
2001年,交大附中在全国率先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拉开科技教育课程化序幕。
以《智能机器人》课程为着力点,经过20余年的尝试和探索,投入与研发,交大附中的科技课程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并以初高中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有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生,以及有相关特长并且有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学生这三个不同的学生群体,逐步构建了以必修课为主的基础性课程、以选修课为主的拓展性课程、以科技社团为主体的协同培养课程三位一体的科技特色课程群。
![]()
![]()
![]()
![]()
在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评选中,交大附中成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凭借完整的科技课程群入选的学校。目前,交大附中共有数学、外语、物理、生物等9门课程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为帮助在科技方面学有余力并拥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交大附中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在保持思源智控机器人社团在北京市金鹏科技团中领先性的基础上,组建了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新星化学、星瑞天文等多个高端特色科技社团。
学校每年积极组织社团参与相关区、市、国家及国际级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机器人社团在2025-2026CREATE美公赛全球邀请赛荣获高中组全能奖(最高奖项);在北京首届校际智能机器人联赛——VEX IQ 机器人挑战赛-技能赛中荣获冠军;在第十届亚洲青少年机器人锦标赛中获得亚洲冠军;在make X机器人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创新设计奖......
航空航天模型社团在2025年自由飞航空模型世界锦标赛荣获 F1C活塞发动机自由飞项目女子组冠军;每年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成绩喜人......
无线电测向社团国家级无线电测向竞赛,包揽多项冠军……
![]()
突破“精耕细作”
厚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未来创新人才培养要“拔尖”更要“普惠”。
今年9月教育大会上,海淀提出了要厚植成长“沃土”,激发人才“脱颖”,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致力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品格与伦理、能力与社会性,让数理天才、人文翘楚、艺术新秀都能在适配赛道驰骋。
早在20多年前,交大附中就把“着眼多数、立足平常、个性发展、特色成长”作为科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普及科技教育的同时,通过打造机器人、航模等特色品牌,为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为专业、深入的学习机会。
以成为海淀区科学与技术高中为契机,交大附中将继续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精耕细作”模式,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课程体系,将创新人才培养从服务少数学生的、实验性质的特色发展项目,拓展到覆盖高中全体学生。
![]()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交大附中将设计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连贯课程体系,确保科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一脉相承、持续发力。融合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如将数学与编程、物理与工程设计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其在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交大附中还将建立四大学院,即科创思维学院、人文创新学院、数理工程学院、未来科技学院,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都能获得充足的成长空间,实现个性化发展。
![]()
此外,学校还将统领整合小初阶段的育人方式,制定以集团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和实施步骤。同时,突破“选优送培”模式,构建集团多校区共育的培养格局,实现小初高一体化设计,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沃土。
交大附中致力于满足国家需求与个体发展,推动集团课程一体化建设,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通过科学与技术高中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特色课程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文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